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宗教藝術(1 / 3)

第四章宗教藝術

甘肅作為中西文化交彙的重要地域和通道,產生了豐厚的宗教藝術。

佛教文化的傳播及其本土化的過程,伊斯蘭文化在西北的傳播發展,以及道教在民間的盛行,都留下了大量的特殊藝術成果。

甘肅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點,使得這裏形成了鮮活多樣的民族風情並保留了珍奇豐富的文化遺產,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許多特殊的宗教藝術現象。佛教在甘肅的宗教信仰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佛教石窟寺院遍布各地。甘肅主要的佛教寺院有夏河拉卜楞寺、博拉寺、德爾隆寺;碌曲郎木寺、西倉寺;蘭州石佛寺、報恩寺、五泉山嘛呢寺、玉佛寺;張掖大佛寺、天梯山石窟彩塑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在甘肅民間影響很大,主要的道觀有天水玉泉回族是甘肅第二大民族,人口較多,因此清真寺的分布也比較廣泛且比較集中,小規模的清真寺不勝枚舉,著名的主要有蘭州西關清真寺、酒泉清真寺、天水後街清真寺等。在甘肅大地上,從東西,教和寺廟、伊斯蘭清真寺和道觀是重要的文化景觀,也是別具特色的藝術創造。

甘肅的佛教藝術

甘肅的佛教石窟和佛教寺院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佛教藝術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義。石窟與寺院既是供奉地,也是,是宗教、欣賞佛教藝術品的地方,且集,為特有宗教藝術。

在中國佛教史上,甘肅在佛教傳播和本土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是在公元67年,也就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但是其具體過程撲朔迷離,夾雜著許多傳說和推測。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地域和路線,以前學界認為大致是這樣一個圖景:公元1-2世紀,佛教沿著絲綢之路,首先傳入中國最西端的新疆地區,即當時的西域,這條路線可以稱為西北路線;其次還有從錫蘭,就是現今斯裏蘭卡,傳到青島和廣州,從尼泊爾傳到西藏,從緬甸傳到雲南3條路線。

這幾條路線中,最早和最重要的是進入新疆的佛教。但是,近年過土的,認為佛東傳首先是到,再流布到河西、敦煌,以至吐魯,佛教東傳西的。但樣,甘肅是佛教傳播和中國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地域和通道。

開窟造像是佛教傳播的主要。佛的和的,以說是佛教信徒們自覺的行動。傾於佛的,為了許對佛的信仰的心願,為了向佛祖呈奉一片虔誠,常要獻金捐資,讚助佛事。但是,具體情況卻極為懸殊,財勢雄厚者,可開窟立寺,建塔塑像;更有甚者,由皇室出資,建造大型寺窟,如北魏帝王之於雲岡石窟、武則天之於龍門石窟;而一般民間信徒無力建築塔寺者,就用雕製微型石造像塔的形式,以示敬佛之信念。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石窟寺、佛塔、石造像塔等等佛教遺跡,是佛教僧人、達官貴人、皇親國戚、乃至一般善男信女們各種心靈和期望的物化的結果,而一經建成,又成為頂禮膜拜的對。

中國的石窟淵源於印度的佛教,石窟中的造型藝術則主要是受犍陀羅藝術的影響。東晉十六國時,佛教藝門以的河西地區並逐漸向東推移,形成了涼州石窟模式,出現窟、佛、窟、天石,東則永靖炳靈寺、天水麥積山石窟、東北石等石窟。

而,一要現象是有大量的藏傳佛教寺,佛教要而的。

佛教石窟東到一地,石窟的形製、雕塑和壁畫的形式和藝術手法都有所變化,同時,這個過程基本上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演變發展的。因此,中國西部,既是中外石窟藝術交流的交彙點,又是古代中西文化交彙的通道,它的直接結果是一座座包含豐富文化意蘊和深厚曆史積澱的輝煌藝術寶庫的誕生。

石窟藝術自新疆進入甘肅境內後,得到極大的發展,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的中心。據調查,甘肅省境內的石窟寺,西起敦煌縣南湖店石窟,東至隴東子午嶺密林深處,南到隴南山區嘉陵江流域,幾近百處。

開鑿最早的為西秦建弘元年(420年),最晚的直到清末,而北朝晚期、隋唐、宋、元時期是甘肅石窟藝術的主要發展時期。甘肅河西走廊在佛教傳播和中國石窟藝術發展中起到了極為重要和關鍵的作用。五涼時期的河西走廊,相對於連年戰亂的內地,社會秩序安定,經濟上也較豐饒,加之地處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以及統治階級提倡佛教,就逐漸以涼為中的佛教重鎮,成為佛教空前繁榮的地方,出現了繼龜茲石窟群之後的涼州石窟模式。

