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宗教藝術(3 / 3)

麥積山石窟處於一個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它西接炳靈寺、河西和新疆石窟,東連中原龍門和雲岡石窟,南臨四川廣元石窟,對中國石窟的發展、變化起了極重要的作用。而在麥積山開窟造像的同時,甘肅其他地方也出現了不少的佛教石窟,如隴東南北石窟寺、大雲寺等等,都是重要的佛教遺跡。

南北石窟北石窟寺位於慶陽縣西峰鎮西南25公裏的覆鍾山西麓;南石窟寺位於涇川縣城東7公裏處的涇河北岸。為同時代所建石窟,合稱南北石窟。北石窟寺建於北魏永平二年(509年),今存窟龕295個,造像2126身;南石窟寺建於永平三年,今存窟龕5個。據史書記載,為涇川刺中奚候(奚康生)所建,後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和人繼續開窟增添。北石窟寺的窟龕大都建在崖麵,造像有立像、菩薩、菩四生、佛傳故事、坐佛、飛天、南石窟寺北魏時期造像術風格。南石窟寺中最有價值的為第1窟,高11米,寬18米,深13.2米,與北石窟寺第165窟相比,尺度略小,窟形和造像布局大體相同,仍以7佛為主像,脅侍菩薩14身,前壁門兩側亦各有彌勒菩薩1身。

窟頂四坡浮雕佛傳故事,現殘存樹下誕生、阿私陀占像、尼拘陀樹、宮中娛樂、逾城出家、犍涉馬辭別、樹下思惟等畫麵,窟門外雕2力士。

除第1窟外,僅殘存個別唐代窟龕,但也經過後代的改造。

大雲寺

及涇河以北,其前身為隋代涇州大興國寺。據記載,公元604年10月,隋文帝分舍利於涇州,在大興國寺入函,公元609年10月,武則天詔令涇州建大雲寺,發現隋文帝分的舍利,遂置金銀棺供養。

後寺遭毀,地宮中的金銀棺被長久埋沒。直到1964年被勞動的農民偶然發現,大雲寺地宮佛寶現世,出土佛祖舍利、琉璃瓶、金棺、銀槨、銅函、石函、石門等寶藏。涇川大雲寺發現的隋代舍利,由石函、銅匣、銀槨與金棺套合而成,為武周時期所造,舍利。據究,佛祖舍利最早在印度用口小腹大的罌壇盛裝,供養在的位,傳入中國漸以地下棺槨形製供養,而以墓室形貌在塔基下建地宮,以金棺代替罌壇,涇州大雲寺為最早。涇川大雲寺地宮在塔基地宮發展史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首將中原傳統的棺槨之製納入佛教,開創了用棺槨瘞埋舍利的先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發現曾經轟動當時的佛教考古界,成為上世紀我國佛教和唐代考古的重大發現。拉卜愣寺等藏傳佛教藝術佛教在中國是流傳地區最廣、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涉及的民族大致可以分為漢傳佛教的漢族、朝鮮族,藏傳佛教(喇嘛教)的藏族、門巴族、納西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南傳上座部(小乘)佛教的傣族、阿昌族、布朗族等。這些具有民族特點的教派大都集中在西部。

明清兩代,由佛教演變的重要宗派喇嘛教是蒙、藏牧民所信仰的主要宗教。藏族是文化最發達的少數民族之一。藏傳佛教藝術主要有兩類,一是佛教石窟藝術,一是佛教寺院藝術,都可以說是輝煌的藝術殿堂。據研究,甘肅的藏傳佛教寺院有一百六十多座”。

