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戲曲子戲又稱”弦子腔”、”小曲子”、”地攤子”、”刨土坑”,是流彳了於甘肅各地的一^種民間小戲。曲子戲在甘肅有兩個流派,一是從敦煌到天水的古絲綢之路上各地演唱的曲子,這些曲子戲由於各地方言不同,都分別冠以本地地名,如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平涼曲子、涇川曲子、通渭曲子、隴南小曲、靜寧曲子等等。這些曲子戲演唱的套曲都嚴格遵循一定的格式,演出劇目也都大體一樣,盡管名稱不,大異,體。區別除方言不同外,主要是它們分別吸收了當地一些民歌小調。曲子戲作為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在甘肅流傳,各地不的。出出地攤坐唱兩種。曲子戲的音樂曲,花音之分。各地曲牌眾多,大獨的,些的民、曲。要曲、、、、蓮香”、”崗調”、”淒涼調”等等。傳統劇目已知的約有二百本左右,大多是反映日常生活/j、事和描寫才子佳人的。劇本形式有三類,一類是隻唱不說,全劇無一句對白,帶有明顯曲藝特征的,如《羅州送子》、《秦雪梅觀文》等;一類是說唱相間的,如《鬧老爺》、《四郎探母》等;最後一類是以白為主,極少有唱段,語言雜有大量歇後語、繞口令的,如《瞎子看燈》、《張三背板堯》等。而另一派則是民勤曲子戲,流行於民勤縣城鄉,它是在民勤和內蒙古河套地區的民歌小調基礎上,吸收了江、浙、晉、陝等地移民傳入的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的,它的音樂與甘肅其他各地的曲子戲完全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貌。唱腔由調、、小調三。調有和有和分;小調主要是當地民歌。常用曲調有”二曲調”、”四曲調”、”正四調、調、調、調等。唱一,調用真假嗓結合演唱。演出時不論唱和白,均用民勤方言。民勤曲子戲的劇目主要以”三小”(小生、小旦、小醜)劇目為主,如〈適薑女打扇》、〈鑛麟送子》、《西廂記》、《玉堂春》等,這些多是以民間生活故事為題材的劇目,普遍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自創劇目也較多,尤其是建國後創作的《嫂英雄》、《綠化紅旗》、《門當戶對》等等,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高山戲高山戲是甘肅省主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發源於隴南武都縣的魚龍鎮,流傳於武都縣魚龍、隆興、佛崖、金廠、龍壩、漢王、馬街、安化甘泉、城關等鄉鎮,西和、禮縣、文縣、成縣的部分地區也有流傳。因最早隨春節社火在隴南高山地區演出,故名”高山戲”,又名”高山劇”。高山戲以唱為主,間以說白,角色行當由生、旦、醜等角色組成。演出時,先由二旦一醜簡單唱出所演劇目的主要情節,類似戲曲中的楔子,然後上正本,最後仍由二旦一醜結尾。高山戲動作優美,扮相俊秀。生角的主要動作是跳步和搖頭,跳近似踩高蹺時前進的動作,搖則隻有'後搖動,沒有左右搖動,每跳一^步,隨之搖動一^至幾下;旦角則主要以扭腰和擺肩為主,近似秧歌步伐,和當地社火中的“搖媳婦”
動作一樣;醜角的表演動作最為豐富,既跑步、搖頭,又扭腰、擺肩,具有幽默詼諧的特點。整個舞台動作,隨著劇情的發展和感情的變化,也有鮮明的節奏和細膩的變化,其舞姿、麵態都給人一種美?
