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歌舞戲曲(3 / 3)

賢孝賢孝是一種古老而悠久的民間曲藝說唱藝術,因其內容以表現英雄賢士、烈婦淑女、孝子賢孫、帝王將相的故事為主,宣揚勸善隱惡、因果報應、為賢盡孝等,故而得名”賢孝”。主要流傳於甘肅的臨夏地區和武威、金昌地區,也由此形成了風格不同的”河州賢孝”和“涼州賢孝”。河州賢孝流傳在臨夏(古稱河州)地區,是當地的一種漢族傳統說唱藝術。唱腔以”述音”為主要曲調貫穿始終,其他曲調多是陪襯,渲染氣氛的。唱腔曲牌屬聯綴體式,有傳統式和斷撒拉式兩種。傳統式即”述音”與多種變體演唱,是河州賢孝古老的演唱形式,速度較為緩慢;斷撒拉式以”斷撒拉述音”及變體為主要音調,速度較快,適於表現緊張、激烈的情緒。河州賢孝的曲調汲取了“河州花兒”和其他民歌的豐富營養,婉轉動聽,富於變化,能生動形象地表現主題。主要唱腔曲牌有”述音”、”斷撒拉述音”、”大哭音”、”小哭音”、”武音”、”誇官音”、”尾音”等。伴奏樂器有三弦、四胡、二胡,彈拉結合,很有特色。河州賢孝的唱詞植根於河州方言的肥沃土壤中,通俗生動、形象具體,多以七、十字句為主,也有長短句。字數、句數依情節的變化臨場增減,句前、句中、然貼切,恰到好處,不僅使賢孝充滿濃鬱的地方風味,也極大豐富了唱詞的表現能力。河州賢孝的唱本繁多,內容廣泛,主要表現國家興亡、忠臣良將的唱本稱”國“,、三國、家、等有生活中孝順父母、夫妻和睦的唱“家“猿盜桃》等。涼州賢孝流行在武威、金昌等地,因流傳州。唱音樂為樂,樂具有的,於唱,也的音樂言結合緊密,以吟誦性唱腔為主,也有旋律性較強並有特定表現功能的唱音樂根情的不,有音音主要有“高腔”、”滾坡”、”平腔”、”賦腔”、”下樓調”、”蓮花調”、”五更調”等。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由於涼州賢孝主要流傳於民間,演?

唱者多是盲藝人,曲目又以表賢道孝、勸人向善為宗旨,所以其音樂的基調是悲愴、淒楚、蒼涼、哀怨的。涼州賢孝的表演以說唱結合為主要特色,敘事性唱腔和吟誦性唱腔居多,字多腔少,歌唱近似說話。賢孝唱詞以七字句為主,也有十字句,還有長短句相間的,語言樸實本真,感情自然真摯。演唱中襯詞、語氣助詞、歎詞較多,對句子的字數要求並不十分嚴謹,但唱詞多有押韻,或一韻到底,或中間換韻。演唱多為坐唱形式,無固定演出場所,街頭、院落均可進行,也有走街串戶演唱的。涼州賢孝的曲目及內容比較繁雜,主要取材於”二十四孝”、”七十二案”等故事,也有從唐代變文、俗講演變而來的曲目,主要也分和。者有長者有。