窟、安西林窟、酒泉文殊山石窟、張佛、肅石窟和處石窟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舉世聞的窟。

敦煌佛教藝術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有研究說大約距今四千多年前,敦煌已有居民,不過這時的先民是被內地流放的犯人,其依據是《尚書》和〈偏漢書》的記載。而關於敦煌的確鑿記載是在漢代〈使記*大宛列傳》中,其中提到敦煌,這說明它距今年的敦煌聞名於世,”敦煌”一詞也氣度非凡,而關於它的確切含義則眾說紛$。有學者認為,”敦煌”可能是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因為曆史上敦煌及其周邊地區住有許多少數民族,漢語”敦煌”一詞與藏語“朵航”

對音,意思是”誦經地”或”誦經處”,而藏語原本自羌語。而現在人們普遍認同的是東漢史地學家應劭的解釋:”敦,大也。煌,盛也。”曆史上敦煌確實曾經大而盛,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地,東來西去的使者、商人、僧人的駐足,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為敦煌不斷地注入活力,使其成為聞名的重鎮。

魏晉之際,敦煌已有佛教活動,五涼時期,敦煌佛教已很流行。而著名的莫高窟的創建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具體年代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公元353年,一說在366年。第一個石窟的開鑿聯係著一個奇異的傳說。

說是有一個叫樂傳的和尚,”戒行清虛,執心恬靜”,持錫杖(比的之一,其有千佛顯形。於是架空鑿岩,造窟一龕。後來又有法良禪師前來修行,在第1個石窟旁邊營建新窟。從此,開始了莫高窟的建造曆史。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城東南25公裏處鳴沙山東麓,石窟開鑿於南北長1680米的斷崖上,一般高度距地麵15?39米。從第1個洞窟開鑿到元代的千餘年間,經過世代相承,不斷開窟鐫造塑繪和修複,形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係統的石窟藝術群。現今保存的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時代的洞窟,共有735個。這些石窟分南北兩區。南區492個石窟,是禮佛活動場所,也是莫高窟石窟的主體部分。窟內有彩塑2400多尊,壁畫45000多平方米,還有唐宋木構窟簷5座。北區300窟,主要是僧人、畫工等居住和葬身之所,隻有少數洞窟內有壁畫和彩塑。

敦煌莫高窟經曆了一千多年的漫長的建造過程,但它無法估量的多種價值是近百年來才逐漸被人們發現和認識的。因為在元朝之後,由於戰爭不斷,明嘉靖三年(1524年),嘉峪關閉關,敦煌孤懸關外,莫高窟屢遭破壞,甚至有的窟龕被沙掩埋。莫高窟逐漸被人們遺忘。直到100年前,1900年6月22日,莫高窟太清宮道士王圓籙在清理洞窟流沙時,無意間發現了莫高窟藏經洞,也打開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文化寶庫。

藏經洞內藏自三國兩晉到北宋年間的各種佛教典籍和其他文書約5萬件,還有大量器物和紙絹畫。據考察,經卷發現是用包褓包著,包袱皮上有編號,注明裏麵的內容,繪畫放在下麵,文獻放在上麵。這說明可能是有計劃地堆放在這裏的。這些文物對研究中國古代曆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醫藥、科技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內容豐富,數量巨大,被譽為古代的”百科全書”、“學術的海洋”。1961年莫高窟即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藏金洞的發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然而,也許因為它不是被造詣精深的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有意發掘的,而是被一個為生存而流浪至此的道士偶然發現的,就注定了它多外的命運。有記說,是北,到,。到了莫高窟,修建太清宮而居住下來。他的這種經曆和處境,使得他在偶然發現藏經洞後,並不知道他發現了一個無價的文化和藝術寶庫,而是感到找到了一個可以換取物質收益的渠道,文物先是被作為交識官吏的贈物,後又與外國”探險家”做起可悲的交易。藏經洞文物被發現後,引來了一批批外國”專家”前來”探寶”,莫高窟因之屢遭浩劫。首先是英國的斯坦因,於1907年騙盜了編號超過一萬號的經卷,還有紙絹畫500餘幅。其次是法國的伯希和,於1908年在藏經洞裏挑選了3個星期,挑走了最精華的部分,其中漢文卷子有4000多個,還有少數民族的卷子,以及紙絹畫200餘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從王道士手中拿走了經卷數百件。接下來的有俄國的奧登堡,采用同樣的手段拿走了大量經卷。美國的華爾納采用了破壞性的手段,用化學膠布粘走壁畫26方,盜走彩塑1尊。這些被掠走的文物分散在英國、法國、俄國、美國、丹麥、德國、瑞典、奧地利、土耳其、印度、韓國、日本等許多國家,有編號的經卷大致有近40000個,還有大量的藝術作品。筆者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展參觀時,曾目睹了這些十分精美的藝術珍品,它們無疑是世界佛教藝術中的傑作。藏經洞中剩餘的部分經卷在1910年送往北京,經過艱難轉折,最後送到京師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的有18箱,編號8697號。經過幾代研究者的搜集、整理,現在已超過16000號。

