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神話傳說(2 / 3)

“苗人臘祭曰報草。祭用巫,設女媧、伏羲位。”現代的人類學者實地考察後,才印證了這些苗族的傳說。按他們的傳說,苗族全出於伏羲與女媧,他們本為兄妹,人類在遭到洪水後,人煙斷絕,僅存他們二人,他們為了延續人類,便結為夫婦。苗族傳說還提到了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生人的時間是在人類遭到了洪水後,與前則神話所說的”宇宙初開之時”有出入。不論怎樣,因為神話以口頭流傳為傳播方式,在傳播過程中難免發生變異,以人類遭到洪水之後作為一種說法,進一步說明”兄妹始祖”神話所反映的文化觀念已經是兩性生殖崇拜時期人們對人類來源的看法。

女蝸與伏羲交合的形象材料在先秦已經出現,但最為盛行的時候是漢代,從西漢開始,宮室的壁畫上開始出現伏羲、女媧分裂的人首蛇身圖,漢代頗為流行的墓葬磚畫像上經常有女媧伏羲人首蛇身的二神交尾圖。這應該是兩性生殖崇拜的表現。

在女媧與伏羲兄妹造人的各種神話及民間傳說中,還有許多黏合形態,比如,有的民間傳說中雖然女媧伏羲兄妹成婚,但造人是兄妹倆一起持土造人等。

關於兩性交合創造人類的觀念,在彩陶紋飾上也有明顯的表現,比如蛙鳥一體紋彩陶瓶,雙性同體陶壺,十字紋陶瓶,鸛魚石斧圖等等。

2)女媧作為文化英雄的神話

在女媧神話傳說中,女媧還具有許多”文化英雄”的神格。女媧最重要的神格有補天、置神楳和製笙簧三種。

1.女媧補天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壏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螯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當此之時,禽獸蝮蛇,無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無有攫噬之心。(漢)劉安等編著《淮南子。覽冥訓》

這則神話描述的故事,顯示了人類與自然作鬥爭的勇氣和力量。但是要注意到這則神話在時間性上,不具有原初性。從神話內容來看,女媧補天、理水、平息災難,拯救人類,有這一英雄,人類現和了。也了女媧補天神話:

然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螯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日;地不,故水。

《列子。湯問篇》,楊伯峻《列子集釋》(卷五)這則神話在肯定了女媧補天的功績之後,試圖解釋宇宙中日月星辰?

運行的規律,以及對山川地理狀貌的形成的思考,表達了原始先民的宇宙觀和地理觀。

總之,人們將宇宙秩序的和諧歸功於女媧,是與女性始祖在母係社會中的形象和力量聯係在一起的,賦予了女媧補天這樣的創造和維護世界秩序的神聖形象,所以,女媧不但是現存世界的創造者,而且是人類萬物的始祖。

2.置神楳

置神楳就是製定婚姻規矩,這也是女媧重要的文化英雄神格。這類神。

“女媧”少佐太昊,禱於神祇,而為女婦正姓氏,職昏因,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判,是曰神煤。……以其載煤,是以後世有國,是祀為皋6之神。

宋”羅泌《路史。後紀二)注引這裏的太昊,即為伏羲。而女媧成為輔佐伏羲的次一等的神,其職能是專門管理婚姻製度的。這則神話反映了人們認識到男女兩性在生殖中的,而且了婚製,這人類了的物。

女媧以神的名義司掌男女婚事,而受到人們的祭祀。女媧的”神楳”神格是與其創造人類的神格密切相關的。女媧在民間信仰中被奉為”送子娘娘”。甘肅天水有一則民間故事(女媧創造了人類》:

女媧造人以後,人有生死,於是她觀察了鳥獸如何繁衍後代,便開始把人分作男女,讓他們配合起來創造後代,就這樣,人類一代代繁衍下來,而且一天比一天多了。

神話就是這樣在民間成為一種信仰,再加上民間智慧的創作,成為形態各異的民間傳說。不過,許多不同形態的民間傳說盡管在情節等方麵有差異,但作為母題的文化觀念一般不會發生大的改變。比如這則民間傳說中,女媧創生人類的神格仍然是核心。