河州打調河州打調,又稱”打攪”,是產生於河州(今臨夏)回,、、、中的間說唱藝術。打調約產生於明末清初,到民國年間才成為回族的主要曲藝形式。

由於甘肅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境內的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與回族長期交流融合,受回族的影響較大,因此也慢慢將打調藝術傳播開來。他們雖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語言,但演唱打調多用漢語。打調的唱詞由三部分組成,即起興句、正文、結尾。起興句起著引出正文的作用,正文則敘述故事或即興創作,結尾眾和,氣氛熱烈。打調的唱腔似唱似說,以敘說性見長;各個民族審美觀和表達漢語的差異決定了各民族不同演唱風格、旋律手法、曲調結構。河州打調的語言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點,對生活中有趣的事物進行大膽的藝術加工形成風趣詼諧的唱詞、編成一曲曲膾炙人口的唱段;唱詞字數、句數、段數自由多變,以七字句居多,也可隨意增減兩三字,唱詞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二、四句式;打調的唱詞還講究押韻,便於說唱。河州打調以宴席場表演和日常表演為主要形式。在臨夏地區的回、東鄉、保安、撒拉等民族的婚慶習俗中,新娘接來的當天晚上,要用歌舞進行慶賀,人們把這一演唱活動稱為”宴席場”。宴席場從傍晚開始,會邀請一些”唱把式”和”調把式”等演員前來演出、助興。先由各路”唱把式”演唱宴席曲並伴以宴席舞,以此祝願新人幸福美滿、東家家庭和睦;在歌舞間歇處,”調把式”上場,有幽默的語言和滑稽的動作表演打調,氣氛熱烈歡快,贏得人們的陣陣喝彩。這樣唱宴席曲和打調交替表演,高潮迭起,直到宴席場結束。打調的日常演唱多在親朋聚會或勞動休息等場合,”調把式”從生活中汲取養料,創編新詞,往往觸景生情、即興演唱,在幽默的笑聲中追求真善美,諷刺假惡醜,寓教於樂。河州打調的唱本豐富,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麵,但曲目短小精悍,一事一唱為主體。王沛先生在《河州說唱藝術》一書中把河州打調的曲目按內容分為四類:一是宴席類,以褒揚東家、新郎、新娘、新客(新娘的伴娘)及宴席場景為演唱題材,如《誇東家》、《誇新姐》、《說新客》、《說廚子》、〈涕兄弟人前打個調》、《奴家院子裏說麻來》、《恭喜恭喜大恭喜》

等;二是譏諷類,對生活中的黑暗統治者、剝削者、吝嗇鬼、懶漢等給予尖銳地揭露、針砭,鋒芒犀利,善惡分明,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如《打財由〉、《狠漢子上口夕卜》等;三是逗趣類,以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物起興編唱,講究句句有笑話,偏重娛樂性,如《捉虼蚤》、《園子家》、《白楊樹上樓桃黃》、《說一^個繼了你猜端》等;四是新編打調,這是對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反映新生活的打調的統稱,如從3女撐起了半邊天》、《抗美援朝得了逍》〉、〈你江青》、《改革開放人活了》、S的富民政策好》、〈^鍛鼓響得地動彈》等。

當代舞台藝術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的歌舞戲曲等舞台藝術在曆史發展的基礎上,翻開了劃時代的嶄新一頁。從建國初期的話劇《在康布爾草原上>〉、隴劇《楓洛池》《草原初春》、歌劇《向陽川》,到改革開放之後的京劇《南天柱》、話劇《西安事變》、舞劇《絲路花雨》,再到新世紀以來的隴劇《官鵝情歌》、舞劇《大夢敦煌》、“蘭州人係話劇曲,劇中展了來甘肅代舞台藝術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甘肅的文藝工作者沒有辜負人民的期望,創造了眾多具有不朽生命力的舞台精品,在創造當代舞台藝術輝煌的同時,也見證了中國文藝的發展與繁榮。

絲路花雨”舞劇《絲路花雨》是以我國盛唐絲綢之路為背景,以敦煌壁畫為素材創作而成的一部大型民族舞劇。該劇由甘肅省歌舞劇院(原甘肅省歌舞團)創作於1979年,並於同年搬上舞台,也由此揭開了它三十餘年來在國內外長演不衰、屢演屢新的輝煌演出史,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舞劇的典範”。作為改革開放初期出現的一部優秀的民族舞劇,它將敦煌藝術以舞蹈的形式展示給了人類,引起世界轟動,使世界人民不僅對甘肅蘊藏的豐富文化積澱了,中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了深刻的。劇一高窟畫匠父女和波斯商人的故事,謳歌了中華民族的創造才能和中外人民的傳統友。

