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周易。係辭下》)人們一般認為,這裏所說的”後世聖人”指的就是伏羲。伏羲造書契,指的是契刻符號,有什麼事非記不可,就先用一個特定的符號刻或畫在什麼東西上,這可比原始時代的結繩記事簡捷方便多了。其實八卦就有書契的功能。要說明的是,發明書契絕非一人之功,也非一時之事。人們將這個功勞歸功於伏羲,隻是說明在伏羲時代記事符號的出現,對於文明發展的巨大意義。和伏羲時代相對應的秦安大地灣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刻在陶器上的幾十種符號,雖暫時難以證明就是文字的前身,但說明那個時代表示簡單思想的符號還是有的。
3.創曆法
古者包犧立周天曆度。(〈調髀算經))
所謂曆度就是曆法,曆法是生產實踐的產物。曆法是否為伏羲所作,無從考證,但這則傳說說明伏羲時代,伏羲部族已掌握了一定的曆法知識,能夠遵照天氣物候的變化,從事農業生產。即如《詩經七月》:”四月莠葜,五月鳴鯛,八月其獲,十月。
的曆法是時的。還有一說是羲和造曆,見《”“?堯典》:”(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時不過,據前考證,羲和可能就是伏羲,至於說羲和是堯的臣,則是神話在流傳中的粘連造成的4.製琴作樂伏羲與音樂的關係在古文獻中多見記載。如:
《說》時說所作苞犧氏灼土為塤。(西晉。王嘉《拾遺12》伏羲作琴瑟。(三國譙周《古史考》)清馬騎《繹史太皞丨巧引東漢緯書《孝經鉤命訣》說:伏羲樂曰”立基》,一雲《扶來》,亦曰”立本》。
這伏羲的,一是作了,如琴瑟,還用陶土燒製了塤;二是與《立基》也叫《扶來》或者《立本》的樂舞有關,但是沒有指出這種樂舞是伏羲創造的,還是後人為歌頌伏羲而創造出來的音樂作品。不過,樂舞是原初先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一點可從1973年青海省樂都縣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舞蹈彩陶盆得到證實。至於製作樂器方麵,伏羲時代是有塤這種樂器的。塤在大地灣遺址中出土數。從樂的來看,弦樂器琴瑟的形成則比塤要晚得多,伏羲所作”弦樂”當限於單弦的樂弓(即弓弦)。
伏羲的以上四項發明主要體現了伏羲在文化創製和發展方麵的功績。伏羲還對促進和發展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5.發明漁獵工具
打獵捕魚,這是處於漁獵時期的遠古先民維持生活的基本手段。而要發展這種生產力,工具的改革是至關重要的。〈調易*係辭下》說:(伏羲)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伏羲之世!天下多獸!教人以獵。CP》
伏羲是先用的這種生的
族。工具的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使漁獵業空前發展,並因捕獲的漁獵品過剩而開始了畜牧業。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伏羲氏族也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氏族部落聯盟。由此可見,伏羲氏族逐漸發展強大是在中國的畜牧文化時期,伏羲也就成了畜牧文化的代表。直至近代,漁獵行業還流行將伏羲作為祖師爺的習俗。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有石網墜、骨魚鉤、魚叉等捕撈工具,魚或動物的形象也進入了彩陶藝術製品中,網格裝飾紋樣更是常見,都能證明伏羲時代畜牧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
6.人工取火
