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碑碣書法敦煌地區遺存有唐代至清代的許多碑碣。由於刻寫的時代不同,所以書法的格調也各有千秋。其中唐初李克讓的〈僮修莫高窟中的品。這個碑書雖然是措書書寫的,但然著魏碑的風格,結體及用都為,見的碑碼書法。
漢簡書法漢代簡牘曆史的,書體書法藝的第一手資料。敦煌地區的中約17480多枚漢代簡牘,在我國已經發現的漢代簡牘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敦煌漢簡的出土,把隸書的成熟期由過去人們公認的東漢晚期提前到了西漢中期,從中可以看出古代隸書向漢代隸書轉化成熟的過程。漢簡書法承上啟下,開啟了後世的楷書、行書、草書。敦煌漢簡中最早紀年的可追溯到西漢武帝天漢三年,最晚為東漢順帝永和二年。漢簡書法的內容大多與漢代敦煌、酒泉二郡的屯戍活動有關,如官府文件、通緝令、訴訟文書、戍卒的名籍、廩食簿、守禦兵器簿以及邊塞吏卒的私人書信,交易、借貸的契券,還有儒家典籍《易》、〈偽牧)等古代遺書簡,們西的漢代屯戍以的、經濟、軍事、中西交通和社會曆史等方麵,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代法大的線(文)通貫著大宇宙,賦予了一切被創造物。如果他們在這線裏麵運行著,而自覺著自由自在,那是不會產生出任何醜陋的東西來的。”
這裏所說的”線”就是書法的用筆。敦煌書法,從西漢的漢簡書法開始,到清末的碑碣書法為止,曆史久遠,數量巨大。其書體之多姿、筆法之變異、風格之奇巧、功力之深厚,都令人歎為觀止。敦煌書法創造出了與敦煌飛天舞蹈一樣飛動的美,因此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最珍貴的曆史資料。
崖刻和碑帖
書法”表達著深一層的對生命形象的構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中國古代的書家要想使'字'也表現生命,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就須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裏表現出一個生命體的骨、筋、血、肉的感覺來。”?崖刻和碑帖就是展示和傳承書法藝術的獨特工具和載體。甘肅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不論是保存了近兩千年的西狹摩崖石刻,還是藏於隴上的千年國寶--《淳化閣帖》,都代表著甘肅書法藝術的輝煌成。
西狹摩崖石刻西狹摩崖石刻即《西狹頌》,與《鬱閣頌》和《石門頌),號稱”漢代摩崖三頌”。《西狹頌)鐫刻於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位於今甘肅省成縣西13公裏處,海拔1200米的天井山與對麵單山相對峙形成的魚竅峽中的一處崖壁上,碑下有深淵,俗稱”萬丈潭”,當地傳說曾有黃龍從潭中升天,也稱”黃龍潭”,《西狹頌》
因此又稱〈饋龍碑》,其全名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
因為在此石刻頌文正中的頂部豎刻有”惠安西表”4字篆額,故又名《惠安西表》。此頌是為表彰漢武都太守李翕而刻的,正文主要記述李翕出身、家世、籍貫、德行、修路過程,以及對其功績的讚揚。李翕發現郡內的西狹中道,兩山壁立,危崖高聳,路途狹窄,又十分陡峻,人馬行走非常不便。為了便於交通,他下令打通西狹,使”路以安直”。
固廣大,可以夜涉”的程度。
此表就是歌頌李翕的這一為的。西狹頌摩崖石刻高約220厘米、寬約340米。20,20字,字體為隸書。正文中間正上方刻有”惠安西表”題額,正文的右側有線刻五瑞圖畫像,有黃龍、白鹿、甘露、嘉禾、木連理、承露人幅畫像。《西狹頌》在漢代的摩崖石刻中是保存得最好的,字很大又被完整保存下來,幾乎字字可讀易識。雖然刻字的時間不是很早,但刻石者在隸書中保留了大量的篆書的用筆,使後人能夠看出秦代的篆書向漢代的隸書轉化過程的軌跡。《西狹頌》在用筆上,差不多純用方筆,字字沉凝而莊重,是漢人特有的氣象,清代的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評曰:”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它的筆畫粗重,節奏短促,筆短意長,但並不顯得單調呆板,反而增添了異趣。異趣在於它拙而能變,以斜為正,有的字左低而右高,有的字左高而右低,大小參差相間,筆畫粗細相雜,方圓錯綜,輕重互用,緩急不一,隨體賦形,姿態萬千,極盡變勢。《西狹頌》的結體比較寬博,點畫布白以疏朗為其特征,中,字都如同一座宮殿,既有梁重,不,外麵的方整的建築中蘊蓄了不可缺的清代方在《石書畫跋》中說:”字大縱橫不下,“。頌字,雄的剛毅身姿,那種沉著穩重的粗曠豪氣,使其在漢碑中!!””$%別具一格,成為古厚拙重書風的代表之作。梁啟超在僻帖跋》中評曰:”雄邁而靜穆,漢隸正則也”。
總之,它遒勁的筆力、開張的架構、朗暢明麗的姿態、渾穆的氣象都體現了漢人博大的胸襟,體現出中和之美與虛和相應的審美特點。”《西峽頌》鐫刻崖體為花崗岩,石質堅硬細密,其碑麵向內凹進,上有天然石龕遮掩,崖麵坐陰,相隔不足20米的單山相蔽,且碑下潭水相潤。