夏河拉卜楞寺全名叫做”甘丹謝知達爾吉紮西伊蘇奇委琅”,意為”兜率天宮講修弘揚吉祥右旋洲”,又簡稱為”拉章(佛宮,拉卜楞即為轉音)紮西奇”。又因為主一的堪布,所以依據康藏地區的藏族習慣,又稱拉卜楞寺為”安多紮西郭芒”(意為安多地區的吉祥多門院)。位南藏族作鎮西爿1:62公裏的薩爾吉鎮西郊的大夏河(古名漓水,藏語稱九西曲)北岸,海拔2959米。拉卜楞寺是喇嘛教的黃教聖地,也是中國除拉薩以外最大的喇嘛教學府。在藏傳佛教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這裏的地貌奇特,西北山像一頭大象橫臥在那裏,東南山的鬆林一片蒼翠,大夏河自西向東北蜿蜓而去,呈現出右旋海螺狀,被看做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聖地。因為這裏藏族居多,所以拉卜楞寺的建築屬於藏式布局,建築形式大都表現為藏式風格,但也保留有漢族宮殿式和藏漢混合式的建築。拉卜楞寺六大紮倉均各有經堂,還有十八囊欠(活佛公署)、十八拉康(佛寺)以及藏經樓、印經院等,藏族。建築群以東北及西北的為,高大經堂、佛殿均集中在西北方向,以聞思學院的大經堂為中心點,其他殿宇以半月形格局呈現出群星捧月之建築有石木和土木兩種牆體結構,所有經堂和佛殿都用青色石英岩砌成厚牆,色調素潔,質樸大方,所以又有”拉卜楞寺外不見木,內不見石”的說法,殿頂的四周都有邊麻草紮砌而成的棕紅色矮牆,既可以減輕房屋的載重量,又顯得高大美觀,極具莊嚴隆重的宗教氣氛。大經堂因其規模盛大而得名,進深11間,寬15間,內呈木質結構,有140根巨柱支撐,可容納3000僧眾誦經,經堂內的陳設和裝飾都顯得富麗豪華,四麵牆壁也都繪有各類佛畫並嵌以佛龕書架,柱上懸掛著精美唐卡和幢幡寶蓋,房頂的幕布綴以糸莽龍緞。大金瓦寺(即彌勒佛殿)是全寺佛殿建築的典範,帶有濃鬱的尼泊爾建築特色,高達10米左右的鎏金彌勒大佛是尼泊爾匠人的傑作。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寺,經過200餘年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寺院占地麵積約600畝,有大小佛殿84座,活佛府30院,印經院1所,講經院2處,普通僧房500多院,還有著名的6大紮倉(學院)和18昂欠(活佛府邸)、藏經樓、辯經台、佛塔等建築群落。尤其是壽喜寺、大經堂、彌勒佛銅像和舍利寶塔,雄奇瑰麗、輝煌燦爛。拉卜楞寺與青海塔爾寺同為黃教中心,但寺院建築的宏偉高大,樓閣梵宇的繁多華麗,遠超過塔爾寺。有藏式建築,有漢藏合壁式建築,也有漢族宮殿歇山式建築。歇山式是由四個彳質斜的屋麵、4條正脊、4條垂脊、4條戧脊和兩側侮^斜屋麵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麵(稱“山花”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這是我國傳統建築屋頂形式之一。由於拉卜楞寺融合了漢藏建築的優秀特色,使得整體建築崇樓宇,麗,有,麗,成僅次於拉薩布達拉宮的中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據統計,拉卜楞寺內的佛像多達萬餘尊,就質地分類,主要有金、銀、銅、鋁等金屬製品,還有象牙、檀木、玉石、水晶和泥塑作品,而且不少佛冠以及佛身都裝飾著珍珠、翡翠、瑪瑙、金剛石等珍貴物品。佛像製作精美、形態莊重,麵容慈祥,給人以美感,寺內珍藏的上萬幅唐卡多出自藏畫之鄉青海五屯藝人之手。拉卜楞寺也是現有藏傳佛教寺院藏書最豐富的寺院之一-,保存經卷約6.5萬餘部,1.82萬餘種(複本書和《甘珠爾》、併珠爾》除外),可分為哲學、全集、密宗、醫藥、聲明、曆史、傳記、工藝、文法修辭等10餘類;珍藏有貝葉經(寫於印度貝多羅樹葉上的經文)二部,印經院內保存有各種木刻經版7萬餘塊。另外拉卜楞寺保存有眾多清王朝以來曆屆中央政府及班禪頒賜給嘉木樣活佛和其他大活佛的封浩、冊文和印鑒等曆史文物。為保護古跡,政府多次撥款維修拉卜楞寺,80年代初就投資80萬元人民幣建藏經樓存放珍貴古跡。1985年4月7日大經堂意外失火後,國家撥款1200萬人民幣重建,於1990年竣工,後又建成亞洲獨一無二的”貢唐銅塔”,使寺內建築以全修複的寺是外的地,中我們可以深入地了解甘肅的藏族文化與民族風情。