3.作笙簧

在許多文獻中,都有女媧作為文化英雄製作了笙簧的神話傳說。在《漢書藝文誌》中就有”女媧作笙簧”的記載,清代張澍粹集注本〈泄本作篇》

也說”女媧作笙簧。”,並在《帝係篇》中說:

女媧氏命娥陵氏製都良管,以一天下音”命聖氏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樂》。既成,天下無不得理。

何謂笙簧?清代王謨輯BIO:“女媧作笙簧。笙,生也,象物生,為,中簧“以上女媧製作笙簧的神話傳說,有這樣三層意思:

一是女在一是女媧然一女王形象,她命令娥陵氏和聖製作的的是一下的音律,且有”大樂與天地合”並教化人民之意;三是笙簧即為笙,管狀,並與““,生認為:”笙簧,其實就是笙,簧隻是笙的薄葉,使笙能夠一吹就吹出聲音來。”有些學者認為是笙簧是兩性交合生人的神話母題的流變。

總之,在古老的神話中,女媧作為始母、造物主和文化英雄交織在一起,具有複合神的神格。但是,女媧神話的”核心素”是造人。與其他各種造人神話相比,女媧作為始母神的神話風貌應該是最為古樸的,女媧神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始母神特征。

二、尋訪甘肅大地的女媧神話意象

一)女媧神話與民俗文化

女媧神話在中國分布異常廣泛,全國各地各民族都有流布,這無疑是女媧神話曆經幾千年流傳廣布的結果。在甘肅大地上,直至今天,女媧也是人們非常信仰的大神。特別在甘肅秦安隴城鎮,女媧受到人們熱烈的崇奉與敬拜,隴城鎮流傳著女媧”生於風穀(一曰風溝),長於風台,葬於風塋”的說法。

風穀中有一處”女媧洞”。當地人說女媧曾在此洞中住過,或說女媧即在此出生,亦有說其在此修行的。但有學者考察後指出,女媧洞的洞門既像魚,又像女陰,洞體則呈葫蘆形,洞體的內部構造就像女性的生殖係統。基於此,認為”女媧洞絕不是什麼女媧出生和居住的地方,而是古代先民舉行生殖崇拜的祭祀聖地。”⑩隴城還有一眼”龍泉井”,相傳女媧當年是汲此井水,摶黃土造人的。現在龍城鎮政府所在地的隴城村,以前又口H“媧皇村”。

在離女媧洞不遠的隴城鎮,有一座女媧祠。《甘肅新通誌》載”“女媧廟在(秦)州:11:40裏秦安縣,在縣東北龍泉山,建於漢代以前。國朝,隴城鎮城。城,亂廟毀,重建於鎮城南門內。”以上記載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這裏已經有了祭祀女媧的風俗。在經曆了漫長曆史時期中的五興五毀之後,如今隴城的女媧廟是1989年由信眾們集資修建的。至於那”媧皇故裏”的牌坊,大約早在明代就立,現在貝!立在2001年建成的女媧祠大門前。

相傳正月十五日是女媧的生辰。所以,這裏一年一度的女媧廟會在元宵節舉行。這一天,女媧祠人山人海、鼓樂喧天、炮仗動地、燈火粲然,顯示出民眾對媧皇聖母無限崇拜的熾烈熱情。耍社火、唱大戲、燒香祭祖、參觀遊覽各種民俗活動表達著人們對女媧虔誠的信仰。

