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歌舞戲曲
起源於原始社會巫術活動和宗教儀式的歌舞戲曲,是流傳至今的融審美與抒情為一體的綜合表現藝術。它不僅體現出藝術的審美特征,而且反映著廣大人民對生活的感悟、對生命的吟詠。在這種藝術樣式中,寄寓著人們最直率、最完美的生命情感。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甘肅各族人民受西北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的影響具有了獨特的審美氣質與藝術品位,也創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甘肅歌舞戲曲。不論是從花兒、隴東民歌到藏族民歌、”多地舞”,還是從秦腔、隴劇到寶卷、賢孝,抑或是當代的話劇、歌劇和舞劇,甘肅的歌舞戲曲等舞台藝術無不展現著甘肅各族人民非凡的藝術創造與藝術才能,無不流露出西北人民的豪邁粗曠、剛健雄渾的地方個生,無不傾注著隴原兒女對生命及自然的禮讚和。
民間歌謠
民間歌謠是人民群眾自編自創的一種既可以歌唱又可以吟誦的抒情性短小作品,包括民歌和民謠。長期以來,甘肅境內傳唱的民間歌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節奏、旋律、句式、曲調和演唱形式,成為甘肅文藝百花園中一株獨放異彩的亮麗奇葩。甘肅是一個民間歌謠非常豐富的省份,其民間歌謠產生久遠、流傳較廣,在長期的流傳和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種類、獨特的樣式,呈現了多樣的藝術特色,展示了廣泛的社會內容,涉及勞動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麵。花兒和隴東民歌是甘肅民間歌謠的典型代表,也是其中兩顆璀璨的明珠。
花兒花兒是西北各族人民所喜愛的一種民歌,主要流行於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的廣大地帶,是漢、回、土、藏、撒拉、東鄉、保安、裕固等八個民族用當地漢語方言創作並演唱的一個歌種,又稱”少年”。花兒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形成了各種風格不同的流派。甘肅花兒主要分”河州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派,前者以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自治州)為中心,布及甘肅的臨夏、東鄉、和政、廣河、康樂等縣;後者以洮洲(今臨潭)、岷洲(今岷縣)為中心,布及省內的臨潭、岷縣、卓尼、宕昌、康樂、臨洮、渭源等地。兩大流派又各有、北花的,的,、族、花區,的州令”、”蓮花令”、”門源令”、”撒拉令”、”保安令”、”牡丹令”等。
每令有一個基本的旋律,實際演唱時,歌手們往往觸景生情、即興發揮。
花兒浩如煙海,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極為廣泛,唱詞蘊含豐富,曲調優美,具有濃鬱的鄉土特色。其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生活歌和情歌。如農家日常生活、田園耕種、祈雨禳災、悲歡離合、男女之情等無不盡在這兩類演唱之中。花兒的演唱形式也有平日和趕會之分,平日的演唱,就是農民、腳夫、牧人在勞作、趕路、放牧時自由自在、不拘形式的隨意演唱;而趕會則是參與人數眾多,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舉行的花兒演唱的盛會--花兒會。甘肅的花兒會尤以”鬆鳴岩花兒會”、花花兒會、花兒會。
