第九章服飾藝術(1 / 3)

第九章服飾藝術

服飾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服飾,它不僅是這個民族曆史和文化的記錄,更是人們審美意識和創造力的反映。保安族、東鄉族、裕固族是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民族,本章以這三個少數民族的服飾為載體向大家展示甘肅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

東鄉族服飾

東鄉族自稱”撒爾塔”或”桑塔”。”桑塔”、”撒爾塔”一詞源於蒙古語”黃色的”,”可能與東鄉族的體質特征上眼色、發色多呈黃色有關”因此有人說其族源主要來自古代西域的”色盲人”。東鄉族今天主要集聚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族自、和以地。因主要聚居於甘肅東鄉而得名“東鄉族”,舊稱”東鄉回回”、”東鄉土人”、”東鄉蒙古人”、”蒙古回回”。

著名的符號學家艾柯(Eco)曾經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服飾是人們用來完成某種信息傳達的符號工具。由此可見,服飾擁有雙重身份,即實體與符號。

服飾首先作為一種實體,它是因其實用功能而產生。早期的東鄉族由於居住在自然環境惡劣的深溝大山,土壤貧瘠,冬長夏短,氣候嚴寒,適宜於放牧。因此在衣服的式樣上,基本與蒙古族相類似,男子多穿寬大長袍,束寬腰帶,腰帶上墜掛小刀、鼻煙壺、荷包等日常小物件!,腳蹬皮靴。這種寬鬆肥大的袍式服裝便於騎乘。在衣服的有種,一種是用物,一種是用一種的毛織品。褐子,一般指毛,是用然成的布。勤勞聰明的東鄉族人,早期長,們充分利用畜牧資源,收集動物,其是,然成服。們,織褐子的人為褐匠@。這種粗實的,寒,適宜於遊牧生活的需要。後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生產技術的提筒,衣服材料逐漸轉變成各色漂亮的布料或者絲綢。

東鄉族是由信奉伊斯蘭教的不同少數民族融合而成,因此東鄉族在服飾上與伊斯蘭教的主體回族具有相似的特點。伊斯蘭教哲學不僅造就了東鄉族人民的基本性格而且形成了東鄉族特殊的服飾文化觀。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說東鄉族服飾是一種反映其宗教文化的創造性藝術符號,尤其在他們傳統的民族服飾習俗中伊斯蘭文化的色彩較為濃厚。伊斯蘭教先知穆宇默德曾教海說:”你們宜常穿白衣,因為白衣最潔最美。

你們宜用白布為亡人人歹僉”。”因此東鄉族穆斯林也崇尚白色,認為白色最潔淨,真主最喜愛,因此他們戴白帽、蒙白麵紗,穿白衣衫等。朝覲時,穿白戒衣,後裹白布。同時還繼承了信奉伊斯蘭教的波斯等民族的黑色審美觀,認為黑色持重、純淨、莊嚴。故而他(她)們穿黑坎肩、黑長褲,戴黑蓋頭,與白衣衫相匹配,形成了對比鮮明的黑白服飾色彩,因此黑白兩色成為了東鄉族服飾的基調色。另外在服飾的紋樣上,也體現了他們的宗教觀。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禁止偶像的出現,所以在服飾的紋樣中絕對不會表現人物和鳥獸的圖樣,因而服飾中的幾何圖形和幾何型的紋樣就顯得比較突出,表現花草的圖案也比較的常見”。