隴城一帶至今仍流傳有關女媧的多種神話故事傳說。”傳說女媧在'捏土造人'時專門捏造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阿哥,女的叫鸚兒,女媧做媒,讓二人婚配,繁衍後代。這對恩愛夫妻剛要繁衍生息,突然'四極廢,九州裂',大難不止。阿哥與鸚兒在災變中失散,雙雙身亡。此後,阿哥和鸚兒就轉化成一對鴛鴦鳥,緊緊跟隨著女媧做伴,恒不廢離。女媧歿,鴛鴦鳥為女媧哭葬。後來鴛鴦鳥孵了一窩花蛋,孵出一對雌雄鴛鴦,這一對鴛鴦長大後就到了隴城之媧皇宮,築巢而棲,在隴城就一直流傳著'你從隴城城裏過,不知道一對鴛鴦那裏臥'的民謠。當地村民說,凡是新結婚的夫婦,不論誰家都要帶著新郎、新娘從隴城城的南門裏走進去,再從北門走出來,意在走進鴛鴦門,結下鴛鴦心,白頭偕老,永不分離。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女媧誕生的那一天,青年夫婦都要用紙剪一對鴛鴦,捧著她到媧皇宮去上香。”與說一說是女媧是如何形成的。這則傳說的前半部分情節與前述相似,變化了是說阿哥和鸚兒死後不是變成鴛鴦,而是變成了鸚哥鳥,一直跟隨女媧,為女媧。女媧後鸚哥鳥一一來女媧在這一來後成為一人鸚哥嶺,又叫風塋白石灘。

蘭州龍源伏羲女媧功績碑

總之,甘肅大地上,特別是秦安隴城一帶,女媧信仰已浸潤到民眾的心靈建構中,女媧崇拜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深沉強勁地流動著。

二)甘肅關於女媧的神話傳說及其文化意義甘肅天水一代有大量的有關女媧的神話和傳說,造人神話在流傳過程中發生不同的變異,具有不同的形態,成為各種傳說,但始終表達著遠古母性生殖崇拜的母題基本不變,保持了神話麵貌的古樸。比如,以下一則傳說:

自從盤古創造了天地萬物,天上出現了太陽、月亮、星星,地上出現了山川草木。在山川草木叢中穿行著鳥獸魚蟲,但天地間仍然十分單調,好想還缺少些什麼。太陽升起又落下,草木綠了又變黃,一點生氣也沒有。

不知道過了多久,原野上突然出現了一個赤裸的精靈。她奔走著,歡叫著,那樣子神態與現在的人極為相似,據說她叫女媧,是天地間第一個女神。

在原野上,女媧看見群鳥飛來飛去,猴子相互斯打,野鹿在追逐,天地間唯有她自己最孤獨。她漫無邊際地奔走時,隻有影子跟在後麵。

一次她在池邊水中看見自己美麗的麵容和身影,她對影子微笑,影子也對她微笑;她假裝生氣,那影子也假裝生氣。就這樣,她在池邊蹲了許久,與池水裏的影子微笑了許久。她覺得池水裏的影子是天地間最美的,應該讓她走出池水,到天地間與自己一起奔走。她這樣想著,手就伸進水池,可影子卻晃動得看不清麵目了。等她把手收回,池水的影子又了原。在起一黃,在去,不一兒,捏出一個和池水裏的影子一模一樣的小人兒來,她把這一小人兒放在地上吹了一口,就聽見小人)L“媽媽、”媽媽”的叫聲,接著那小人兒在她周圍活蹦亂跳起來。

女媧看著自己親手創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小人兒,又聽見”媽媽”的,知道是自的,地起了,“人”。

女媧帶著自己的孩子在原野上奔走,她發現所有的飛鳥走獸的相貌和舉動都無法跟她的孩子相比,她覺得自己的孩子像神,好像能管理這個宇宙,她非常滿意。於是,她又繼續用黃泥,捏出許多小人兒。這些可愛的小人兒每天圍著她歡叫,使她不再感到孤獨和寂寞了。從此,她每天早起晚睡,繼續捏弄黃泥,她一心想著讓這些敏感的小生靈布滿大地。她捏了許多年,天地間就出現了成群結隊的人群。

這時,女媧想天地萬物都有生死,那人也一定要有生死,如果死了一批再造,那多費力氣?她觀察了鳥獸們如何繁殖後代,便把人開始分為男女,讓男女配合起來創造後代。就這樣,人類一代代繁衍下來,而且一天比一天多了。!