鬆鳴岩花兒會鬆鳴岩位於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城南20公裏的陡石關小峽口,屬國家級森林公園,由西方頂、南無台、玉皇峰、雞冠山四峰組成。它是甘肅省著名的三大花兒會場之一,也是河州花兒的發祥地之一。鬆鳴岩花兒會於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在鬆鳴岩舉行,是鬆鳴岩花兒會場(選自”中國歌謠集成?甘肅卷》%金鈺攝)規模最大的河州花兒會,也是甘肅境內每年最先舉行的大型花兒會。參加者主要是來自和政、廣河、東鄉、康樂、夏河等地的各民族群眾。根據史料研究,花兒在和政縣出現應該在明代前期,距今至少已有數百年曆史。《和政縣誌》也曾記載,鬆鳴岩每年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開龍華大會,朝拜者累千巨萬,香火甚盛。鬆鳴岩花兒會不僅有固定的演唱時間,而且還有固定的演唱地點,常在山坡、草坪,或在山口、林中。花兒會演唱的主要內容有情歌、生活歌、本子歌(反映曆史故事的)三。的、、,有的。
各河州,有各。自,主,也有和,在究的張揚。鬆鳴岩花兒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它有樂器伴奏,這也使其成為典型的河州花兒。
伴奏樂器有咪咪、三弦、四弦、嗩呐、二胡等。作為甘肅境內每年最早舉行的花兒盛會,鬆鳴岩花兒會因其持續的曆史傳承和大的開,有的自境、的,著大量中外遊客前來采風觀光。
蓮花山花兒會蓮花山位於甘南州臨潭縣、定西臨洮縣和臨夏康樂縣之間,它是東西走向的岷山山脈的一個組成部分。因一山多峰,四周群山環抱,景色迷人,形狀宛如一朵蓮花而得名。蓮花山花兒會屬“洮岷花兒”的北路花兒,是蓮花山地區群眾自發組織的一年一度的民歌盛會,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六為主場會期。歌會期間,臨潭、卓尼、康樂、和政、廣河、臨洮、渭源等縣的漢、回、藏、東鄉、保安等各族群眾和歌手數萬人,都穿著鮮豔的民族服裝,打著花傘,搖著彩扇,雲集蓮花山,縱情對歌。蓮花山花兒會形式獨特、規模宏大、程序完整,分攔路聽歌、等四個過程。各族群眾和歌手邊遊山,邊對歌,自由結伴,盡情歡唱。初一、初二在蓮花山北麓的足俗川聚會,這是花兒會的序幕;初三、初四是朝山獻歌、遊山對歌,這是花兒會的高潮;初五從蓮花山向15公裏外的王家溝門移動,經過短暫休息,圍著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和處的紫鬆山,聯歡對歌,敬酒祝別。蓮花山花兒會上所唱的曲調,以”蓮花山令”對,蓮花山花兒以創作的即興性、韻律的固定性、語言的鄉土大特,俗花。獨特、民俗、、程序、群、和俗等特,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書”。
二郎山花兒會二郎山位於岷縣城南、是千裏岷山的起首處。這裏是”洮岷花兒”的故鄉。二郎山花兒會屬”洮岷花兒”中的南路花兒,最早源於岷縣的祭神賽會,據考證其形成時間為明代。據說每年農曆五月初分布在境內的18位湫神(龍神)全駕出巡,全程巡域。位於其巡行路線上的村莊分會定點祭祀,祈祝豐收,這樣在祭祀地點便形成點蠟、求神、發願、唱花兒的大小會場達四十多處,其中以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兒會的規模最大。祭祀當天午後,18位湫神依次被抬上二郎山接受官祭,同時祭祀群眾賽唱”洮岷花兒”,賽會參與人數達十餘萬,場麵極其熱烈。至今,每年的五月十七,以岷縣為中心周邊數十州縣的漢、回、藏、東鄉等民族的花兒歌手聚集在二郎山上盡情演唱,歌聲此。
內、、。二郎山花兒屬”洮岷花兒”的路,以刀令”(又名”啊歐令”)為代,以的的柔和親切見長。演唱形式多,其中多人,人的一人主唱,眾人幫腔的。二郎山花兒在岷縣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花兒會使得岷縣在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別命名為”聯合國民歌采錄基地”和”中國花兒之鄉”。2005年二郎山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傳承基地”。