在甘肅,重要的藏傳佛教寺院還有合作寺(合作市)、禪定寺(卓尼縣)、郎木寺(瑪曲縣)、炳靈寺(永靖縣)、馬蹄寺(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天堂寺(天祝藏族自治縣)等。

炳靈寺炳靈寺在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約35公裏小積石山中,位於黃河北岸,劉家峽水庫的上遊。炳靈之名,係藏族”仙巴本郎”之音譯,“仙巴”是彌勒佛,”本郎”是十萬寺洲的意思,”仙巴本郎”就是十萬彌勒佛洲之意,還可以理解為十萬個山頭十萬尊佛的意思。”河州誌》

卷四載:”炳靈寺,州北六十裏,上倚雲表,俯臨黃河,琢山石佛,上中,石。炳靈寺石窟開鑿分布在上寺、下寺、佛爺溝、洞溝幾處。炳靈寺從西秦開始造窟以後,曆經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擴建,已有1600年的曆史。現存窟龕195個,有雕塑近800尊,壁畫近千平方米。

最重要也最有價值的是169窟,在崖壁30餘米高處,利用天然洞穴,開鑿了進深19米,寬27米,高14米的洞窟,窟內有龕像和壁畫,留有”建弘元年……三月二十四日造……”等題記。白底上用毛筆墨寫,21行,每行22?24字不等,全文約500字左右,目前能辨識的200餘字。題記內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造像緣起,中間部分為正文,第三部分為四字一句的頌語。該題記是我國石窟中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題記,對考證炳靈寺的建造年代和學術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同時它對全國其他石窟的斷代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由於炳靈寺是中國最早開鑿的佛教石窟之一,帶有佛教藝術中國化過程中的許多重要特征,對研究我國雕塑藝術有特殊意義。如西秦時期的雕塑帶有明顯的時代審美特征,塑像麵形額高鼻直,衣紋貼身,是明顯的早期塑像特征。北魏的塑像形象清秀,神情略含笑意,服飾多褒衣博帶。北周時期渾圓鼓腹,到盛唐則體態豐滿,表情豐富。這些特點對研究石窟藝術的發展演變和中國雕塑藝術的曆史都有重要的價值。

道教與伊斯蘭建築藝術

甘肅民族種類較多,有漢族、回族、藏族、東鄉族、土家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點,使得這裏形成了鮮活多樣的民族風情並保留了珍奇豐富的文化遺產,在寺廟風格上就有佛寺、道觀、清真寺等主要的民族彳目仰。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但其影響卻不及佛教,因此分布遜於佛教。主要的道觀有觀道觀、蘭州白雲觀、金天觀。回族是甘肅第二大民族,人口較多,因此清真寺的分布也比較廣泛且比較集中,小規模的清真寺不勝枚舉,著名的主要有蘭州西關清真寺、清真寺清真寺。

崆峒山道觀崆峒山是道教,也是的點。在甘肅省市西郊30公裏的地方,屬於的。的是因人文在這上向廣成子問道而著稱於世的。在崆峒山上,隨處可見廟宇道觀。山麓道,是。在上了清建了真武殿。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宋徽宗頒旨,重修山麓問道宮。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平涼韓藩王室又在馬鬃山巔辟建了隍城,在隍城內重建真武殿,頂部覆蓋著鐵瓦,遠望就像金台玉闕,並且還增建了獻殿、藥王殿、老君樓、太和樓、玉皇閣、靈官洞。從山麓到香山梁頂,修建了聚仙橋、王母宮、紫霄宮、老營宮、遇真宮、南崖宮、天仙宮、宮、宮、宮、飛仙閣、磨針觀、十二帥殿、白虎殿、東華庵、混元樓等。雷聲峰上還修建了雷祖殿、玉皇樓、聖父聖母樓、三官殿。