的感受。高山戲的唱腔富有山區民歌風味、豐富多變,曲調多來自當地民間小曲,屬民歌曲牌體,委婉悠揚,明快活潑,主要曲調有”梳妝類”、”花花類”、”哭腔類”、需要組合。唱腔結尾常以“喲嗬咳”幫腔,使人物感情充分發揮,戲劇氣氛熱烈。主要伴奏樂器武場有雲板、鼓樂子、大鼓、大鈸,文場有”大筒子”、土琶琶和二胡。經過挖掘、整理、加工,已經搬上舞台的傳統劇目有《請婆婆》、《鹹陽討賬》等,新編劇目有《一把麥穗》、《迎水橋》、《開鎖記》、《清明時節》等。高山戲不僅是我國民族地域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是一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隴南花燈戲隴南花燈戲是流行於隴南文縣玉壘、碧口一帶的地方小戲,它是由當地的社火小戲發展演變而成為一種地方戲曲的。由於最早出現在玉壘一帶,起初是在每年春節到正月十五期間演出,台前台後會掛滿當地群眾製作的各色彩燈,因此,隴南花燈戲又稱”玉壘花燈戲”。隴南花燈戲最初是由四川酉陽一帶的秀山花燈和本地的耍燈結合,配以唱詞和情節,載歌載舞,伴隨春節社火而演出的。由於文縣地處甘肅東南部,玉壘和四川接壤,碧口又處於甘、陝、川交界地帶。所以四川高腔戲班到玉壘、碧口演出甚多。花燈戲在早期演流傳過程中多受四川高腔影響,有了一定的發展,才形成了早期的情節簡單、人物眾多、唱腔較少、場麵不大的特點。但這時的表演還沒有脫離載歌載舞的社火耍燈動作。此後在四川高腔藝人和陝西秦腔藝人的不斷改進、雙重影響之下,花燈戲終於從原來的社火耍燈的原始形態中脫穎而出,向戲曲劇種過渡。出現了生、旦、淨、醜等角色行當,各行當的唱腔及表演程式都有了極大的豐富,至此才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戲曲新劇種--隴南花燈戲。花燈戲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民歌聯綴體,高亢、委婉,既有隴南民歌的特點,又有川劇、秦腔的特點。唱法比較獨特,以角色腔加各種感情腔,再加上表現特定戲劇動作的民歌小曲共同組成唱腔形式。因此,它的唱腔大致分為角色唱腔、情緒唱腔、民歌小曲調三類:
角色唱腔是以行當歸類的專用唱腔,如”青衣唱腔”、”老旦唱腔”、”小生唱腔”、”武生唱腔”、”花臉唱腔”等;情緒唱腔是表現各種感情的專用唱腔,如調、調、句”等;民歌小曲調主要配合趕路、渡船、飲酒等表演時演唱,如”鬧五更”、”換小腳”、“雪花飄”、”下茶等。樂樂有大,等,樂有、子、馬鑼子、京鑼等。花燈戲演出的傳統劇目有近五十本,其中有文戲《白天院》、、等戲有、等戲有、等。的現劇目有《春滿人間》、〈銀山新春》等,深得廣大群眾喜愛。
隴劇隴劇是甘肅特有的地方劇種,也是祖國戲曲藝術百花園中一朵年輕鮮豔的花。它的前身是隴東道情,以甘肅東部的慶陽環縣一帶為發源地。20世紀50年代,隴東道情經過係統的發掘、整理、改造、創新,於1958年搬上戲劇舞台,並於1959年被正式命名為”隴劇”,成為甘肅一個嶄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半個世紀來,隴劇在繼承隴東道情獨特風格的基礎上,博采秦腔、越劇、昆曲、黃梅戲、秧歌劇等戲種之長,從音樂唱腔、表演藝術、舞台美術等方麵作了較大的創新和發展,形成了節奏明快、曲調婉轉動聽、表演細膩優美、服飾飄逸素雅、布景柔和協調、富有民間色彩的獨特風格。隴劇的基本樂曲調式,分傷音和花音兩大類。傷音用於表達哀怨之情,曲調深沉委婉;花音用於表達喜悅之情,曲調歡快活潑。唱腔板式有陽板、慢板、彈板、飛板,以及耍孩簧、喝音子、采音子等,另外還有一些源自隴東民歌和道情的曲牌體唱腔,作為輔助曲調。隴東道情唱腔尾音的拖腔部分稱”簧”,演唱時稱“嘛簧”,也稱”幫腔”,就是在演唱一段唱詞的末尾時,根據固定的唱腔,台演唱、演和之唱隴東道情音樂中的一大特點,其拖腔細膩婉轉,韻味悠長,餘音嫋嫋,環繞不絕。