這則傳說明顯經過了文人的編改潤色,語言優美,親切細膩。這則傳說中,女媧造人是在盤古開天辟地之後,反映出不同神話在流傳過程中發生的相互黏合現象。女媧是始母神,但不是造物主。需要注意的是,在人們的常規思維中,創造世界的盤古是作為男神形象出現的。但據王暉先生的《盤古考源》的考證,”盤古”就是”亳”、”薄”、I”、I”,就是MM”、”蒲姑”、“蕃吾”,就是遠古華夏圈的地神兼母神。將母親與創始天地萬物及土地長養萬物聯係起來,”盤古”也是屬於中華文化中一位女性大神。不論女媧還是盤古,都反映了中國古代推崇女性的文化觀念。此外,盤古神話的最早記載見於三國時期,比起屈原”女媧有體,孰製匠之”的追問,盤古神話要比女媧神話晚得多。應該說,女媧神話是表達女神崇拜最為古樸的神話。

在甘肅,也有專門記載女媧化生萬物,賦予女媧以自然之神、大地之神的傳說。有一則傳說叫《伍穀的來曆》:

冥冥遠古,人們過著艱苦的原始生活。眼看著人們痛苦的呻吟,女媧娘娘被深深地感動了。

一天,女媧將自己的五個孩子喚到身旁,語重心長地說“如今老百姓的天已經塌了,你們兄妹五人能為老百姓找些食物嗎?”五個孩子聽後,異口同聲說:”娘,您放心!我們一定找到食物。”誰知這五個孩子來到人間後再沒有回到天宮去!

一晃過了三年,女媧不見孩子音訊,於是下凡尋找。她走進山穀,看見一片奇形怪狀的草向她點頭哈腰,那麻繩似的草頭上結滿了粒粒珍珠,她高興得笑出聲來。不料,草叢裏傳來大兒子的聲音“娘,您怎麼來了?”女媧驚喜地叫道:”孩子啊,你在哪裏?“娘,我不是在給您叩頭嗎?”這片草將頭彎得更低了,女媧全然明白,大兒子已化為植物了。女媧悲喜交加地說:”孩子,我行程萬裏,在這片山穀中找到了你,娘給你取個名,就叫你穀子,吧。”隻見穀子齊刷刷地朝媽媽又叩了頭。

女娃爬上山梁,見山梁上長著一片個頭大的植物,它們的臉紅到了耳根,女媧納悶間聽見二姑娘說:”娘,我剛才打了個盹,不知您來了。”

女媧知道二姑娘也化為植物了,便說:”傻丫頭,站直身子讓娘看看,長高了沒有。”二姑娘伸直了脖子,粉撲撲的臉蛋更紅潤了,女媧疼愛地叫她為”高粱”。

女媧跨過大海,來到一座小島上,一片綠油油的草叢站在水裏,手舞足蹈嬉戲玩耍。不待她開口,草叢裏立刻傳來了三兒子的聲音:”娘啊!

您也下來洗個澡吧!”女媧看見三兒子和往常一樣調皮搗蛋,因此,給他取名叫”水稻”。

女媧經過一座獨木橋時,忽聽有人喊她:”娘,你看我這身衣服漂亮嗎?”她四下一望,原來是一片紅竿綠葉黑臉蛋的植物在叫她。女媧覺得四姑娘還是嬌滴滴的天性,便給取名叫”蕎麥”。

女媧找遍了五湖四海,還是找不到最1、的兒子,她思子心切,迷失了方向。一天晚上,她在一片草地中剛躺下,便聽到了小兒子熟睡的聲音,原來這裏又是一片糧食作物,於是,就給最小的兒子取名為”糜子”?

