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民間工藝(3 / 3)

旺水季節,它們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節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完全憑借的是自然水力,不需要其他任何能源,省錢又省力,成為蘭州城的“古代自來水工程”,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

自段續創製蘭州水車以來,人們紛紛仿效,規模是日趨擴大。乃至1952年,全市水車猛增至252輛,一輪一輪整齊地矗立在黃河兩岸,日夜不停地旋轉,滔滔的黃河水聲與悠悠的水車聲相互對比映襯,構成了蘭州城一道亮麗的景觀。清道光年間詩人葉禮看到此情此景曾即興賦詩一首:”水車旋轉自輪回,倒雪翻銀九曲隈。始信青蓮詩句巧,黃河之水天上來。”!那時候真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水車之都”啊!據《金城漫畫》中說,世界上號稱”水車之城”的敘利亞哈馬市水車最多的時候,也不過隻有30多輪而已,而蘭州水車竟然是它的8倍多@。不過,隨著蘭州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電力灌溉設施的逐年增加,繁盛一時的蘭州水車也慢慢地退出了曆史舞台,失去昔日的輝煌,一個個拆的拆,壞的壞。到20世紀末,僅剩下一輪水車煢煢孑立於西固區新城鎮下川村北200米處的黃河南岸,如一條巨龍俯首汲水,高大的骨架、清晰的輪廓,一頭在水中,一頭接在岸上的高地,在夕陽的餘暉裏顯得偉岸、蒼涼。它距今大概有100多年的曆史,現在的水車都是以它為原形的。

蘭州黃河大水車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農耕文明和水利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見證。2005年9月22日,中國郵政局與荷蘭王國郵政局聯合發行的《水車與風車》的特種郵票。其中的”中國水車”

圖案,就是依據新城鎮下川村的那輪蘭州水車為原型設計的(r)。這樣蘭州水車作為中國水車的代表,進行了一次東方文明與歐洲文化的交融,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傳遞到世界各地。不僅如此,就在郵票首發的當天,蘭州市人民政府建設的”蘭州水車博覽園”也正式向社會開放。

博覽園由水車園、水車廣場和文化廣場三部分組成,園內彙聚了中外不同風格,不同形狀的水車數十輛,被稱為”目前世界上水車品種,數量最多的文化主體博覽園”。其東依”黃河鐵橋”,西鄰”黃河母親”雕塑,:1匕望白塔山公園,南近白雲觀,作為濱河線路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向世界展示著黃河文化的古樸雄渾和博大精深,訴說著先民們崇尚自,利自的光。

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主要產於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劉集鄉及周邊地區,它既是保安族傳統的手工藝品,又是保安族最具特色的工藝美術的代表,其製作技藝迄今已有140多年的曆史。

據說清鹹豐年間,保安族輾轉遷徙,為了生存,他們在途經青海循化地區時,從塔撒坡修製土槍的工匠那裏學到了打鐵技術。一脈相通的冶鐵技術使他們具備了雄厚的製刀資質。據民間相傳,在當時已經有一種叫木柄皮鞘的刀。不過當時的腰刀隻是為了屠宰牛、羊,製作。

來遷至大河家地區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他們自製的腰刀不僅用以自衛而且也用於商品交換,這就不僅講究實用而且要求美觀,對保安腰刀提出了新的要求,後來經代又代保安族的,在、、、淬火等方麵都有所提升,品種也逐漸增多。這樣腰刀就成了保安族人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打製腰刀成為了保安人民的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

保安腰刀主要由刀體、刀鞘和刀柄三大部分組成。刀體是最主要的部分,是由經過多次反複鍛打的精品鐵加鋼淬火而成。保安腰刀的刀體,據說,刀,在的刀麵上常常刻有七顆星、五朵梅、一條龍、一個手掌等圖案,這些圖案有的是鐵匠的代號,有的則是腰刀來曆的標誌性說明。例如,刻有樹葉圖案的就是著名的”波日季”刀,刻有一個巴掌圖案的就是”一把手”這一著名鐵匠的代號。保安腰刀的刀柄,多由細膩光滑的銅片、銅條、柔韌堅厚的犛牛角、質料上乘的彩色塑料,透明柔軟的有機玻璃、銀焊、賽璐等材料疊合鑲嵌。經過匠工的精心打磨後,五光十色,猶如彩錦,格外漂亮;腰刀的刀鞘,多為鐵鞘銅箍,還有鈾鞘銀箍,先用黃銅和白鐵打成外殼,鞘內裝有木芯以保護刀刃。刀鞘正麵上端設有一個小孔,插著一把錚亮別致的紫銅鑷子,鑷子不僅可以用來拔鼻毛(保安的有刀鞘的,真是一舉兩得。在刀鞘背麵的上端,還用銅鏈子係著一顆”轉瓜”(活的,用腰,如,這上,色彩明,裝,一,色彩和紋樣於一體,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保安腰刀既有做工精巧細膩又飾以金銀等,具有收藏價值的,又有粗曠,豪放具有實用價值的實用刀,還有集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為一體的景泰藍工藝拐杖箭的新式腰刀,鑲嵌有各色花卉圖案,精美絕倫。

保安腰刀的製作工序複雜,要求嚴格,少則40道,多則達80多道,實在讓人難以想象。無論是刀鞘、刀柄還是刀體製作,都是如此。一般工序是先把選擇好的鐵反複進行鍛打,然後劈開加入鋼用淬火加工。其中製坯時的加鋼、煉燒後的淬水至關重要,稍有不當,直接影響刀質。