隴劇在充分繼承”簧”的基礎上,發展成齊唱、合唱、重唱等多種新的”嘛簧”形式,形成了唱腔抒情委婉、清揚優雅、悅耳動聽、富有地方特色的音樂風格。隴劇的伴奏樂器有四弦子、嗩呐、笛子、漁鼓、簡板等,在不斷地發展創新中除增加民樂琵琶、揚琴、笙、板胡、二胡等外,還使用了提琴和銅管、木管樂器,從而豐富了隴劇音樂的表現能力。隴劇在創立自己的表演程式上,不僅繼承和借鑒其他劇種,特別是秦腔、越劇、川劇、京劇等各行表演,還對隴東道情的皮影動作進行加工提煉,創造出了風擺柳、地遊子步、側身搖擺係列動作等新的程式,使隴劇在表演上具有了自己的特色。隴劇的傳統劇目,多是曆史傳奇劇本,和姊妹劇種秦腔有著密切的聯係。作為一種新興地方劇種,隴劇十分重視創作和改編一些新劇目,已經積累的保留劇目有《旌表記》、《楓洛池》、《草原初春》、〈性死緣》、仿家春》、傭瑤環》、《假婿等。
秦腔秦腔又稱秦劇,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在甘肅眾多地方戲曲中,秦腔是一個曆史悠久、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劇種,至今仍是廣大群眾喜愛的主要劇種之一。甘肅秦腔在漫長的發展演變中不斷受到陝西秦腔的影響和幫助,才形成自己的體係,獨具特色。甘肅秦腔也在長期的曆史演變中逐漸形成了三大流派,即東路、中路和南路。東路派流傳在隴東慶陽地區和平涼地區六盤山以東的涇川、華亭、靈台、崇信等地。起初多受陝西中路秦腔的影響,此後又得到其他劇種藝人的改進、授藝,不斷融進了漢調二簧和徽劇的成分,最終形成了甘肅東路秦腔的藝術風格:唱腔中多吸收漢劇、徽劇的唱腔、曲牌;化妝上吸收石窟、廟宇雕像、塑像的造型,形成自己獨特臉譜;表演上粗曠豪放。中路派是甘肅秦腔的一大主流,主要流行於以蘭州為中心,西至河西走廊一帶,北至白銀、靖遠,南至岷縣、臨夏的廣大地區。主要藝術特色有:崇尚做派、講究神韻氣勢,尤其在淨行、生行的表演中成就最大;注重功架,能根據劇目的特殊要求,創造出一係列完整的頗具特色的成套程式動作;運用各種舞台手段營造氣氛,如大量使用火彩、麗子,有時還用大鼓,嗩呐,甚至為配合表演,燃放鞭炮;造型和臉譜都頗具特色,角色裝扮多是從洞窟壁畫、廟宇塑像中吸取素材創造而成的,一出戲中根據劇情變化臉譜有時也會幾次改畫。南路派流行於天水、隴南和定西地區的部分縣鄉。南路秦腔起初受到陝西西路秦腔和漢調桄桄的影響,此後經幾代藝人的努力探索,不斷創新,並且繼承了甘肅南部小曲、影子腔的豐富遺產,才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一路秦腔流派。主要藝術風格:演出注重台架,講究特技,臉譜也獨具一格;唱腔中多加襯字虛詞,並有大量曲牌;演出劇也有,戲和台戲,劇影劇和自創而來的。三大流派構成了甘肅秦腔的三個組成部分,互相影響,交。
甘肅秦腔於腔,有、、代、二導板、尖板、滾板六大類。板式變化以板眼形式為基礎,除滾板純為苦音外,其他板式都有歡音、苦音之分,板式變化能適應各種角色演唱的需要。唱腔的,旋律直樸,依地方方言行腔。