伏羲禪於伯牛(清馬騎《繹史太皞紀》引《河圖挺輔)古代文獻大都說是燧人氏鑽木取火,而燧人氏在伏羲氏之前。還有一說,即燧人氏鑽木取火,其曆史背景應是伏羲時代。不論怎樣,在秦安大地灣文化遺址及與之相應的仰韶文化遺跡均有灰坑、灶台、火塘發現,說明伏羲時代火已廣泛使用。這段文字講鑽木取火的功勞歸功於伏羲是將伏羲為文化7.製嫁娶之禮伏羲製嫁娶,以儷皮為禮”(三國。譙周《古史考》)關於伏羲製嫁娶之禮傳說在古籍中記載較多。人們將這一婚姻文明的建立歸功於伏羲。說明伏羲時代父權製下的氏族社會已經建立,其時以一夫一妻的對偶婚為基礎的婚姻製度應該已經實施。締結婚姻時可以作為物就是也是象征好事成雙,所以夫婦又稱”伉儷”。這種古老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鋳經》中就有獵人以獵獲來的鹿弓l./0的故事,直至漢代《儀禮》的年1儀記載,都有送儷皮的習俗。特別在”納征禮”,也8口訂婚年H,仍有”納儷皮”
一項。
伏羲氏的功績,除以上列舉之外,人們還把許多文明成果的發明和創造歸功到他的身上。如嚐百藥,製九針,創立醫學;立筮法,創立占卜學;立九部,設六佐,分部管理部族事務等。對這些發明創造的歸屬,古籍上的記載相當混亂。這是神話在流傳過程中的黏合和疊加現象,也反映了人們對一個偉大的文化英雄的和綜合以上伏羲神話,我們可以總結伏羲文化的基本內涵:其一,中華本源文化。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創世英雄,華夏始祖和人文始祖。伏羲時代正處於中華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的中介點。對伏羲文化的研究可以將伏羲時代中華文明的原生麵貌展示於世人麵前。我們從伏羲文化的內容中,可窺知中華文化的原初形態。其二,民族文化。伏羲作為華夏始祖,所代表的龍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代稱。”龍的傳人”為中華民族所共享,伏羲文化無疑是中華各民族尋根的歸宿和母體。
第三,哲學文化。八卦成為中華先民理性思維和科學思想的結晶和高度智慧的標誌。八卦符號與易學思想,實乃中華傳統文化的源泉與核心。第四,民民文。羲之神成事神騰與龍文化、龍蛇禁忌、八卦符號與各項創造發明,都伴隨伏羲文化的泛化而進入民間文化體係並依附於民俗習尚之中,並在民間文化與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其發展演進中最具持久魅力的”元素”和動力。四、尋訪甘肅大地的伏羲神話意象由目前種種情況來看,上古神話信仰中伏羲文化所代表的華夏文明,起初大約主要流行今黃河上遊甘肅東部的渭水流域一帶。就目前所知資料,清、渭一帶至少在三四萬年前就有人類進行生產活動。進入新石器時代,在溫曖適宜的自然環境中,天水遠古文化到了空前興盛。清渭流域發達的遠古文明,為該地伏羲神話提供了堅實的支持。有關伏羲的神話與民間信仰也在這一帶形成了各種民俗及文化活動。
一)伏羲信仰
如前所述,神話中對伏羲的身世有多處記載,但比較一致,基本認為伏羲生於古成紀之地。
今天我們認為成紀是伏羲的故裏,是伏羲神話的發源地,也是伏羲文化的發源地。成紀作為地名在曆史上是漢代的事,這個地名的來源直接與伏羲出生於此地的神話傳說有關。不過,作為神話的誕生區域,是不同於一個曆史人物的出生地的。曆史人物有明確具體的出生地,神話人物的出生地則往往指這個神話人物所代表文化觀念的誕生區域,這個區域是一個比較廣泛的地域範圍。伏羲出生的”成紀地”所指的區域相當大,甘肅的靜寧、通渭、秦安、天水、甘穀等縣都包含在內。從地域上,中的成地,邊貼近大隴山的靜寧、莊浪、清水等縣,向西包括秦安、通渭、天水、甘穀直至朱圉山一帶。總之,古成紀地就是今天的以天水地區為中心的域。