就拿製作刀柄一項來說吧,就要對黃銅片、紅銅絲、白鐵絲、牛角、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別進行加工,然後再將其巧妙疊合膠鉚而成,雕繪上種種栩栩如生的精美圖案,拋光打磨,使其閃閃發光。

經過幾百年的曆史,保安腰刀發展到今天已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各具特色,比較著名的有:”什樣錦”、”雙刀”、”雅王其”、”波日、一刀、、子、鞘、刀、克刀”、”魚刀”等16種(還有的是同類型的變種)。其中,最漂亮的還數”什樣錦”(圖片)。”什樣錦”刀是因刀柄均用什樣錦鑲嵌而得名的,這種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工藝精湛。刀鞘金黃、翠綠、湛藍、銀白、桃紅……各色應有盡有,再鑲嵌幾朵漂亮的梅花圖案,包上三道棗紅色的銅箍,看上去五彩繽紛,璀璨奪目。如果按照保安腰刀的柄、鞘、刃三大構造可以分為三大係列即滿把係列、扁鞘係列和尕腳係列。其中的滿把係列有:波日季、什樣錦、雙刀、西瓜頭、子母刀等。扁鞘係列包括三節刀、馬鞭刀和扁鞘。尕腳係列有尕腳刀和蒙古刀兩種!。規格多為5寸、7寸、10寸三種,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自由選擇不同規格。保安腰刀無論哪個規格還是種類都鋒利無比,削鐵如泥;削發,則隻要把頭發放在刀刃上用口輕輕一吹,瞬間即斷為兩截。

總之,保安腰刀不僅鞏固了保安族的文化根基,也為中國金屬製作的,為保安的和中的表。周恩來總理曾將此作為禮品饋贈外賓,20世紀80年代,隨中國青年代表團訪日的保安族代表也曾把保安腰刀作為禮物贈送給日本朋友。

1983年,保安腰刀被國家民委、輕工部評為全國民族特需優質產品。1984年被甘肅省評為優質產品。1991年又在北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這經千錘百煉的保安腰刀發展到現在,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並以獨特的風格和優良的品質馳名中外,為保安人民托起璀璨的文化之珠,照耀世界、照耀未來。

天水雕漆

天水市位於甘肅東南部,J1:對渭水,南依秦嶺,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是我國東西南北文化的聚集之地,氣候溫和濕潤,素有”隴上江南”之稱。適宜於漆林的生長,是全國生漆木材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而且天水所產的安康大木野生漆,在明、清時期就屬於上等漆。

這為雕漆技藝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雕漆是用漆料塗抹在器皿底胎上然後進行雕刻的一種傳統技藝,是中國傳統漆器的四大流派之一。

天水雕漆以其精良的選料、精湛的石刻鑲嵌技術和古樸典雅的藝術風格等特點在漆器中獨領風騷,於2008年6月14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詩經*秦風>〉中”阪有漆,隰有栗”,這是有關天水產漆的最早記載。$1972年,在天水趙崖村發現了大量的漢代漆棺;1973年,又在天泉鎮發現的北宋元豐年間的兩件完整漆器,即漆碗和圓合蓋。

1986年,又在天水放馬灘出土一隻漆耳環等等,從這些遺存的實物看天水雕漆技藝有一年的如今的天水雕漆技藝不僅吸取了古代雕漆工藝的精華,又推陳出新,融入現代審美理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的選料非常精良,主料是用上等的東北紅鬆、椴木和當地的天然生漆製成木胎,然後給這些木胎用毛漆封底,幹燥後上灰進行打磨,如此三次,以確保木胎形狀穩定。待第三遍灰幹燥後即可髹(指把漆塗在器物上)飾首次大漆,並陰幹兩天,漆,大一的間最在的漆器出文,兩漆,整的推漆經等工,技,從證了整個漆麵的色彩鮮亮。在髹飾過程中,將彩漆通過傳統的雕填技藝融入其中,使之與大漆渾然一體,光潔如鏡曆久彌新。雕填技術是在未經推光的漆胎上以粉作畫,將色漆嵌入漆底,與漆底融為一體,使漆麵依然平滑如鏡,保持色澤鮮豔,不會脫落。現在已發展成為天水漆器最有代表性的一道工藝。最後一道工序是漆畫,天水雕漆的漆畫,不僅僅是在漆板上進行彩繪,更是漆畫采用玉石、螺鈿、瑪瑙等材料和繪作、髹色、剔填、鑲嵌、暈金等裝飾手法,配以戧刻、打磨、揩擦、推光等工藝手段,貼合漆底,使畫麵產生深沉古樸、瑰麗神奇、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有的還加上格角攢邊這一道,即加框架和底座。多以雞翅木等優質紅木為料,經過這道工序的加工,生產出的漆器產品古樸典雅。

天水雕漆產品漆麵烏黑光亮、漆底平整堅實,不怕腐蝕不怕燙。同時圖案設計講究寓意韻味,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如:有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八仙六扇屏”、”敦煌伎樂六扇屏”;以喜聞樂見的花鳥為題材的”萬紫千紅六扇屏”、”孔雀四扇屏”;以及以古代曆史文物為題材的古、等。漆的色以色。

在的這,色的色,實上是色的,是神和的。在古,即色,色、慶、康健,黑色象征廣博、深厚、穩健,這都是我們民族的性格”。天水漆藝的色彩也正是這一觀點的有力印證,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色彩。

天水雕漆技藝經過幾百年的曆史發展到今天,它不僅完美地繼承了以玉石為墨,雕功為筆,風骨為神的創作技藝,更重要的是,它融入了現代化的審美理念,將古老的文化進行整新組合,寓古於今,讓現代雕漆技藝盡顯古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