曲牌中以佛曲、道曲、小曲重重,有曲甘肅秦腔有。甘肅秦腔的伴奏樂器如板胡、二胡、、子、,子,有的鄉,隨著樂隊建製的加強,也增加了揚琴、琵琴、提琴等現代樂器。甘肅秦腔的角色行當體製也是在不斷完善之中,據相關專家研究,”在甘肅戲班中素有'七緊八慢九消停'之說。七緊,指一個戲班有七個演員就可以演小劇目,但演大本戲七個演員顯然不夠,這就要每個演員在一本戲中兼演幾個不同行當的角色,故稱'七緊'。八慢,就是再有一個演員參加演出來分擔幾個角色,就不像七人那麼緊張,可稍慢一些。九消停,就是一個戲班有九個演員,什麼戲都可以消消停停地演。'七緊八慢九消停',另一說是指行當,'七緊'指一個戲班僅有'生、旦、淨、醜、副淨、小生、雜'七個行當;'八慢'是再加上一醜旦;'九消停'指再加上一武生。”!甘肅秦腔已經積累的代表性劇目有《商鞅變法》、《秦香蓮》、樑紅玉》、《善士亭》、《忠王李秀成)、紆[雀東南飛》、《山鄉花紅》、《江妲》、《愛情從這裏開始》等。
南木特戲南木特為藏語音譯,是傳記、故事之意。南木特戲是一種甘南藏族地方小戲,主要流行於甘南州夏河縣拉卜楞寺一帶及周圍的青、川藏區,所以又稱”甘南藏戲”。它是在藏族安多地區(包括甘肅甘南、青海黃南、四川阿壩地區)特別是拉卜楞寺一帶的民間歌舞、傳統說唱、藏的上,一些族戲主是劇)和西藏藏戲的表演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藏語劇種。1946年,由拉卜楞寺寺主五世嘉木樣活佛主持,加木措,演的一部南木特戲《鬆讚幹布》在演,南戲的生。
以南戲民間演出,很快流傳到瑪曲、碌曲和四川阿壩一帶。南木特戲的音樂屬於一種特殊的聯綴體,無固定程式,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可分為三類:
一是唱腔音樂,主要來源於民歌,是南木特戲的音樂主體,多有敘事性和說唱性;二是舞蹈音樂,主要來源於民間歌舞,如安多地區的”卓”?
舞和民間節奏規整的”圓舞”樂曲;三是間奏音樂,除演員演唱時,一直演奏不斷,貫穿於整個演出的始終,主要來源於器樂曲和舞曲彈唱。南木特戲演唱時多用甘南和川北的藏區安多方言,語音親切平穩。樂隊建製並不固定,樂器不伴奏唱腔,僅在人物上下場、行進、動作、表演以及舞蹈時演奏,主要伴奏樂器有笛子、揚琴、龍頭琴、笙、管子、四胡、高胡、雲鑼、扁鼓等。南木特戲的表演不分行當,演員大體分為兩類:
一類是現實生活中的角色,如國王、皇後、公主、大臣、高僧、侍從等,表演中強調生活真實性;一類是非現實生活中的角色,如各種神、怪、魔鬼、動物等,表演中通過誇張、變形、象征等方法,以求達到表現的神似。在舞台演出中,演員除扮神怪外,其他角色均不帶麵具。
南木特戲的表演突破了固定的程式,人物出場時沿用了京劇青衣的台步和用袖動作,表演動作有的從當地歌舞中借用,有的吸收法事活動中的動作或神佛塑像中的各種手勢。表演中最大的特點是加有大量的舞蹈,這些舞蹈都是來自當地藏族的民間舞蹈,動作優美大方,灑脫開朗,體現出藏族自由豪放的民族品格。南木特戲從誕生之日起就采用舞台演出的形式,擺脫了廣場演出的許多局限,所以在布景、燈光、化妝、服裝等方麵也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南木特戲的劇目大都取材於民間神話傳說和佛經、史籍,主要劇目有《鬆讚幹布》、《赤鬆德讚》、《諾桑王子》、《卓娃桑姆》、《智美更登》、《達巴丹保》、《羅摩衍那》、《阿拉達茂》、《降魔》等。南木特戲是甘肅少數民族戲劇中發展最完善、文化底蘊最深厚的一個獨特劇種,也是藏漢文化藝術交?