隴東民歌隴東民歌是在隴東(主要在今慶陽地區)廣為傳唱的民間歌謠。隴東人善唱民歌,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曆和勞動實踐創造出大量膾炙人口的民歌,在民間廣為傳唱。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勤勞智慧的隴東人民不斷創造出新的作品,使隴東民歌更加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無論是農夫、生意人、牧童、工匠、學子、先生,還是老翁、小夥、姑娘、媳婦,張口就能哼上幾句自己心愛的民歌,勞動人民與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山頭上、田野裏、炕頭上、磨窯裏都是他們自由的歌唱場所。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一領眾合等。
隴東民歌從體裁形式上分,主要是小調,其次是彳旨天遊。小調常被人稱為”俚巷之曲”,慶陽、西峰、鎮原、寧縣等地流傳較多。它長於敘事,也兼顧抒情,大多有人物、有故事情節、有場景,甚至有時間、地,歌長,長的百,的為,量的為,大,民為短的民歌。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言的,還有各種長短句相間的。長短句打破了結構上的工整,靈活自如,更利於老百姓隨口傳唱。詞格各有不同,對《詩經)、〈德辭》、漢賦、唐詩宋詞、傳統戲曲的唱詞節奏各有借鑒運用,反映了隴東民歌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麵的特點。信天遊大多流傳在環縣、華池、合水等北部山區,篇幅相對短小,每首幾句、十來句、二十來句不同。每段兩句,是上下句結構,語言運用極為靈活多變,韻腳轉化自如;每句字數在七字句、十字句的基礎上,可隨時增減。信天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常用比興的修辭手法,上句聯想渲染,下句則點出實意,為。信天遊於。
轉、、,為,、的歌唱風格的反映。隴東民歌反映的社會生活極為廣泛,上,不同方麵:情歌是隴東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馬五子》、《梁山伯與祝英台》、《交朋友為什麼這樣難》等,反映了對活的美和期盼;反映被壓迫階級痛苦生活和向封建統治階級發出抗爭的民歌,有續婆娘》、《遭年啦〉、鐮婦婦》、《長工謠》等,觀點明確,思想性強;隴東民歌中,數量最多,流傳最廣的是反映民俗生活的民歌,如《光棍哭妻》、《織手巾》、《折花椒》、《打馬蘿》、《出嫁》、《子尿床》、《集》
等,每一首都描與一個生活側麵,抒發人們對生活的深切感受,表達了人民最率真的生活情感。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革命鬥爭的發展和解放區新詩歌謠化運動的勃興,隴東民歌發展到了高潮,其內容主要為歌頌共產黨、歌頌革命、讚美新事物,如《南梁來了劉誌丹》、《紅軍活在咱心上》、《窮人喜歡蘇維埃)等。曾響遍祖國大江南北,表達人民群眾愛戴領袖之情的著名山歌《繡金》、《咱們的領袖毛澤東》以及反映解放區如火如荼戰鬥生活的《軍民大生產》等,就是這一時期誕生在隴東的。隴東民歌語言樸實,革放來了、到區對其了的民放射出更加亮麗的藝術風采。
民族歌舞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自古以來被稱為能歌善舞的內民的歌化其。的民在生的民歌。
計,甘肅少數民族歌舞已有75種、250個節目。”這些民族歌舞是甘肅各民族人民千百年來生活勞動的藝術結晶,它的主調是粗曠、直率、豪放和剛健,其神韻風姿無不是西北黃土高原民族思想、情感以及民族精神的展示”。在甘肅本土聚居的藏族和裕固族都是浪漫的、富有詩意的少數民族,這兩個民族的民歌與舞蹈體現了甘肅民族歌舞的濃鬱地域特色和多樣藝術風格。