天水有濃厚的伏羲信仰。有這種信仰,就會有對伏羲的祭祀。全國最大的一座伏羲廟就建在天水。天水伏羲廟,本名太昊宮,當地人也稱其為”人宗廟”或”人祖廟”,在今天水市西關伏羲路北。伏羲廟始建於明代成化十九至二十年(1483年-1484年)間。但是,伏羲祭祀的禮俗更為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伏羲祭祀始自春秋時期,秦漢至明清,雖然祭祀方式有所變化,或者由於種種原因中斷過,但祭祀禮俗不斷,相沿成習,形成了內涵豐富、厚重、獨特的祭祀文化。明嘉靖十三年,三月初三,在天水伏羲廟舉行了一次規模盛大的伏羲春祭。這是有文獻記載的中國曆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次伏羲公祭典禮,從此官方的伏羲祭典以天水伏羲廟的中心,並確立了伏羲祭典儀式的基本程序和儀軌。這個繁複、盛大而至尊的儀式分為六個部分。包括出告文、出榜文、迎神、獻供、恭讀祭文、送神六個部分。各個部分都有具體的儀軌和要求。
明清兩代,秦州城的雙橋城門樓的城牆上鑲嵌著”羲皇故裏”的石刻匾。天水市的”羲皇故裏”之稱由此而來。伏羲廟的建立以及曆代伏羲祭祀,是與官方意識形態相一致的。
天水市伏羲廟的伏羲祭祀規模宏大,規程嚴謹,延續至今。現在已經成為全國性的伏羲祭祀中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1988年,時值龍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相傳為龍的生日,天水市政府在伏羲廟舉辦了盛大的伏羲公祭典禮,隆重舉行祭祀伏羲活動,並決定祭此。伏羲祭大為文,神,的要文。
在民間,伏羲信仰也十分盛行。在天水的秦安縣,具有濃厚的伏羲文化信仰。明胡瓚宗《秦安誌*建置》說:”自庖羲氏開辟已為羲皇地”。民國以前秦安縣城南郭城牆上一直鑲嵌有”羲皇故裏”的石刻。秦安縣西北的隴城鄉,傳說是女媧的誕生地,古稱”媧皇故裏”。所以,秦安縣又被稱為”媧鄉羲裏”或”兩皇故裏”。甘穀古風台,亦相傳為伏羲出生地。故有”甭看甘穀地方碎,伏羲爺是第一輩”的民謠。甘穀大象山上也有太昊宮,原在山下,建於明末,清時遷至大象山上。今甘穀五裏鋪有清人書”羲皇故裏”。
而在距離今天水市區西:11:方向15公裏的三陽川,有一座小山叫卦台山。據當地人的傳說,伏羲曾在此畫八卦。卦台山附近還有所謂的”龍馬洞”、“分心石”等與伏羲畫卦傳說相關的景點。:11:宋時期在三陽川的卦台山上修建伏羲廟,現在的伏羲廟建築群,是1980年代在古廢墟原址上重建的。明人胡瓚宗作《卦台記》確信卦台山是伏羲畫卦的地方。直到今天,持這種觀點的人也大有人在。其實,八卦是一種思維,一種抽象了的文化哲學,不宜以具體的山川地貌來對號入座,再說伏羲是神話人物,也不宜作為信史來具體考證其文化功績。但這裏自金代就有伏羲祭祀,至今這種信仰仍相當濃厚。
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是傳統的
卦台山伏羲廟會。按照民俗,從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之日到農曆三月三日,都是祭祀”人祖”伏羲的日子,卦台山祭祀伏羲的廟會時間定於農曆二月十五日,廟會規模宏大,要持續三天。
卦台山廟會期間,方圓數百裏的群眾,天色微明時就早早動身”朝山”。
遠遠近近的人,或坐車,或策驢,或步行,或借機展銷,或賣藝課利,或受約前往,或隨緣還原,或遣興遊春,或受人相邀,或廟會敬請,或結夥同行,絡繹不絕於途,車水馬龍,熙攘滿山。鼎盛時,山上達數萬人。卦台山上,風味小吃,書畫展銷,秦腔大戲,緊鑼密鼓,給廟會文化增添了不少藝術氛圍。
從伏羲廟的建立以及曆代伏羲祭祀,可以看到伏羲信仰既在民間盛行,方。是伏羲的一個原因。
伏羲祭祀之,前,遠伏羲,伏羲人
首蛇身所象征的龍文化在民間留下了深深的民俗文化痕跡。隴原許多地方仍保留著對蛇的敬畏之情和禁忌。家裏麵發現蛇叫家蛇,如果出現,表示家中有邪氣,家蛇不|糸安居,主人應焚香磕頭禮拜,乞神驅蛇。看見交尾的蛇要回避,並且不能同其他人說。蛇名不能直呼,一般統稱為長蟲,生肖中稱為小龍。民間還認為蛇有靈性,鄉間塑造神像,往往抓小蛇放入泥胎頭部或者腹內,以顯示神性靈驗。而哪座山上有大長蟲,則是這座山的靈性所在。遇蛇要回避,蛇有災難則要救。不會時丁蛇,打蛇遭報應的故事在民間數不勝數。這些蛇崇拜和蛇禁忌的實質都有圖騰崇拜的性質,由於龍的原型就是蛇,所以也是龍崇拜。