在造人之外,女媧最為人熟知的神話功績就是補天了。在甘肅民間的現實生活中,補天神話脫離了對女媧如何補天和恢複宇宙秩序的追問,而是讚美女媧為人類獻身的無私精神,表達人們對女媧的懷念和感恩之情。流傳在天水地區的神話《女媧補天》(見本章41頁”英雄神話”部分)@女媧神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最為重要也流傳最廣的一^則。它在漫長的歲月中發生了各種變異,與其他神話、傳說甚至民間風俗發生粘連,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但是其最基本的神格是始母神,反映了中國遠古推崇女性的文化觀念。

三、中國文化中伏羲神話之鉤沉

中國神話傳說序列中,女媧、伏義的神話是流傳最廣、材料最多的。而伏羲在神話係統中地位之高和受到人們的尊崇則更在女媧之上。班固的《漢書》尊伏羲為”上上聖人”,這個崇高的地位長期在官方史中到關於伏羲,名號特別多。但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是伏羲型,是太昊型,又寫作大昊、太昊、大(太)皞、大皓等。伏羲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神祇呢?他有哪些神格?寄托了什麼樣的文化觀念呢?

一)伏羲作為太陽神

大昊帝包犧氏,……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這段文字指出伏羲是為天子,並沒有人間的父母,他的主要神格是人天,人間生,他為之首。張舜徽《鄭學叢書演釋名》指出:《易經》中的”帝出於震”一名,帝指太陽。震,當訓作晨,意即東方。所以”帝出於震”,就是太陽在早晨於東方冉冉升起。”昊”在漢代的《繹書》中解釋為”昊天上帝”,即天帝之名。

在《說文》及你雅》中又被解釋為春神或夏神之名。而上古春夏為一季,春夏神並不分。丁山在《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指出:太昊之昊無定字,可寫做皓、顥、浩,而凡此諸字皆有光明盛大之義。”大昊者,大明也。”!另有學者還進一步指出,中國神話中著名的太陽神羲和其實就是伏羲。他與《尚書5典》中那位其名曰“析”的春天之神以及甲骨文中那位東方之神”析”,也正是同一個人。這些都可以看出,伏羲是作為給人類和世界帶來光明的普照萬物的太陽神而受到崇拜。

由遠古對太陽神崇拜的進一步發展,伏羲進而成為一個統治一方的帝君。

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棹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裏。

漢)劉安編《淮南子。時則訓)高誘注:”太皞,K'S,東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為東方天帝,此即其神職。至於文中所述碣石山、朝鮮、大人之國等等為何地,至今爭議不休,但有一點可以看出,伏羲所代表的文化觀念是屬於東方文化的,是與古人對太陽的尊崇聯係在一起的。

不過,也有人認為”太”既為太陽,又為太陰,”昊”SHA'華,伏羲被稱為”太昊”是讚美伏羲像太陽一樣光芒四射,像月亮一樣皎潔明亮,都是在稱頌伏羲的智慧照耀了中華文明。但是聯係伏羲女媧蛇身交尾圖來看,較為常見的是伏羲手舉太陽,女媧手舉月亮。所以,我們認為伏羲是男神,是在父權製取得勝利之後,成為象征男權的太陽神而受到尊崇,並在中國曆史文化的發展中隨著男權文化的一再強化而地位越來越高,超越了女媧而成為”三皇”之首,也成為中國始祖神以及人文大神。

二)伏羲人首蛇身與中國龍文化

在遠古神話和傳說中,關於伏義的身世與姓氏有多處記載: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娘,生伏犧。長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燧人氏後,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百王為先。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伏犧於成紀。--(清)殷元正輯《河圖稽命徵》第三章詩性智慧:神話傳說!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覺有娘,曆十二年而生庖犧!