藏族民歌藏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民歌也是藏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甘肅境內的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武威地區的天祝藏族自治縣,由於聚居地不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甘南藏族民歌和天祝華銳藏族民歌。甘肅的藏族民歌主要有儀式歌、情歌和生活歌三個方麵。儀式歌多是藏族群眾在節日儀式或民俗活動中演唱的一類民歌,其中最重要的有酒歌。酒歌是在慶典宴會上唱的歌,貫穿活動的始終,所唱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範圍也比較廣泛,唱酒歌的特定程序是:當酒宴開始時,先由主持人吟誦祝酒辭,多為讚揚主人好客、酒宴豐盛,祝願主人家吉祥安康之詞;之後歌手們舉起酒杯唱〈誕首歌>〉,歡迎貴賓來臨;接著歌手們分為兩組互唱讚歌,歌頌內容為美酒、聚會、山川自然、五穀牲畜;再下來就是精彩的一問一答的盤歌,內容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社會各個方麵,以難倒對方為目的,氣氛十分熱烈;最後唱著吉祥如意的《祝福哥歌結束酒宴。儀式歌中還有具有濃鬱藏族特色的香浪節歌謠和采花歌:香浪節於每年農曆六月在甘南流行,”香浪”在藏語中是”采薪”的意思,香浪節就是利時,山遊樂的一種民俗活動,有固定的程序和儀式,節日期間民俗活動的是穿插其中的一係列內容豐富的歌唱活動,有祭神歌、酒歌、歌歌;歌是在族五端午采花節活動中所唱的歌,采花活動中,人們先到山上祭祀”花神”,然後姑娘們在山上唱著歌遊山、采花,小夥們則喝著酒、唱著歌,人們在節日中盡情地跳舞、歡唱,采花歌的內容多反映了白馬藏族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以及祈福祝願等方麵的內容。情歌是甘肅藏族民歌中的另一重要內容,數量較多,與甘肅其他民族的情歌相比,其中的《追求歌》、《相愛歌、〈(熱戀哥歌0主流,而其他民族情歌中占多數的倒離歌)和《相思歌〉,在藏族民歌中卻並不多見。生活歌的內容也比較豐富,涉及勞動人民生活的方方麵麵,較為真實地折射出了藏族人民的生活狀況,數量較多的有表現懷念家鄉和親人的《戀鄉念親歌)、勸人為善的《諷喻歌)和〈<勸諭歌>〉,還有一些綜教歌)和傷蹈歌)。甘肅藏族民歌的基本樣式是多為三段體,就是每首歌由三段構成,前兩段多是比喻,末段點明主旨,每段多以三句構成,也有二、四、五句構成的。歌唱時除情歌采用獨唱外,其他民歌則采用對唱、合唱或獨唱等多種方式的結合。甘肅藏族民歌以其濃鬱的民族特色、濃厚的民族感情、樸實自的,民為,生生。
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一帶,是甘肅獨有的一個少數民族。由族民族的,有民族的,是民學,尤其是民歌就成了裕固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承本民族文化與曆史的西部裕固族在待客時唱《待客歌”(選自!中國歌謠集成?甘肅卷”%田自成攝)一種重要形式。家喻戶曉的那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就是裕固族先民敕勒人所作。裕固族民歌依據使用語言和居住地區的不同,可以分為東部民歌和西部民歌。一般來說,東部民歌具有粗曠、奔放的氣質;西部民歌比較平和、委婉。雖然裕固族人口較少,民歌數量不太多,但其內容卻相當豐富。裕固族民歌依題材內容可以分為勞動歌、儀式歌、曆史歌和情歌。勞動歌包含了裕固族人民牧業勞作時的勞動歌曲和放牧時自由抒發的牧歌,如勞作時歌唱的《割草歌》、《操草歌》、《擀氈歌》
等,顯示出勞動的場麵和氣氛;還有放牧時歌唱的奶幼畜歌如《乃牛犢歌》、《乃羊羔歌》等,在裕固族的放牧勞作中發揮著奇妙的作用。
儀式歌的豐富多彩在裕固族的各種習俗、儀式中顯得十分突出,如迎接客人時的《敬酒歌)〉,婚禮上的鐵頭麵歌”、《告別歌〉、《待客歌〉,葬禮上的《葬歌”等,都展現著裕固族的民族風俗。曆史歌主要是歌唱本民族的族源和遷徙曆史的,這是裕固族人民最為重視的一類民歌,是他們曆史的見證,也是傳承他們古老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曆史歌中最為著名的有《我們來自西至哈至”、《說著唱著才知道了》。