隨著藏經洞內大批文物的被發現和研究,莫高窟的藝術價值也同時被認識。它是集建築、彩塑、壁畫於一體的綜合藝術,是在中國漢族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外來藝術營養,創造出的具有中國風格的民族民間佛教藝術。

莫高窟佛教藝術首先要說的是它的建築,主要是洞窟建築。從功能的角度來分類,洞窟主要有這樣幾類:毗訶羅窟,也就是坐禪修行的洞窟窟窟是窟是像的洞窟;殿堂窟,這是聚集信徒宣講經義和進行供奉禮佛的洞窟。從洞窟來分,分洞窟洞窟。的分,到時的,到它理的。洞窟認是部到洞窟的過經過的界到的界理的。

點大概與基督教、天主教教堂高聳入雲引人仰望天國的作用是類似的。

莫高窟洞窟的前室有敞開式、封閉式、長甬道式;主室則有中心塔柱式(塔廟窟)、毗訶羅窟式(禪窟)、覆鬥式(即窟頂為倒”鬥”形的佛殿窟)、大佛窟等。另外,莫高窟還有木構窟簷、殿堂和棧道,這些建築依山就勢,經過整修,簷翼相接,雕梁畫棟,獨特而壯觀。特別是九層樓”大佛殿”(大雲寺),唐初始建為四層,曆史上經過5次重修,現為九層,巍峨壯麗,已成為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

敦煌莫高窟具有曆經1400多年、連綿不斷代代開鑿的悠久曆史,它本身就是一部立體的中國佛教史,一本記載著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華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大書;莫高窟是中國和東方的藝術寶庫,也是全人類的藝術寶庫,她的魅力超越了時代、民族的界限,跨越了時空,她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美學精神還將繼續被人們所發現和認識。彩塑造像是莫高窟藝術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洞窟岩壁是粗糖的礫岩,難以石雕佛像,就采用了泥塑然後敷彩的方法,所以莫高窟雕塑實際是彩繪泥塑像。據統計,自北涼至民國時期,莫高窟近1600年的曆代彩塑有3390身。其中圓雕塑像2088身,影塑1302身。造像的題材主要來自佛經,分為4類:

一是佛像。佛教認為,任何人隻要能供奉佛像,就能贖免生前的罪孽,獲得無量的功德,所以造佛像就成為僧眾積德行善的具體行動。

佛像中有釋迦牟尼坐像,釋迦、多寶並坐像,涅槃像、彌勒佛像、阿彌陀佛像、藥師佛像、過去七佛像、三世佛像、千佛像等等。比如十六國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尤其是造像中有一種十分流行的題材,就是七佛造像。

二是菩薩像,”菩薩”是梵文音譯,為有,體,有情”的人。”菩提”是指覺悟的境界、智慧和途徑,”有情”指眾生。菩薩還可譯為”大士的人。

為釋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時的稱號,後用實行成的佛的,佛,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具體有彌勒菩薩像(就是未成佛前的彌勒像),文像,像,像,大勢至菩薩像,脅侍菩薩像、供養菩薩像等。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為男子形象,中國的中。

印度原來的石窟藝術中,男女性別特征?

分明,聖眾中男女生理特征突出。男性肩寬體壯、強健有力,麵相豐圓,唇有胡須;女性則豐乳、細腰、大臀、跣足,麵圓、眼尖、眉長、唇厚、有的男根女陰都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人體比例、姿態動作、麵部表情都比較寫實而又合於理想。佛教傳入中國新疆時,繼承了這一傳統,在克孜爾石窟的壁畫中有全裸或半裸的人物形象,如”四相圖”中,有幾乎全裸的形象。但是,隨著佛教的進一步東移,進入漢族儒家文化傳統的地區,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到新疆高昌地區,菩薩眾生性別已大多不明,佛陀身後的天龍八部也多為同一形象,沒有男女長幼之分,體不在。,石窟大是的情。這合了佛經的說法,就是佛國世界的聖眾”非男非女”。然而,到了隋代以後,明顯地出現了女性菩薩,麵相豐而,唇有須,乳,姿態。,女性。人生了菩薩就是女性的意識,這種變化有佛教畫師取悅大眾的可能存在。菩薩流傳到中國後,隨著菩薩信仰的入人人而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漸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菩薩自身還有許多衍生的形象,比如佛經說觀音是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薩,能顯現三十三種化身尋聲往救眾生,所以它的各種形象就很多。較常見的有千手觀音、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等。觀音菩薩成為佛教寺院塑像的重要對象,甚至普通信徒膜拜的重要對象。同時,由於菩薩逐步的女性化和美化,她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靜坐的提瓶觀音、日月觀音、持印觀音,造型優雅,和藹可親;騎象的普賢菩薩、騎獅的文殊菩薩端莊秀麗,雍容華貴,給人以特殊美感。佛教雕塑中,菩薩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國的貴族服飾裝扮,顯得格外華麗而優雅。