從台隍城建了天門,並在二天門修建了三教洞。在此期間又重修問道宮,並在院內增修全真閣。清康熙年間(1622年-1722年),請來陝西隴縣龍門洞道士苗清陽,將崆峒山開辟成為道教十方叢林。

此後,在隍城前又先後增建鍾鼓二樓,在雷聲峰一帶修建了三星殿、龍君殿、眼光殿,在香山梁頂修建三清道祖殿,在朝天門上頭修建藥王洞,在東台修建關聖帝君殿,在中台修建飛升宮、三皇樓,在招鶴增修殿、宮。間,在台建了殿,在台建七真觀,在鳳凰嶺修建太清宮,在蠟燭峰頂創建八仙殿,棋盤嶺處又修建三聖殿。1958年後,大多數道士被迫離開道觀,建築物由於無人看管打理而逐漸地頹圮。

到1980年的時候僅剩下隍城建築群、紫霄宮、雷祖殿殘存,其餘的都已經成為了廢墟或瓦礫場。1982年後,人們群眾集資又重修了雷聲峰建築群,補修翻新了隍城的部分建築物,並將原來的玉皇閣改造為五間大殿。到1989年,先後重建了問道宮、王母宮,修建了天仙宮、蘭州西關清真寺。蘭州西關大寺位於甘肅省蘭州市西關地區的中心位置,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其整體建築風格為中國古典式建築群,由外院及水房、內院大殿、北跨院三部分組成。寺門麵對著盤旋口,主要由正門、影壁門和兩個旁門組成。大門頂部築有琉璃瓦的10角飛簷。八扇大門上有一排排的銅帽浮釘,古樸典雅。剛進門就是前院,東麵豎立著一座藍色的琉璃大照壁。二,為,成的,下還開有3個穹,中門兩側的牆壁上裝飾有浮雕圖案。進入二門內院是一座仿宮廷建築而修建的”月牙橋”,是用磚砌成的一個石拱形結構。橋下池水清澈。院內還有幾棵鬆柏長年青翠,似有古典園林的藝術風采。

過了橋就是五丈多高的”邦克樓”,共有4層6個麵,最高處還懸掛著”省心樓”的匾額。穿過回廊就進入了大殿,大殿的建築技藝是使用了減柱移柱和”徹上露明”的古老工藝,雲墩鬥拱,簷牙高喙。殿內主麵的窯殿兩側使用的隔門及落地檻窗,都是古建築中少見的材料。殿內頂部裝飾著浮雕《古蘭經)文。大殿的屋脊上佇立著大小3個銅製的寶瓶和一彎”新月”,屋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上麵有一組“二龍戲珠”的陶製裝飾,金光閃亮。大殿北側跨院內有3個小院,這裏曾經設立過“清真小學”,其他的地方是藏經室和阿訇宿舍等。據相的,曾經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客寺”,屬於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之一。

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1983年4月國家又重新修建,新建的清真寺是4層結構的阿拉伯式建築,麵積3000平方米。底層作為會客室、圖書室和教室,其餘3層都是禮拜殿,可以容納3000多人同時禮拜,還建有一座婦女禮拜殿,可以容納120人禮拜。新寺的整體風格是阿拉伯式的圓形建築。因為多次的重修整理,才使得這座大寺現在看起來如新建的一般,成為蘭州市中心的一道獨特風景。

音樂和建築的秩序結構,尤能直接地啟示宇宙真體的內部和諧與節奏,所以一切藝術趨向音樂的狀態、建築的意匠”'佛教寺院裏經常播放佛教歌曲,聽著的確有超脫世俗,空靈幽靜之感,讓人頓生向善之念。

道觀和清真寺也是如此,超脫的樂曲和道觀、寺院的建築風格相結合,真有到達宇宙真空的感覺。甘肅的各民族人民創造了甘肅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它們風格不同但卻和諧地並存著。?