東鄉族男子早期喜穿一種叫”仲白”(或音譯為”準拜”)的禮服,白長族的,、、胸前開扣的長袍,一般用黑布或者灰布縫製而成。一件長仲白有縫7對扣子的,也有鑲邊子的,如黑色仲白鑲白邊,白色仲白鑲黑邊,這樣顯得莊重大方、樸素美觀。男子在去清真寺做禮拜時,還要求戴一種叫斯的,斯波斯的。用白紗、紗白、,長,在上,在腦後留出一定長度。不過,現在東鄉族男子的服飾特征已經不是很明顯了,春秋兩季多穿立領對襟的上衣、短衫,外麵套上深色、黑色的對襟坎肩,即當地民間所稱的”白汗褡青夾夾”。下身穿到腳踝的青色或者淺藍色長褲,有的還套上黑色套褲。冬天則穿山羊皮襖,斜襟光板的,長的過膝蓋,短的在膝蓋上麵一點,在袖口處縫有黑色或紅色的形似河流的大寬邊。腰間束繡有圖案的寬帶,大概可以在腰間纏上兩圈左右,腰帶上還墜掛小刀、鼻煙壺、荷包等飾物,以顯帥氣。有的則在腰間紮對折的繡花方巾。老年人則不同,他們喜歡在腰間係上一條像牛舌頭樣的繡花圍兜,這既保曖又利於健康。東鄉族男子習慣戴”號帽”,這一頭飾是東鄉族男子的主要標誌氣”號帽”是一種無簷平頂軟帽,分為黑、白兩色。老教的教徒們常戴用六塊布縫成平頂的黑色軟帽。小孩常戴繡有藍、綠色線紋的號帽。還有一種是用白線織的,通常在夏天戴,比較涼快。東鄉族男子普遍不蓄發,但留胡須,這是伊斯蘭新教的規定,教徒必須留大胡子,以便出門在外,同教教徒相見以禮相待,可以相互關心和幫助。因此,在東鄉族中有”胡子是路票”的說法。今天,大多數國家職工、幹部已不再留大胡子,但在山區、農村仍然保留著這一習俗。

同時,東鄉男子還普遍喜好戴”煙黃”色天然水晶石磨的墨鏡和茶鏡。這可能因其常年居住在海拔高達兩千米以上的山區,光照和紫外線,是,的穿布製的套襪和布鞋、胡麻草編的麻鞋和皮鞋,多為牛皮、羊皮製成。的幫和用一子,的在,東鄉族女性既是服飾藝術的創造者,也是服飾文化的主要載體。東鄉族常的,多繡,大襟、寬袖,袖子長及手腕。當時受土族五彩袖的影響,東鄉族婦女還流行用紅、綠、藍各色布縫成數段的假袖上衣,在各色布段上繡上花邊,縫綴在衣袖上,好像集數件於一身,色彩豔麗、光彩照人。下身穿套褲,當地叫”西口”,褲口邊上鑲有花邊,褲筒後麵開小衩,穿的時候用飄帶紮住褲腳,造型像個燈籠美觀大方。每逢喜慶節假日,婦女多穿繡花裙子,腳穿約一寸高的繡花鞋。青年婦女穿比較寬大的上衣,外套旗袍樣式的坎肩,俗稱”夾夾”,胸前繡有精美的圖案。在當時,婦女是不帶蓋頭的,隻包頭巾,發髻上插有各種造型美觀的小飾品,帶上麵鑲嵌珊瑚及瑪瑙的大耳環和大戒指,胸前還佩戴銀製裝飾物。這樣,一方麵美觀,另一方麵華貴,就像明清時期的貴族太太。後來新教反對婦女穿花衣服,所以直到今天,東鄉族婦女穿著顏色都比較素雅,一般穿黑、藍和藏青色等布衣,很少穿鮮豔亮麗的。當然青年婦女也有穿紅著綠的,但比較少。衣服在樣式上,和以前一樣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寬大上衣,齊膝蓋,大襟開在右邊,袖長齊腕,袖口約四五寸,有的上衣外加一布坎肩。褲子長及腳麵,也是用彩色飄帶束。同樣受宗教的影響,東鄉族婦女一般都要戴蓋頭。伊斯蘭老教對此要求稍寬,一般隻在出門時戴,在家時常戴一頂線織的便帽。但新教則要求較嚴,《古蘭經)中有這樣一段,說:”先知啊!你應該對你的妻子、你的女兒和信士們的婦女們,教她們用她們的外衣蒙著自己的身體。這樣做最容易使惡人認識她們,而不侵犯她們。”所以她們的蓋頭一般,頭被蓋住,隻露麵孔,不論在家、外出都必須戴。可以說蓋頭是東鄉族女性最為重要的頭,著的文化內涵,與她們的人生不可,著她們不同的人生階段。女孩子從七八歲開始戴蓋頭,少女時戴綠色顯陽光。出嫁後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色,顯老成。僅僅從蓋頭的顏色上,我們就可以判斷出這些東鄉族女性的年齡階段。另保安族服飾保安族是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據說是元明時期,在青海同仁地區駐軍墾牧的一群蒙古人,與周圍的回族、漢族、藏族、土族等人長期相互來往,逐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因為曾經居住在青海同仁境內的保安三莊,故叫保安族,是以地方命名的。現在人口較少,大概有一萬兩千人左右,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