二)甘肅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及其文化意義在隴原大地上,還有許多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非常有名的一則神話是《伏羲畫八卦》:
相傳在人類的蒙昧時代,生活艱難困苦。伏羲被人們推舉為王,教人們捕魚打獵,人們生活逐漸好了起來。伏羲也有了點閑暇。一天,伏羲攀著一種叫”建木”的古樹到了天庭,天帝告訴伏羲,他在人間做的好事件件和天意順民心!但現在,天帝要交付給伏羲的事是畫八卦。伏羲從天庭回來後,走遍了天水及其周邊的山密川穀。他最喜歡的是盤坐於天水的卦台山頂,仰觀天象,研究日月星辰的運行;俯察地形,考查山川季壑走向;觀察鳥獸皮毛的紋采和大地上各類植物生息榮枯的情況,並聯係人們生活中種種情況和事物,苦思冥想。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好多年過去了。也許是他的執著感動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現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丨一聲炸響之後,但見眼前渭河的河水中有一匹龍馬負圖振翼飛出,直落河心的分心石上,圖畫上卦爻分明,閃閃發光。
這時,分心石亦幻化成為立體太極,陰陽纏繞,光芒四射。此情此景驟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他頓時目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地的玄機。他依照龍馬圖畫出了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八卦。
這則神話的意義一是將伏羲畫八卦的業績歸功於天帝的旨意,表現了人們對伏羲超越常人的所能達到的偉大功績的崇拜;二是將伏羲畫卦的地點明確地認定為天水卦台山,並以卦台山周圍的山川地貌為佐證,表現出天水地區伏羲信仰的濃厚,但這種以具體的山川地貌來先入為主地對應神話情節的方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關於伏羲發明漁網,教人們漁獵的神話也很多,這裏錄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則:
伏羲人們,心。他是要
很多人嗎?他為此苦思冥想。一天,他走到了河裏,邊走邊想辦法,忽然間抬頭一看,見一條又大又肥的魚,從水麵跳了起來,不一會,又有一條跳出了水麵。這引起了伏羲的注意。他想,魚要是能吃,豈不挺好嗎?他尋思再三打定主意要下河捉魚。他終於捉了一條魚,高高興興地將魚捧回了家。分給他的兒孫吃了後,都覺得味道不錯。他說既然味道不錯,那大家都下河動手捉魚吧。大夥一齊跑到河裏去捉魚,這個捉一條,那個捉一條,捉了許多條,大家有魚吃了,不再餓肚子了。
一天,”烏龜相爺”發現了,就來幹涉。他惡聲惡氣地說^“誰叫你們來捉魚的?你們這麼多人,一心想把我們龍子龍孫捉完嗎?趕快停下吧。”伏羲並沒有被他的話嚇倒,反問道^“你不讓我們捉,那我們吃什麼?”
烏龜相爺把此事稟告了龍王,龍王氣衝衝地說:”你們吃什麼,我管得著!”伏羲答道:”以後沒吃的,我們就都來喝水,把水喝得幹幹的,把你們水族都幹死。”龍王本來是個欺軟怕硬的東西,害怕把水喝幹了,龍子龍孫咋生活呀。此時,烏龜相爺湊近龍王耳朵悄悄地建議龍王,雙方定個規矩:”隻要不喝幹水,可以讓他們捉點魚,但不許用手捉。”
龍王暗暗高興。雙方約定,一定要遵守這一規則。龍王以為伏羲上了當,一定毫無辦法了。伏羲回來後,就一直想著這個問題。有一天,他看到兩股樹枝中間有張蜘蛛網,蒼蠅啊、蚊子啊,都被網住了。伏羲,上來了的,那的東西,沉在水裏,向上一撈,”哈哈”,竟然捉到了好多條魚。龍王見了,氣得隻是幹瞪眼,喘粗氣,幹著急,沒奈何!”