三是佛的弟子像。主要是兩弟子,即迦葉和阿難像。這是釋迦牟尼弟子中最傑出的兩位,迦葉以苦行聞名,阿難以多聞著稱。所以他們的塑像在釋迦牟尼的兩側。弟子像中還有另一種形式,就是十弟子像,在迦葉和阿難之外,再加其他八弟子。十弟子一般塑在釋迦牟尼臥像即涅槃像的後麵,眾弟子多作號啕大哭、,佛的然形成對比。

四是護法天王、金剛、力士像。

是的持國大天王。原是古代印度神話中的戰將,佛教要的,各守護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以維護佛法。天王形象一般為身穿甲胄,麵容威嚴,手持武器,足踏夜叉。天王也稱四大金剛。在寺院佛像中,天王著鎧甲,金剛赤裸上身,手持金剛中國的中,中持象調、雨、順。力士和金剛的概念有時是交叉的。

此外還有羽人、飛天像,地神、天女像,神僧、高僧像,禽獸像,還有大量的供養人等。

總起來看,自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佛教雕塑成為中國雕塑藝術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其藝術風格也在不斷地變化。東漢至十六國時期的佛像作品,造型古樸,渾厚莊重。北魏造像在吸收外來藝術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的雕刻技法,體現出豐圓華美、清新俊逸的漢文化特色。

東魏和西魏的佛像,麵容親切藹然、蘊含著親切的宗教內涵。北齊、北周的作品,技法上更趨純熟,人物塑造比例得當,情態表現開始走向世俗化。南朝的佛教藝術也形成了獨特而有影響力的風格,其形象上的”清骨秀相”和服飾上的”褒衣博帶”,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逐漸成為南北朝佛像的一個共性特征。唐代作為中國雕塑藝術發展的高峰,佛像雕塑也容豐、莊的藝術。的佛教造像以彩塑和木雕為主,體現了人物的情感和神態,十分細膩真實。元、明、清時期的佛教造像伴隨著技術上的高度成熟也帶來了造型上的陳陳相因,缺乏生氣。所以,甘肅佛教雕塑藝術,成為中國雕塑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甚至可以看作雕塑藝術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

敦煌佛教壁畫人類藝術中的一些不足或遺憾,總會通過其他途徑的創造、用另外的方法去彌補。在佛教藝術中,西北地區因為岩石多是砂礫而難以雕刻,於是就出現了泥塑或泥胎塑像,敦煌、麥積山泥塑和彩塑,就十分獨特而具審美價值。這似乎還不能完全彌補岩石的粗糲得不足,於是就有絢麗的壁畫。在莫高窟佛教藝術中,最有價值的是精湛和絢麗的壁畫。

佛教壁畫依附於佛教建築物。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說:“中國繪畫發達甚早,但據古書記載,秦、漢時代的繪事大體以壁畫與刻石為主,那些都應用在宮殿廟宇墳基,依然是在貴族和宗教的兩個圈子裏。

繪事大興,亦要到魏晉以後,那時用紙和絹作畫之風開始盛行”在西部石窟和寺院中都有大量精美的壁畫作品。佛教壁畫,一方麵以一種特殊形式反映著中國佛教傳播的過程和發展史,另一方麵,則直接體現著中國藝術精神與外國藝術精神相融合的曆史,也從一個重要方麵反映著中國藝術自身演變的過程。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特別是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藝術以其博大的容量和極強的消化功能,吸收犍陀羅和西域民族畫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繪畫藝術。而甘肅石窟寺院中的壁畫,則可以說是上千年中國壁畫藝術中最重要的部分。

佛教壁畫的內容同雕塑一樣,其題材來源於佛經。它是宣揚佛教教理、教規、教義的形象手段。而壁畫作為一種特殊的造型手段,它較之雕塑又有其特點和優勢,能滿足不同的心理表達的需要和藝術效果。壁畫不同於佛像雕塑,它一般不是直接供奉和膜拜的對象,但是,壁畫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能表現更多的內容,它能將佛教故事通過連續性的畫麵表現出來,也可以把某種教義、理論和觀念通過演繹一個完整的故事描繪出來。而它本身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又有其審美功能。佛教藝人在宣傳佛教理論的同時,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藝術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