情歌主要是裕固族青年用來表達男女之間愛慕之情的,如《求愛歌》、《美歌》、《請歌》等,反映了裕固族人民追求戀愛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裕固族民歌有著自己的藝術特色:采用五聲音階,以羽、徵、商三個調式最為常見;歌詞中有大量的襯字和襯詞,往往沒有特別的意義,多半用在句首和句尾;歌詞的基本樣式是每節四句或兩句,以每節兩句的居多,且以押尾韻為主;藝術表現方法是多以直陳式的賦體為主,很少用起興和比喻的手法;歌唱時,除儀式歌。
采用對唱、領唱、眾人合唱的方式外,一般歌多為獨唱。裕固族民歌較多地保留了古代的因素,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民歌,特別是突厥、蒙古民歌以及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曆史文化的重要依據,因而它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與傳承價值。裕固族民歌作為一種典型的原生態民歌,記錄了裕固族曆史的演變,折射了裕固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心路曆程,充滿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鬱的生活氣息,在整個裕固族民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巴郎鼓舞巴郎鼓舞是流行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境東部藏巴哇、洮硯、柏林三鄉地區藏族群眾中的一種民間歌舞,它是吐蕃古老民間宗教文化的遺存。其使用的特殊道具--羊皮鼓尤具特色,根據其擊打的方式和形狀故稱其為巴郎鼓舞。巴郎鼓舞在卓尼當地藏語中被稱為”沙目”,其演的地為,演為間。當地群眾把表演巴郎鼓的為一的,作,巴郎鼓舞隊,除在本村演出還要,磋舞技,增進友誼。跳唱巴郎鼓舞沒有年齡、性別的限製,男女老少都可以跳唱。
跳巴郎鼓舞分兩個階段:正月初二到初七在各自的村子裏跳唱,初七以後村與村之間相互拜訪。夜幕降臨時,各村的”沙目”場上先燃起一堆篝火,等村人聚齊,由一位德高望重,舞藝嫻熟,又掌握豐富歌詞內容的長者宣布“沙目開始。男性眾舞者以篝火為中心,右手持巴郎鼓,左手彳合在如者的肩膀上,緊跟領頭人按順時針方向慢慢轉圈。居中領舞領唱的長者先說一句歌詞,眾舞者循著節奏齊聲高唱,同時抬腿轉身,上下左右搖動巴郎鼓。鼓聲咕咚咕咚,舞步雄穩勁健,歌聲低沉渾厚。首場演出《庫鬆加裏),純屬祭祀性的,內容先敬天、地、水神,再敬地方神和各路山神護佑村中人畜興旺,風調雨順,然後祝福鄉人吉祥如意,長壽平安。
每一舞段結束,人們爭先向眾舞者敬酒遞煙,互祝節日愉快。接著依次表演《吉熱騰》(扯繩舞)、〈泥給刀羊》(神箭舞)、《春牙撒》(犛牛舞)、《沙愛》(種子舞)、《沙目》(秋千舞)等。內容大都與相,歌的,針時人事的。從傍晚跳到深夜,仍會意猶未盡。從正月初七開始”沙目”隊要到鄰村互訪。正月十七日晚,全村無論男女老少齊聚”沙目”場,在篝火的映照下,鼓聲飛舞,人員湧動,共慶”曼拉”節帶來的無盡歡樂,“沙目”
給予山鄉永恒的吉祥,祈求佛祖賜予平安幸福,預祝來年莊稼豐收。曆時半月的”沙目”結束了,神聖的巴郎鼓遂被”束之高閣”,不得響動,來年”曼拉”節時再用。巴郎鼓舞以其粗曠健美,鏗鏘勁健的節奏感和濃鬱浪漫的地方民族特色,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舟曲”多地舞”舟曲縣位於甘肅省南部,屬於甘南藏族自治州,有眾多藏民生活於此。”多地舞”主要流行於舟曲縣的藏族聚居區,最大的特點是有跳有唱,是藏族人民跳唱所獨有的一-種表演方式,是當地藏族群眾在喜慶、豐收、祭禮、民俗等傳統活動期間最為盛行的舞蹈之一,也是保存比較完整,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古樸自然的原生態藏族民間舞蹈之一。據〈<舟曲縣誌》記載,”多地舞”由”多“0“0“等部,0多“的開頭頭下,腳頓三下,意為先民們這樣開天辟地,然後講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來,並頌揚這些物象對民族的好處;”嘉讓”是一種以婦女為主的?
