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人人有參加的可能。現在社會上很難得有一件事人人都有參加的可能,隻有平民教育,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參加。受過教育的人,可以來教人,未受過教育的人,可以來受教。所以人民對於平民教育運動,不必問能否參加,隻需問願不願參加而已。

可以看出,晏陽初十分注意教育主體的平等與公平,同時強調要做到因材施教。此外,平民教育的原則也反映出晏陽初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的努力。

平民教育的特點

晏陽初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理論的特點是緊密結合農村實際,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聯環扣合與整體推進,以達到改造鄉村實際,創造新的生活,使廣大人民成為有創造力、知識力和公德心的“新民”的目的。歸納起來有五方麵的結合:第一是教育與農民生活、鄉村建設相結合。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的目標是適應實際生活,改良實際生活,創造實際生活,以全體人民的全部生活為起點,以改造民族(或民族再造)為目標。所以,在農村辦平民教育,如果僅僅教農民識字取得工具,那麼而不使他們運用這些工具進行鄉村建設是沒有用的。“不謀建設的教育,是會落空的,是無補於目前中國農村社會的”。

第二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晏陽初一貫堅持理論聯係實際,反對“為教育而教育”的做法。一方麵使教育者先受教育,主張知識分子與農村實際相結合,與農民相結合,深入農村,向農民學習,“從農民生活中找材料”,根據農民需要編寫適用的教材。另一方麵,“教育的內容就是建設的需要,教育的過程就是建設的過程,教育就是建設活動”。教育者必須將自己的知識簡單易行地教給已識字和正在識字的農民,並且身體力行地示範。這樣使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教育者不僅對農民進行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同時注意到使農民運用其知識技能以謀鄉村的建設,使教育的結果成為鄉村建設的力量,推進和促進新民社會的實現。這就是晏陽初“以教育為經,建設為緯”的平民教育思想。

第三是科學與農村實際相結合。晏陽初認為,民眾教育的對象應該是全體民眾,而中國最大多數的民眾是在農村裏的農民。農民是國家的基礎,是民族生命的源泉。“使農業科學深入民間”,這是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深知,過去的農業科學研究機構大都在城市,“農業科學家與農夫,各自為謀,不相聞問”。在1923年“平教會”成立之初,晏陽初就動員一大批農業科學家、教授去定縣農村實地調查研究和實驗,使科學與農村實際相結合,從農民的實際生活中找出切膚之問題,應用科學的實驗,以求答案,加以推廣。

第四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民族的新生命,塑造民族的新人格,促進民族的新團結。平民教育的“平”字,一是人格平等,二是人人均有受教育的機會,三是治國平天下。因此,平民教育的目的不隻是使受教育者取得識字的工具,取得相應的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上、物質上的要求和問題,而是要通過平民教育這種手段,達到改造民族生活,使民族再造成為有覺悟、有道德、有公共心、有團結力的新民族。所以晏陽初指出:“假使農民的知識已經培養起來了,生產技術也改良了,科學化了,體格也強健了,要是沒有團結力,所謂民力培養,完全失去目的,也是枉然!”

第五是個人與集體相結合。晏陽初知道中華民族的偉大與智慧潛力,我們的祖先曾對世界文明作出過偉大的貢獻。但近百年來,由於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官僚地主的壓迫剝削,使得他們大多數人變得愚昧無知、自私自利、貪圖安逸、不求上進。因此,晏陽初在“公民教育”中創立出一套提高民族自覺心的“組織教育”的方法。組織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兒童和青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青年是今天農村的生產者,又是明天祖國建設的生力軍。組織教育,一手抓住今日的青年,培養救國、建國的生力軍;一手抓住明日的建國主人翁——兒童。做組織教育訓練,教育人民有組織、有紀律,使他們具有組織觀念、組織技能、組織習慣,有了組織的技能、習慣,是為明天能應用組織,不是組織了給軍閥去剝削。中國人的自私自利並非生來就有的,“是自私自利的教育製度所造成的。自私自利的結果,成為一盤散沙的國民”。因此,“組織教育”就是要使個人與集體相結合,培養平民具有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