(東晉)王嘉《拾遺記》

這些記載對於”成紀”的解釋,一為古地名,一為時間單位,意即華胥懷孕十二年生伏羲。後者的解釋是神話特有的誇張。今天”成紀”為古代天水一代的地名已經成為共識。至於”履大人跡之有娠”,即踩到一個大腳印上而妊娠,隨後生下伏羲。有學者認為這個情節曲折地反映了遠古母係社會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社會狀況。

神話中伏羲的形象為巨大的。伏羲人的形象為代的伏羲上有,在戰國楚墓帛書中也有,特別是各種漢代的畫像石(磚)上非常普遍。古代文獻的記載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左傳。昭公十七年》人首蛇身。

--《帝王世紀》

伏羲鱗身,女媧蛇軀。昭明文選。魯靈光殿賦。

伏羲人頭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時生。

《太平禦覽》卷七八

中國遠古傳說中的”神”、”神人”,大都是”人首蛇身”。據統計,《山海經)所載神靈454個,其中龍身、蛇身、龍首的”神人”多達138個。這一現象表明,在中國文化係統中,龍蛇是眾多的遠古氏族的圖騰、符號和標誌。而其源頭,應該是起源於甘肅東部的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華夏族,這一點已成為學界共識。李澤厚說這種關於龍蛇的原始狀態的觀念和想象,”也許就是經時久遠悠長、籠罩中國大地上許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的一個共同的觀念體係的代表標誌吧?”那麼,是共同的觀念體係的代表標誌呢?李澤厚延續了聞一多的說法。”聞一多曾指出,作為中國民族象征的'龍'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麟和須'(《伏羲考》)。這可能意味著以蛇為圖騰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以蛇圖騰不斷合並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為'龍'。”$正如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所說:

龍族的諸夏文化才是我們的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數千年來我們自稱為”華夏”,曆代帝王都說是龍的化身,而以龍為其符應,他們的旗章、官室、輿服、器用,一切都刻畫著龍文。總之,龍是我們立國的象征。%正因為此,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文化”,伏羲文化中的龍圖騰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象征,這種本源性成為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的核心和源頭。近年來,伏羲文化對弘揚海內外越來越多的“龍的傳人”之文化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90年代初,江澤民總書記來天水視察,為古成紀--今天水題下了“羲皇故裏”的碑文。

三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還有許多創造文明成果的傳說,所以被尊為中國文化的人文始祖。

唐代曆史學家司馬貞在《補史記三皇本紀》中,總結了各種古籍文獻中關於伏羲傳說的記載,比較完整地勾畫了伏羲的出身、形象、事跡和功績。

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製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記官,號曰龍師。作二十五弦之瑟。

司馬貞將這段文字堂而皇之地補入(1記》,並不能證實伏羲作為曆史人物的存在。司馬遷在(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忠實地告訴後人,伏羲作八卦是據先人所說,意即傳說,並無實據。但是,長期以來,人們為了八卦是否伏羲所作,是在什麼具體的地方所作而爭議不休,甚至言之鑿鑿地找到了伏羲畫八卦的具體地方作為佐證。其實,這些觀點都是會對正確考查神話的文化觀念帶來迷霧。WS,伏羲被視為文化英雄,身上疊加了多種文化成果,其性質應當視作以伏羲文化為源頭的中國文化發展所積累的文,是中文期在至先的。

1.始作八卦

伏羲首作八卦的記載在〈調易係辭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伏羲始作八卦,是從人與大自然的緊密聯係中進行思考和探索而創立的。

它在凡人俗事背後找到一個思維的製高點,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深層次的考察,從而感悟到天地萬物運行變化的規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陰”和”陽”這兩個最基本的元素,並用八卦這種特殊”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始作八卦”。伏羲始作八卦,標誌著先民認識水平的突進,對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特殊的意義。對立統一的陰陽八卦思想,構成了中華民族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獨特模式,對中國傳統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伏羲創造的八卦符號的基本結構由陰、陽二爻組成,體現了自然界最基本的兩種物質--天、地的對立與陰、陽關係,八卦其核心實質是一種”和文化”。八卦體現出的”和”構成中國哲學的基礎。《周易》經孔子重新整理,為儒家經典之一,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正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伏羲八卦的”和文化”對道家思想的影響同樣深刻。東漢以後道教便以太極圖為標誌,將八卦衣作為禮服,將伏羲作為道教的神仙信仰。儒、道思想,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構架。伏羲被譽為”人文始祖”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