誼,也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同時再現了唐代絲綢之路的神奇與繁華。序幕:唐代絲綢之路上,畫工神筆張救起了困倒在沙漠裏的波斯商人伊努思,自己的女兒英娘卻意外地被匪首竇虎劫走。第一幕:五年之後,敦煌集市上。神筆張終於找到了英娘,但她已淪為百戲班子的歌舞伎藝人。在此經商的伊努思仗義疏財,不惜重金為英娘贖身,使得父女團聚。第二幕:莫高窟中,神筆張按照女兒的舞姿畫出了敦煌壁畫的代表作--仮彈琵琶伎樂天》。市令要將英娘征為歌奴,企圖霸占她。神筆張忍痛把女兒托付給生死盟友伊努思,讓她隨絲路花雨商隊逃往異國。市令詭計未逞,便將神筆張囚禁於莫高窟內,罰他戴鐐作畫。第三幕:英娘與波斯人互授技藝,結下了深厚情誼。伊努思奉命使唐,英娘也隨之返回中國,告別了視如故土的異國他鄉。第四幕:莫高窟中。神筆張由於思念女兒進入夢境,神遊了他所彩繪的天堂……河西節度使和夫人進洞燒香,讚賞壁畫,欣然為神筆張解除了鐐銬。第五幕:

陽關外,烽火台下。市令為泄私憤唆使匪首竇虎攔劫波斯商隊。神筆張點燃烽火報警,為救伊努思於危難之中,一腔熱血灑在了絲綢之路上。第六幕:敦煌二十七國交誼會會場,節度使與各方來賓歡聚一堂。

英娘化妝為舞女上前獻藝,陳訴了市令的罪狀。節度使義憤填膺,嚴懲奸官惡賊,剪除了絲綢之路上的隱患,確保了中外通好。尾聲:十裏長亭,賓主話別。中外人民通過絲綢之路建立的友誼源遠流長,綿延千秋。

路花働的服飾、舞美、化妝都具有”開風氣”的實驗性,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音樂創作以中國古典名曲為基礎,主旋律優美、抒情而富有靈氣,整部音樂豐富多彩,在表現劇情和舞蹈方麵均很適宜,舞的舞藝了的方民,一,了國立國舞的風魅力。《絲路花雨》最大的藝術貢獻就是以敦煌壁畫的舞姿為創作素,了別中國舞的,舞特審美價值的”敦煌舞”,即中國的”敦煌舞派”,為中國舞蹈增添了新的。

和發揮了造型藝術的特點,融古典舞蹈、民族舞蹈和民間舞蹈於一體,如最具特色的是在英娘的舞蹈動作中,巧妙的化入了壁畫中”飛天”的舞姿神態,顯出她的優美飄逸、婉轉多姿,這在父女倆共同創造的“反彈琵琶伎樂天”的那節舞蹈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舞劇如漢代流傳下來的”七盤舞”,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更引人入勝的是一幅幅活的敦煌壁畫,三人重疊的”多手觀音造型”,風采翩躚的”憑欄仙子舞”,輕捷跳躍的“蓮花童子舞”(以及在二十七國交易會上來自異國色彩繽紛的東方歌舞,都使人沉醉、留戀。而所塑造的英娘的”反彈琵琶”形象,更是把唐代敦煌傑出的代表作,以美妙的舞姿,呈現到觀眾麵前,仿佛使人進入了壁畫的世界,目睹了富麗堂皇、氣勢恢弘的盛唐風采。《絲路花雨》

自誕生之日起,甘肅省歌舞劇院對其進行了四次複排。經過創新修排的新版舞劇〈後路花雨》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重大文化活動重點展演劇目,於2008年8月在北京演出五場,再次向首都觀眾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友人展示了博大恢宏的敦煌文化。2009年7月底,《絲路花雨》再次進京作為國慶60周年獻年[演出優秀劇目,以再次修排的嶄新麵貌在國家大劇院進行演出,獻上了甘肅人民對偉大祖國的深情祝福。三十餘年來,〈後路花雨>〉已在國內國外演出1600多場,1994年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像獎”,2004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中國舞劇之最”,是世界舞劇演出史上的神話。〈後路花雨》在我國舞蹈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舞劇的裏程碑”。