第四章超凡境界:宗教藝術水陸畫與墓葬壁畫水陸畫,是中國古代宗教繪畫的一^種,起始於南朝梁武帝時期,盛行於唐宋,流傳至元、明、清。它是道教、佛教在舉行其宗教儀典”放焰口”、”齊醮”、”水陸法會”等活動時必須供奉懸掛的神靈圖像畫軸。水陸畫名稱的來由,與它的功能和所描繪的內容相關,據宋遵式《施食正名》說是”取諸仙致食於流水,鬼致食於淨地”中的”流水”“淨地”之意,它用於超度水陸一切遊魂,普濟六道四生的宗教儀式。水陸畫的內容,既有諸神、菩薩、天龍八部、諸天、明王、羅漢等佛教係統的神靈,又有三清、十二真君、五嶽、二十八宿、列曜、六丁六甲、八仙、關聖帝君等道教係統的神靈,還有龍王、閻王、儒士神仙、地獄中的餓鬼、畜生,一切進入六道輪回的鬼魂。可以說水陸畫是集儒、道、釋畫的大成而紛然雜陳的一種創作。它最能體現中國民間宗教的實用性、大眾性和包容性的特點。

武威市收藏的水陸畫有明朝末年至清康熙、道光年間繪製的300多幅。據記載,明、清兩代武威的水陸畫家們,在充分繼承前人繪畫技法和畫風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又融進了自己的創造和風格,在佛畫的世俗畫方麵更接近了廣大群眾的欣賞習慣和審美心理,呈現出較為強烈的時代特色。這批水陸畫分為兩種形式:一種叫黃篆繒子,采用描金單線平塗或單線平塗技法,另一種叫水陸繒子,采用墨印描金技法。用墨大膽潑辣,色彩濃豔,明朗歡快,和諧統一。筆力勁健,起落分明。由於其宗教功能的神秘性、莊嚴性和偶像崇拜,這些水陸畫製作精良,畫藝、美,色,的。

魏晉墓葬磚壁畫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東北約18公裏的新城鎮,坐落在被稱為”地下畫廊”的磚壁畫的大片魏晉墓葬群中,是國務院2001年公布的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戈壁灘上,近13平方公裏的地域!”關魏晉墓磚畫像內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一千餘座。1972年-1979年期間,先後發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為畫像磚墓,9座為素磚墓。其中五號墓於1973年5月整體搬遷到甘肅省博物館。目前正式對外開放2座。城墓葬建築形製獨特,由墓道、墓門、門樓、前室、中室、後室、甬道、耳室、壁龕等組成。建築用磚分為印紋方形磚、長方形磚、雕刻磚、畫像磚等。墓葬共發現760餘幅磚畫,絕大部分保存完好,有的色澤如新。壁畫分別畫墓門、前室中室壁、後室壁。繪和雕刻著象征天門的闕門、鎮墓兵卒和仙靈異獸。後室畫墓主用、物、等物。壁畫大一磚為一幅畫,壁畫,有磚組成畫。磚壁畫色彩鮮豔,風格獨特,畫技巧妙。磚壁畫內容取材於當時的現實生活,如農耕、養殖、采桑、出行、軍事操練、狩獵、宴飲、伎樂、庖廚、家畜等場麵。僅農方,有、、、收割、打場、采桑、養蠶等情景;牧業方麵,有配種、放牧、屠宰、狩獵等場景。各墓壁畫都有狩獵畫畫。

墓主人出行圖的場麵都比較大,有的彩繪大幅壁畫,有的用一排多塊磚麵組成長卷式畫麵。壁畫中有持錘擊牛、宰豬、殺羊的場景,有案上切肉、灶下燒火烹食的炊事細節,有奴婢捧方案遞食,主人們圍坐享用的生活場麵,每一處都描繪得讓人倍感親切。前室和中室都繪有許多烤食羊肉串的場景。磚畫雖寥寥數筆,看似簡單,卻能準確抓住關鍵,描繪得細致入微、形象生動,並具有動感,深刻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世人生墓磚的、、、事、、等的,繪上的。壁一用,用出,用、等入,描,豪放雄健,樸素酣暢淋漓,顯示出從漢畫向晉畫風格的演變過程,由裝飾畫向獨立的卷軸畫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