故《西狹頌》崖麵風吹不著,雨淋不著,日曬不到,加之地處偏僻峽穀,山勢險峻,道路難行,人跡罕至,崖麵陡峭,距地麵較高,不易攀爬,錘拓難度很大,雖經1800多年之久,碑文等完好無缺,古碑神采依舊照人。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淳化閣帖》《淳化閣帖》是我國第一部大型法帖。宋太宗趙光義於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拿出內府所藏曆代墨寶,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擧刻在寒木板上,因完成於北宋淳化年,故稱《淳化閣帖》。又因藏於宮廷之中,僅賜貴近大,淳化閣法帖》。全帖分為十卷,收一人,四百二十帖。前五卷是曆、篆、隸、草、行、楷各,法,、、、、、等人作品;後五卷是王義之、之,至一多年法墨跡,它的刊刻和流傳具,為法太元第四皇子朱模為肅莊王,賜給宋本《淳化閣帖》一部,為之於肅王府內,史稱”肅府本《淳化閣帖》”。肅府本《淳化閣帖》共十卷,前八卷是宋拓《淳化閣帖》
原本。卷一為曆代帝王法帖;卷二至卷四為曆代名臣法帖;卷五為諸家古法帖;卷六至卷八為王羲之書,其字筆勢豐腴方整,遒勁奔放;卷九和卷十為王獻之書,卷九的字筆畫細痩,摹自南宋《淳化閣帖》別本,卷十的字筆勢肥碩,摹自南宋《修內司帖》。肅府本《淳化閣帖》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全的《淳化閣帖》拓本,被甘肅博物館收藏。明朝萬曆年間,甘肅洮岷道兵備張鶴鳴得到一部“淳化閣帖”別本,於是向肅王肅府藏的宋本!淳化閣帖》,這才得見宋拓本《淳化閣帖》,因其”膿嫣遒勁,神彩泛溢,大不類世所傳本”,當摹家張應召雙鉤。不久,肅憲王張摹石上,先後曆時7年,用陝西富平石刻成,藏於肅王府內遵訓閣。原刻石為144塊,大多數為兩麵刻文。肅府本《淳化閣帖》
刻石,其主要部分摹自宋拓《淳化閣帖》原本,是明代重摹《淳化閣帖》
中流傳至今的最好版本。鄭學孚在後帖舉要〉”中說:”明翻刻閣帖,以肅府本為最佳,跋語亦最多。”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自刻成後,年,洮岷道陳卓聘邀陳曼仙,毛香林補摹四十餘塊,刻石補全,才得以形成完璧。清康熙十四年,陝西提督王輔臣隨吳三桂反清,攻陷蘭州,曾以刻石為馬槽,清軍圍城,守兵又毀石為炮子,使部分刻石遭到再次破壞。宣統二年,蘭州翰林劉爾圻將刻石轉移到蘭州文廟尊經閣,又補刻木板釋文四十塊,此後,得到甘肅教育家趙元貞長期保護。1966年交甘肅省博物館珍藏。
曆代書法家東漢張芝、張昶是著名的兄弟書法家,甘肅敦煌甘肅,曾太常卿,兄弟二人皆擅長草書的,成就較高。張芝(公元?-192年,的是的書家),並變而為”今草”,所的的成的草體。張芝的今草將當時分的書,為的,的,獨創性,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一時間學者如雲。就連被譽為中國書聖的王羲之,也自愧草書不如張芝。唐開元時著名書法家和評論家張懷璀,在其傑出的書法專著《斷書》中這樣評價張芝的書法:”字之體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如行雲流水,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的是張芝的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法帖》中收有他的《八月》,被書法家為,譽為草聖時張芝也是書法理論的開者,著《論》五篇,可惜早已失傳。張昶,字文舒,是張芝的三弟。他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其風格跟哥哥張芝相近,當時人稱其為”亞聖”。《書斷》中這樣評價張昶的書法藝術:”文舒章草入神,八分入妙,隸入能。”有關張昶的書跡,至今還未有發現。
西晉索靖(公元239年-303年)字幼安,甘肅敦煌龍勒(今甘肅敦煌)人,張芝姊孫,因此在書法上受張芝的影響很深,後人評價道:
“璀(衛璀是和索靖齊名的書法家)得伯英(張芝的字)筋,靖得伯英肉”。當時也有人把索靖的字與張芝的字作了比較,認為:”精熟至極,索不及張芝;妙有餘姿,張不及索靖”,可見兩位大師的書法是各見所長。
具體而言索靖的書法特點是,筆墨的濃淺度適中,古樸似漢隸,轉折如今草,內涵敦厚,氣勢凶猛,曆來被稱為上乘之作。梁武帝蕭衍在《古今書評》中稱譽索靖的字”遒勁而峻險。遒勁處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峻險處如雪嶺孤鬆,冰河危石”“清代的文學家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書有振、攝二法。索靖之筆短意長,善攝也;”!索靖的字今傳世的有《出師頌》、仴儀帖》、《急就章》等作品。其中的仴儀帖》是索靖章草的代表作,共十一章。它不僅具有同時期一般章草的特點,而筆如,中有,中有,字,筆處鋒從勢出,有銀鉤蠆尾之趣,確實為章草之精品。另外他還著有《草書狀》一篇,對書法的演變、風格、氣韻、用筆及章法等作了全麵論述,是書法理論界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