此外,在這類神話中,伏羲與龍王產生矛盾相互鬥法的情節也比較豐富。
比如有的說龍王和伏羲打起架來,打著打著,伏羲自己也變成一條龍,有的說龍王到天上告了狀,天帝要伏羲到天庭聽候評判。伏羲攀著”建木”上天,爬著爬著,兩條腿變成了蛇形,地上的人一看,伏羲活脫脫是一條大龍順著樹幹往雲裏鑽,等等。這些情節又與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結合了起來。總之,伏羲的形象及他的文化功績已深入人心,形成了底蘊深厚的伏羲文化。
此外,甘肅大地上還有許多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比如西和縣有伏羲生於仇池之說,並指出仇池山有伏羲崖、伏羲洞、旁邊有雷澤等遺跡。這些都表明了人們對伏羲的崇敬和敬仰。
五、伏羲女媧兄妹婚神話女媧、伏羲神話除了有各自獨立的神話係統之外,還有一大類是女蝸伏羲兄妹婚神話,這類神話還常常與洪水神話以及葫蘆神話黏合在一起兄妹婚神話在民間分布非常廣泛,其基本的情節是:第一,宇宙間發生了大洪水的災難;第二,洪水退後,人類滅絕,隻有兄妹倆因躲在葫蘆中而存活;第三,遺存的兄妹倆,為了繁衍後代,用滾磨、合煙、追趕等方式占卜神意,或聽從神命,結為夫妻;第四,婚後生產了正常或者異常的胎兒,有的用其他方法,繁衍人類,成為二次造人的兄妹始在這樣的神話係統中,以伏羲和女媧為兄妹的居多。其原因是因為“女媧、伏羲曾被敬奉為始祖或者文化英雄,身份上有了同另一位神祇的兄妹乃至夫婦關係的緣故,所以逐漸與兄妹始祖型神話聯係起來。”!其所反映的文化觀念是人類認識到了男女在生殖過程中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產生的兩性生殖崇拜觀念。
至於伏羲女媧兄妹婚神話與葫蘆發生聯係,聞一多先生指出,女媧與伏羲”本皆為葫蘆的化身,所不同者,僅性別而已。”?聞一多還考證了神話中開天辟地之盤古的身份,他指出盤古即”匏瓠”,也就是葫蘆,是葫蘆,是葫蘆,者是方葫蘆的產伏羲女媧皆為人首蛇身。據袁珂說盤古也是龍首人身,也更能說明盤古與伏羲、女媧之間聯係的緊密。
不過,有很多學者指出,不僅南方文化有葫蘆圖騰,其實葫蘆神話在各地的流傳非常廣泛、而且形態豐富,具有生殖含義是葫蘆神話的母題。《詩經》
所謂”綿綿瓜瓞,民之初生”,就是把葫蘆的繁殖比喻為人類的繁衍。因此,葫蘆其實具有生殖崇拜的意義。這樣來看,我們就會發現伏羲、女媧都是生殖神,也難怪許多地方稱伏羲為”人祖爺”或者”人宗爺”,稱女媧為”人祖娘娘”了。
關於伏羲女媧兄妹婚以及洪水神話,葫蘆神話黏合在一起的神話和民間傳說非常多,這裏摘錄甘肅民間一則比較典型的傳說?