《大夢敦煌》《大夢敦糸煌是一部以敦煌文化為題材、以敦煌藝術寶庫的千百年創造曆史為背景而創作的大型舞劇。該劇是為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暨敦煌學創立百年,由蘭州大劇院(原蘭州歌舞劇院)曆經兩年艱辛創作而成,於2000年4月正式公演。舞劇經過合理的剪裁加工,以敦煌青年畫師莫高與西域將軍之女月牙的感情曆程為線索,講述他們之間從相識、相知、相戀到相守的感人肺腑、婉約動人的愛情故事,濃墨重彩地刻畫了莫高不斷追求藝術至高境界的堅韌形象,歌頌了莫高與月牙忠貞不渝、純潔熾熱的愛情。全劇如夢境般地展開了一幅美侖美奐、委婉悲愴、淒美輝煌的畫卷,準確地把握、呈現了敦煌文化的精髓。序幕:二十世紀初的一個平常日子,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逯偶然間發現了一個藏滿經卷的洞窟,當他從浩如煙海的遺書中打開一幅畫卷,一個動人的故事夢一般地展開了。第一幕:很久很久以前,青年畫師莫高為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的艱難旅程中生命垂危。凱旋的軍隊發現了他,大將軍的愛女、一身戎裝的少年將軍月牙為他不凡的氣度所動,留下了自己心愛的月牙形水囊,但同時帶走了他視若生命的飛天畫像軸。第二幕:在新開鑿的洞窟內,莫高麵對新壁浮想聯翩。月牙在窟中找到莫高歸還畫軸,在對藝術的共同癡迷中萌生愛意,在壁畫的輝映下,月牙翩翩起舞,二人由相識到相知,由相知到相戀。

但大將軍恥於女兒與窮畫師來住,強帶月牙匆匆離去。第三幕:大將軍逼月牙招親。豪傑權貴聞訊紛紛趕來,他們在月牙麵前或逞其威猛,或彰其富貴,以求佳人芳心,但月牙始終不為所動。莫高頭戴麵具進入大營,一場”羯鼓舞”的表演技壓群雄,震驚四座。莫高的身姿為月牙認出,二人心中雖有千,相對。

大將軍發現莫高真實身份,將其大。月高,月牙在夜色中追尋莫高的足跡,縱馬出逃。大將軍怒不,人窟。

第四幕:石窟內,莫高站立在將的壁畫飛天”麵前,心中悲欣交集,舞劇!大夢敦煌”劇照(選自甘肅文化藝術研究2)難以平複。月牙千辛萬苦狂奔而來,投入愛人的懷抱。重兵圍困的窟中,大將軍向莫高舉起手中的利劍,月牙挺身阻擋,無情的利劍刺穿了女兒的胸膛。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為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巨大的悲痛中,莫高取出珍藏的月牙形水囊,將清水灑在愛人沉睡的身軀上。霎那間,月牙化作沙漠中一泓神奇的清泉,莫高則以泉水潤筆,將自己的全部心力與情感投入到了敦煌壁畫的創作,在悲愴中完成了藝術的絕唱。從此,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萬年不涸,藝術與愛情朝夕相守,直到永遠。《大夢敦糸彭〉把敦煌文化中最負盛名的莫高窟和月牙泉加以人格化,並演繹成為一個蕩氣回腸、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從而將一場遠在天邊的敦煌大夢,熔鑄成。