集體舞,人們跳舞時攜手圍成圓圈,騰足於空,然後頓地為節奏,一人領唱領舞,手拿馬鈴擊打節奏,另有鼓、鑔伴奏,大家和聲或輪班唱和。
從遠處看,跳舞的人們如龍擺尾,似虎躍進,從慢到快,越跳越快,場內氣氛熱烈沸騰,快到極限又突然轉慢,如此反複循環,不僅動律獨特,而且聲調優美;”甸錄”是”多地舞”的結尾歌舞曲,在”嘉讓”中圍成的圓圈散開分成兩排,然後盡情歡唱、舞蹈,歌唱內容多為讚美家鄉、歌唱山川景色,也有讚美美好生活、歌頌喜慶節日的,以及讚頌寺院、喇嘛活佛和貴賓等方麵內容。”多地舞”有”瑪諧多地”、“薩熱多地、”竹馬多地”、”貢邊多地”等十餘種之多,不同的舞蹈都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意義。”瑪諧多地”係男子舞蹈,是節日期間的節。舞蹈,為的們,然後舞手拿大、,有的、、的、貢邊多地(選自”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甘肅卷》%梁明遠攝)臘肉,踏著鼓、鑔的節奏出場,雙腿呈大八字步半蹲,背朝觀眾,麵朝高山峻嶺,嘴裏高喊,雙手舉起落下,別具特色。舞蹈結束時,舞者衝向村頭峽穀,將點燃的肉食扔進溝裏,此時動作大步跳躥,達到高潮。“薩熱多地”是表現古代腳夫生活的男子舞蹈,山區人民為了交換和運輸需要,經常有馬幫、駝隊來往於此間,趁歇息之際卸下騾馬脖子上的串串馬鈴,翩翩起舞,盡情歡樂,以驅散旅途中的困倦和疲乏,久而久之傳承發展至今。”竹馬多地”主要流傳於高山林區的舟曲縣南嶺鄉騾地坪隊,也是男子舞蹈,青年小夥子們在采伐期間摩擬猴子的動態,手操棍棒跳上跳下,活潑機靈、幽默、滑稽。”貢邊多地”流傳在舟曲縣博峪鄉,每年端午節前夕,村寨的一些男女青年在長者陪同下背上新麥麵做成的燒饃、青稞燒酒、臘肉、雞蛋等美味佳肴,在森林深處歡聚共餐,煨桑插箭祭祀山神,次日清晨,踏著露水,捧著采摘的達瑪梅朵(枇杷花)下山,群眾及多地隊伍在村頭迎接,並用酒歌、舞曲擋路問答,歌聲漫山遍野,熱鬧非凡;貢邊多地形式獨特,富有濃烈的林區風貌,舞步穩健優美,肅穆莊重,舞蹈以橫挪步悠擺、雙膝半蹲為主要動律,舞者連臂拉手,動作整齊劃一,雖然簡單,但各村均有專用舞步,集中在舞場上表演,顯得豐富多彩。”多地舞”是當地藏民們喜聞樂見的一種群眾性歌舞表演形式,它不僅是藏民們重要的精神紐帶,而且也反映了他們崇尚自然、敬畏祖先、安於天命的精神特質和對美好愛情、幸福生活、家庭和睦的執著追求。
地方戲曲
中國戲曲作為充滿民間意識的藝術,以及以群體接受為特征的舞台表演藝術,在本質上是一種大眾藝術,它以大眾的和世俗的文化麵目出現,並以大眾文化的要求為發展動力。”嗍卩麼,流行於各地的地方戲曲毫無疑問的與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情趣密切相關。作為戲曲文?
化大省,甘肅的地方戲曲不僅滿足了廣大人民的生活、文化需要,而且展現了甘肅獨特多樣、異彩紛呈的戲曲藝術。甘肅境內的地方戲曲流派眾多、內容豐富、風格各異、流傳甚廣。那些源於鄉村野店、勾欄瓦舍的秦腔、隴劇、曲子戲、高山戲等等地方戲曲,由於人民群眾的喜聞樂見而藝術魅力始終不減,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