天和地是由雷公弟弟和哥哥高比分別負責治理。一開始,倒也和睦相處,人民能安居樂業。高比有一雙兒女,兒子叫伏羲,女兒叫女媧。十分討人喜歡,一家人生活得很快樂。隨著生活生產能力的增強,人類開始不敬奉天神雷公。一天,有戶人家竟然把狗頭當豬頭供奉雷公。雷公大怒!整整六個月不下雨,人們去求高比幫忙,高比偷來雨水,滋潤了大地。雷公很生氣,就想用火雷劈死高比,卻被高比用雞罩活捉了。
這種雞罩,甘穀縣白家灣古風台一帶農村中仍有使用。材料用藤條或竹篾子,編法內含六爻八卦,十天幹,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真是奇妙無比。)高比捉到雷公後,關他在鐵籠子裏,到了第二天,他準備到集市上買香料,把雷公醃了當菜吃,臨走,他囑咐兒女:”記著,千萬不要給他水喝”。
高比走後,雷公做出十分痛苦的樣子討水喝,水的數量由一碗變成一口,伏羲和女媧還是不同意。最後雷公說:”那麼,請去把刷鍋水給幾滴也好,我快渴死了。”小兄妹猶豫片刻,決定用刷鍋的刷把蘸幾滴刷鍋水,給雷公喝。
雷公喝了水,非常歡喜,一用勁,就聽轟隆一聲巨響,雷公撞破鐵籠子飛了出來。小兄妹倆嚇呆了,不知如何是好。雷公拔了一顆牙說:
“快拿去種在土裏,如果遭了災難,你們就藏在長出的果實裏去,可以保你們平安!”說完,雷公就升天而去。高比買了調味品回家,發現雷公逃脫,不禁失聲大叫:”大禍到了“。於是他打造了一艘大船,以防災難從天而降。小兄妹倆依照雷公的吩咐,種下了雷公的牙齒。奇怪,牙齒發芽了。很快,到中午就長出了葉子,傍晚開始開花結果,第二天,果子長成了一個大葫蘆,兄妹倆用鋸子鋸開葫蘆,掏出了裏麵的葫蘆籽,不大不小,正好容得下他們倆。
第三天,風雲突變,飛沙走石,暴雨從天而降。一時山洪暴發,洪水淹沒了平原、丘陵。高比鑽進了大船,小兄妹倆卻鑽進了葫蘆。洪水越漲越高,高比駕著大船,一直到達天門。他用手敲天門,敲門聲響徹天空,天神害怕了,急忙喝令神退水,頃刻間,雨止風停,洪水一落千丈,大地露了出來。高比的大船從天空跌落在地上,摔得粉碎,高比也犧牲了。
葫蘆落在了昆侖山上。兄妹倆從葫蘆裏出來,埋葬了父親就在一起生活了。大地經曆了這次洪水,人類被消滅了。小兄妹倆卻靠辛勤的勞動!無憂無慮地生活著。
時光荏苒,轉眼間他們都長大成人。他們感到很孤獨,因為再沒有其他人跟他倆說話,並且如果他倆死了以後,世上就沒有了人,那麼,這麼美好的世界讓誰看呢?於是伏羲提出和女媧結婚,繁衍人類,但妹妹卻不同意,說:”我們是親兄妹,怎麼可以結婚呢?”伏羲說:”如果我們不結婚,世上就不會再有人類了。”女媧一想也有道理,但是還想再看一看天意如何。就商量向上天占卜。占卜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伏羲女媧在南北山上各點一堆火,如果升在空中的煙融合在一起,就可以結婚。火著起來後,煙便融在了一起。第二次兄妹倆在南北兩山往河穀地帶滾石磨盤,到河穀後如果兩塊磨盤貼合了,就表示可以結婚。磨盤也貼合了。第三次占卜,更像現在的考驗。妹妹提出一個問題,說:我在前麵跑,你在後麵追,如果追到我,咱倆就結婚,如果追不到就不能結婚。於是兄妹倆繞樹跑了起來。妹妹機靈敏捷,追了好久總追不到。
伏羲智慧過人,他追著追著,猛不防把身一轉,氣喘籲籲的妹妹就一頭撞進哥哥懷裏,再也掙脫不了。於是他們就成親了。!
從這則傳說中,可以看到其與西方3若亞方舟”的洪水神話疊合的痕跡。
當然,洪水神話是普遍性的世界性神話,但這則傳說更具中國文化的特色,那就是避水工具葫蘆的使用,以及伏羲女媧的兄妹婚。葫蘆是中國文化中生殖崇拜的象征。至於兄妹婚,有學者考證則是遠古兩個氏族或者部落之間兩合婚製在中國神話中以兄妹婚的形式間接地表現出來。伏羲和女媧合婚後怎樣繁衍人類,本則傳說中說女媧婚後生產了一f'“,肉球被兄妹倆切成碎末而變成了人。但這個二次創始人類的方式不是很典型,甘肅有更多的傳說中,伏羲女媧合婚生人,人類再進行繁衍,從此大地上才傳下了更多的人。
總之,甘肅作為中華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具有孕育媧羲神話的文化土壤,說這裏是伏羲、女媧神話的發源地,是有相當的依據的。特是伏羲部族在,合個部落,文中國文。伏羲文以的力締結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而甘肅大地上從古至今流傳的豐富的女媧、伏羲神話傳說,廣泛的民間信仰和濃厚的文化氛圍,凝聚著這片土地上勞動人民的生命情感和詩性智慧,也反映了華夏文化早期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