一株中華藝術的奇葩,達到了故事性與藝術觀賞性的完美結合。該劇作為一部現代舞劇,陣容強大,實力雄厚。舞蹈編排也頗有獨到之處,融古典舞、芭蕾舞、現代舞與民間舞為一爐,群舞則體現出更鮮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常常與男女主人公的獨舞、雙人舞形成鮮明的對照,雖各有千秋卻又相得益彰,於渾然天成中體現出非凡的創造性,從而給人以舞蹈美的藝術享受。古樸典雅的西部音樂,貫穿作品始終。箏、塤、琵琶、簫管等傳統樂器的加入與烘托,使蒼涼、寥廓、雄渾、粗曠的主題樂得強,之對古樂現代,大大強了劇的術力。的,的,大的千,地的,地舞的之,之、之美,之的、服裝道具的獨特新穎,與全劇形成渾然一體的和諧之美。自首演以來,《大夢敦煌》演出超過800場,先後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

獎和文化部”文華獎”新劇目獎等三項國家大獎,入選“十大精品劇目”並名列榜首,2007年在新落成的國家大劇院作竣工”剪彩”演出,2008年成為北京奧運會重大文化活動展演劇目,2009年作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演出劇目,並獲得文化部“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大夢敦煌)是近年來中國原創舞劇中的頂級之作,使中國舞劇進入了用舞蹈語言刻畫人物情感的新階段,是繼《絲路花雨》之後中國民族舞劇達到的又一高峰。集敦煌特色、西部特色、中國特色、東方文化特色於一體的《大夢敦煌)因其在藝術和商業兩方麵的成功結合而成為中國舞劇市場化運行的典範,也成為新時期中國舞台藝術的重大收獲和標誌性成果。

蘭州好家》話劇《州好家》是由甘肅省話劇院於2007年創排的一部大型方言話劇。該劇是甘肅省話劇院創作的”蘭州人係列”三部曲(《蘭州老街》《蘭州人家》

《蘭州好家》)的第三部,是繼《蘭州老街》、《蘭州人家》之後,再次巧妙運用蘭州方言,形象鮮明地呈現蘭州本土文化和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優秀劇目。《州好家》以國家非物文化為,三十年路為,過民文化工作的,和吳爺父子兩代的親情和矛盾,也展現了李石頭、秦曉玉等普通百姓對黃河石、秦腔的熱愛,描繪了四合院中幾個”好家”的不同愛好而引發出的矛盾。全劇不僅表現了對蘭州鼓子的傳承和保護,並且以蘭州鼓子這一民間文化,象征了黃河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傳承延續。故事的開始,吳二山興致勃勃、辛勞奔波,滿腔熱情地收集、挖掘和整理蘭州鼓子的傳聞軼事、曲牌曲令、唱腔唱詞,一心想出一本前所未有的《鼓子大全》。

在李石頭等人的眼中,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文化人”,吳二山本人也以此自居,並且樂此不疲。但是他的唱了一輩子鼓子的父親吳爺,卻對兒子的所作所為很不以為然,在吳二山急於找出蘭州鼓子絕版《蒼龍出7欠》時,老爺子卻一問三不知。這是全劇矛盾的核心,隨著劇情的發,吳心中心的情事也全,謎底揭開,吳二山的母親就是當年那個因唱”蒼龍出水”而無人不曉的梨花姑娘,而父親吳爺就是那位聲名遠揚的鼓子王,是人們的異樣目光和愛人的拋棄使梨花在生下孩子後自己縱身投入了黃河的波濤之中。此時的吳二山才明白父親那難以言說的痛苦。《蘭州好家》首次用話劇的形式和鮮明的舞台藝術形象,表現了蘭州鼓子這一甘肅首批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曲藝種類。該劇在呈現小人物的同時,把觸角伸向了以蘭州鼓子象征的民間藝術和黃河文化。所以,表現甘肅民間人物、民間藝術、黃河文化,是(蘭州好家》創作的一個切入點。從戲劇的表現形式來看,該劇采用了純戲劇化的結構,時間、空間、事件高度集中。全劇隻有一個景,隻是時間和事件在不斷變化。一景到底的缺點是舞台缺少變化,長處是讓觀眾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物和事件上,因此該劇沒有眼花繚亂的布景,以故事和人物本身見長。在結尾高潮處,一成不變的古老四合院突然打開了,黃河之水如天上來,傾瀉而下,“實”終於變成了”虛”,父子之間的傳承到這裏升華為黃河文化的源遠和,作的這呈現來。作一部話劇,《蘭州好家》的故事脈絡是清晰明了的,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鮮明飽滿的。全劇使用蘭州方言,以蘭州為城市背景,描述了蘭州原生態的本土曆史文化,蘭州鼓子貫穿全劇,”喜”也唱鼓子,”悲”也唱鼓子,鼓子的優美曲調,始終回響在老四合院裏。最重要的是它以濃鬱的地方特色為觀眾呈現了劇中人物那充滿時代氣息,又貫穿著曆史文化和滲透著生命情感的心路曆程。全麵展現出現代化都市蘭州的麵貌和生活於其間的蘭州人的生存狀態,其中透露的不是城市外貌的簡單改變,而是發生在人們心中潛移默化,又實實在在的嬗變,同時揭示了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文化的失落、保護和傳承。該劇自2007年上演以來,深得觀眾喜愛,先後榮獲第十三屆中國人口文化獎、第六屆敦煌文藝獎一等獎、甘肅省新創劇目調演劇目大獎等眾多獎項,並且參加”第六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活動,是甘肅省唯一一部入選劇目。《蘭州好家》是甘肅話劇人為中國話劇藝術做出的又一份寶貴貢獻。