流、融合的具體體現,不僅在安多藏區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而且在整個藏區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
民間曲藝
曲藝是中國傳統說唱表演藝術的總稱。它是一種以說唱為手段來狀物寫景、傾訴感情、講述故事、刻畫人物的獨特藝術形式。它同民間歌謠、戲曲音樂一樣,是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甘肅境內的民間曲藝,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曲種豐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民族特色各異,”它的西音音樂風格及隴原地方特色極為濃烈,至今仍散發著絲綢之路絢麗多彩的曲子音樂的芬芳。”!始終活躍於普通民眾中間的寶卷、賢孝、蘭州鼓子,還有秦安老調,都是經過曆史沉澱,永葆藝術活力的民間曲藝樣式。它們不僅是甘肅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而且也是不可替代的審美娛樂方式。
蘭州鼓子蘭州鼓子也稱”蘭州鼓詞”、”蘭州曲子”,是流行於蘭州、榆中、皋蘭、永登、白銀、定西、臨夏等地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最早起源於平涼涇一,現,,是曲藝的曲種一,是產生較早的一種曲藝形式。鼓子音樂是由各種曲牌、小調、雜調、小令等融合而成的,為聯曲體音樂。蘭州鼓子音域幽廣,旋律清雅,起伏平和,適合表達喜怒哀樂等各種複雜思想感情,主要唱腔多為上下句對仗型或四句體結構。鼓子結構一般有引子,有尾聲,由若幹個曲牌聯係而成。蘭州鼓子的曲牌相當豐富,約有100多種,曲式分單曲體和聯綴體,並且有牌調、越調、悲宮調、平調、令兒調、百合調、蕩調、官調、海調、勾調等十大調的聲腔係列。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輔以揚琴、板胡、二胡、琵琶、簫、橫笛、小鈴等,還用圓形”小月鼓”領頭、擊節。蘭州鼓子采用坐唱形式,演唱者無身段動作,不化妝,不穿演出服裝,有些段子有道白隻說不唱,有些段子又說又唱,有的曲牌需要加幫腔。蘭州鼓子的唱詞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既典雅自然、委婉清幽,又古樸直率、幽默風趣。它的詞句繼承和保持了我國古典詩詞和敦煌變文的長短句式的特點,為適應曲牌唱腔的需要,還繼承了依譜填詞的傳統。為了發揮唱詞和唱腔的表現力,突出地方曲藝的特色,有的唱詞在固定格式以外,又添加了襯字和襯詞,襯字主要有”哎、嗨、喲、咿、呀、安”等。鼓子唱詞為歌唱韻文,因此也講究格律上有平仄押韻,音調上有抑揚頓挫。蘭州鼓子,據今搜集到的,約有一千多段子,內容取材廣泛,形式多樣,其中傳統曲目大多數取材於明代以前的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中的一些片斷,如三國故事、水滸故事、孟薑女傳說、梁祝傳說、白娘子傳說、楊家將傳說等等。此外也有一些詠讚景物和讚頌祝賀的曲目。
秦安小曲秦安小曲是形成並流行於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境內的一種古老曲藝樣式。由於它是一種音樂與詩詞相結合的傳統彈唱形式,音調古樸婉轉,唱詞結構嚴謹,當地人又稱其為”秦安老調”。秦安小曲作為一種民間曲藝藝術,可以追溯到唐宋時代的民間曲子,定型於明代,至今已有500餘年曆史了。秦安小曲的音樂特點是節奏緩慢悠長,旋律優美流暢,適於表現委婉細膩、明朗歡快的感情。小曲音樂分東弦和越弦兩大類:東弦曲體一般比較大,演唱有難度,演唱者也較少,主要特點是字少腔多,音域寬,行腔緩慢纏綿,廣泛運用襯字;越弦流傳範圍較廣,曲目和曲牌也相當豐富,包括越調和悲宮兩個係統。秦安小曲的曲牌屬聯綴體式,有三種形式,即小調、中調和大調。常用的曲牌有“越調”、”岔兒調”、”悲宮”、”馬頭調”、”降夜香”、”三道灣”等四十多個。