官鵝情歌”隴劇《官鵝情歌)是由甘肅省隴劇院創排的一部新編大型曆史劇,於2006年問世。該劇是一部集本土劇種、本土作家、本土題材、本土演員等元素為一身的地道甘肅戲,也是隴劇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的第一部大戲。全劇以甘肅宕昌縣官鵝溝為背景,講蠡述氐族青年官珠與羌族姑娘鵝熳以愛情化解仇恨,為和平不惜獻身,從而使氐、羌兩個民族世代友好、和睦相處的故事。在古時候,氐族、羌族兩大部落為爭奪水草豐美的大草原而經常發生械鬥,兩個部落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氐族首領之子官珠,為了複仇,偽裝潛入羌族金羊寨,遇到美麗的羌族公主鵝熳,兩人產生了愛情。當鵝熳沉醉在熱戀中時,卻發現了官珠的真實身份,一怒之下,要手刃欺騙愛情的奸細。而此時的官珠,已被鵝熳的真情深深打動,拋棄了複仇的綁繩,選擇了愛情的花環……在中秋節的迎親盛會上,一把嫉妒的毒刀向鵝熳刺來,官珠挺身保護,被刺身亡,引發新的衝突。兩族首領又把仇恨之箭射向對方,鵝熳以身阻擋,兩支親人箭,一起射向親人……官珠、鵝熳死後化作兩座秀峰,呼喚氐、羌兩族世代友好,兩族人民為紀念他們,把當地命名為官鵝溝。

一對氐、羌戀人用生命譜寫的愛情,化解了兩族間的仇恨。

隴劇!官鵝情歌”劇照(選自甘肅文化藝術研究網)全劇情節跌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無論編劇、導演,還是作曲、舞美都緊緊抓住了由恨轉愛,由愛轉恨,到最後以愛化仇這個主人公心理發展的路程,展示了劇中人物非常真實的心理活動。編創人員在編創過程中加入了隴南民歌和現代音樂等眾多元素,唱詞大量運用比興手法,與以往隴劇的唱腔道白有明顯差異。在舞台布景上也有諸多創新,如把燈光和影視框架式的切割手段搬曲舞的轉,人以鮮感還有在的中沐浴,用現代舞美技巧代替了戲曲的虛擬表演,讓人感覺到寫實的魅力。

人物服裝頭飾的標新立異和大量歌舞的融入也給人以現代感。在強調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營造曆史氛圍方麵都頗具匠心。這些方麵不僅提高了全劇的觀賞性和吸引力,而且也為隴劇藝術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官鵝情歌》自問世以來已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並入選2007年-2008年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經過四年的邊演出邊修改,《官鵝情哥歌無論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等方麵都日轅完善,標誌著有五十年曆史的隴劇走上了又一-個藝術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