唱腔優美典雅,適合抒情,唱腔音樂中的拖腔頗具特色,有詞句中間的拖腔和詞句尾字的拖腔兩種。唱詞多為長短句體,也有五言、七言等不同句式。格式嚴謹,結構完整,每個曲牌的句數、每句的字數都有固定的格式。唱詞字,底,具有音樂的美感。在曲牌唱腔中每句唱詞除規定的字數外,演員常常根據演唱內容需要,加上一些襯字、襯句或方言俗語,為的是增強聲調的美感和音樂的表現力,體現地方曲藝特色。秦安小曲的演唱形式比較簡單,無論唱段大小,均由一人演唱,隻唱不說,無任何道白和幫腔加入,屬清唱範疇。根據地域的不同,秦安小曲又可分為兩種不同的演唱風格:一種流行於秦安縣城和周,演唱較,用三,有唱腔旋律進行,而是運用支聲形式,演唱者手持水盞,一邊擊節一邊演唱,屬唱形式種較的,演唱較平直樸實,情緒熱烈,伴奏樂器除三弦、水盞外,還有板胡、竹笛、二胡、中胡、木魚等,伴奏一般隨唱腔旋律進行,演唱者不擊節,雖然以坐唱為主,但有時也結合當地秧歌社火一同演出。秦安小曲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有的描繪現實歌頌勞動人民、讚頌曆史英雄人物,有的描寫男女之間的美好愛情與幸福婚姻,有的描寫自然風景。傳統曲目有《昭君怨》、(三娘教子》、《三探茅廬》、《孟浩然尋梅》、《伯牙撫琴》、河西寶卷寶卷是由唐代變文、宋代說經發展而成的一種民間說唱的藝術形式。唯有在甘肅的河西走廊一帶世代相傳,相沿成俗,延續至今。
如今仍活躍在河西的武威、張掖、酒泉、嘉略關等地民眾中間的寶卷,稱為”河西寶卷”。河西寶卷是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曾受到話本、諸宮調的影響,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寶卷在河西的分布麵很廣,廣大農村是寶卷流行的主要場所,尤其是在文的地為。
由分成。是寶卷的,古樸醇厚,吟詠性較強,曲調一般比較原始,有鮮明的宗教風格,主要有““、““、““等是種曲曲牌,吸收應用的是唐宋時期的西涼樂雜曲子和曲牌,主要有”浪淘“、““、““、““等是沿、在河西走廊流的民種的,如”“、“鈴兒落”、”蓮花落”等等。寶卷音樂的曲體結構比較簡單,基本上都是上下句式和四六句形式的單曲體結構。寶卷的念卷以一人為主,稱“念卷人”,還有一人,稱”陪佛者”,當遇到唱詞或曲牌的尾句出現“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類襯詞時,則由陪佛者和聽卷者接唱、幫腔,氣氛十分熱烈。
寶卷的伴奏樂器有胡琴、三弦、琵琶等,以簡板、鐺鐺、木魚、小鈴之類擊節。H體製結構主要由開講愒、主體、收場愒三部分組成。開講愒是寶卷的標準開頭,主要介紹寶卷的基本內容,以引起聽眾注意,一般由一首五言或七言絕句,或七言律詩構成。
主體是寶卷的正文部分,都是韻散相?
間的說白吟誦。開場白一般為散文說白,正文的韻文部分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此外也有一些四字句、五字句等雜句類,句子都有一定的平仄韻律。收場愒是結尾收場詞,多用於點題總結,也有一些說教內容。
據調查,河西寶卷流傳和保留下來的約有二百多種,具體內容可分如下幾類:宗教類,主要是反映宗教思想,頌揚佛道教義,宣揚懲惡向善的,如〈站摩寶卷》、《彌陀寶卷》、《湘子卷》、〈沃仙寶卷》;曆史演義類,一般依據曆史事件和民間故事進行編寫,加以神話化,如《唐王寶卷寶卷寶卷寶卷寶卷寶卷等,有的頌的和,有的的和類,反映的,的道等,如寶卷寶卷《紅樓鏡寶卷》、《鶴哥寶卷》等,多起到教化勸喻的作用;幻想類,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如〈適薑女哭長城)〉、〈僮永和七仙女寶卷》、《白蛇寶卷》、〈傑山伯寶卷》等,以曲折的方式隱喻社會現實。河西寶卷以頌揚正義善良、貶抑醜惡陋習、純潔鄉風民俗為目的,作為河西人民的精神食糧和文化娛樂方式,曆經數百年而不衰,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