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建設的功能何在?當時有不少人將鄉村建設的使命認定為“農村救濟”,或“辦模範村”,晏陽初認為這是錯誤的。救濟鄉村不過是一時的緊急事情,缺乏遠大而悠久的意義;花一些人力、物力將一個破舊不堪、又窮又苦的農村救濟起來,使之煥然一新,作為其他農村改良的模範,固然能對周圍產生一些好的影響和刺激,但不過是限於當地的特殊事情,同樣不具有普遍意義。他認為,鄉村建設的使命既不是救濟鄉村,也不是辦模範村,而是“民族再造”。“中國今日的問題,不是別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墮落,民族渙散,根本是人的問題;是構成中國的主人,害了幾千年積累而成的很複雜的病,而且病至垂危,有無起死回生的藥方問題。”所以,鄉村建設運動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興起的,它“聳著巨大的鐵肩,擔著‘民族再造’的重大使命”,“它對於民族的衰老,要培養它的新生命;對於民族的墮落,要振拔它的新人格;對於民族的渙散,要促成它的新團結新組織”,具體說來就是要使廣大農民“四力”兼備:即知識力、生產力、健康力和組織力。他認為,“鄉村建設工作是多方麵的。……而千頭萬緒之中,必須抓住問題關鍵之所在,那就是,建鄉須先建民,……先使農民覺悟起來,使他們有自動自發的精神,然後一切工作,才不致架空。我們要達到開發民力的目的,須從整個生活的各方麵下手:必須灌輸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必須增加生產——‘生產’就是力量;必須保衛健康——‘健康’就是力量;必須促進組織——‘組織’就是力量。我們所謂開發民力,就是開發人民的知識力、生產力、健康力、組織力。人民自己有了這種力,才能稱為‘自力’,有了‘自力’才能作到‘更生’!”
為什麼由鄉村建設擔負民族再造的使命呢?晏陽初認為這是由鄉村的重要地位決定的。一是鄉村是中國的經濟基礎,所謂“以農立國”,離開農業、農村和農民,國家就不存在。二是鄉村是中國的政治基礎。中央政府與省政府都是政治上的上層建築,與農民的關係是間接的,隻有縣政府、區政府和鄉政府才與農民的利益休戚相關,縣政、區政和鄉政才是中國政治的真正基礎,中國政治的出路必須從最基層的農村政治開始。三是鄉村是中國人的基礎。構成國家的三要素是土地、主權和人民,人民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有了人,土地、主權可以失而複得。農民占中國人民的絕大部分,因此代表中國的不是上海的買辦,也不是天津的富戶,甚至不是城市的居民,而是居住在兩千多個縣中無數農村裏的鄉下佬。就是世居城市的居民,他們的祖先十之八九也是農民。近代以來,中國之所以會積貧積弱,甚至麵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中國人的基礎在鄉村這一點缺乏足夠的認識。“放著成千上萬的農民,固國固強的雄厚力量,無人去運用。讓農民無知無識到底,不給予教育機會,甚至連他們的生死存亡都不管”。
平民教育原則
晏陽初在其1928年所著的《平民教育概論》一書中專門闡述了平民教育的原則。其大概內容如下:第一,全民的。即凡一般已過學齡時期而不識字或已識字而缺乏常識的青年和成人,不分男女、老少、富貴、貧賤,都有接受平民教育的必要。
第二,以平民需要為標準的。平民是因為缺乏某種常識或需要某種技能才來上學的,所以所學當為所用,所用即為所學。如果平民學校不能滿足其需求,平民教育就算失敗了。
第三,適合平民生活狀況的。平民大多數都很窮苦,每天工作的時間很長,要使他們籌出一點錢,在百忙之中來受教育,一定要用最少的經濟、最短的時間,否則是萬萬辦不到的。所以平民教育第一要圖金錢和時間的經濟。課程及教材,也應力求簡單,讀書的時間過長,易使平民產生厭倦之心,勢必半途而廢,所以教育的期間不能超過4個月。
第四,根據本國國情和人民心理的。平民教育是我國特有的教育問題,非抄襲東西洋而來;要想抄襲,亦無從抄襲。隻有根據本國國情、人民心理而定教育的目標、方法與進行的步驟。
第五,地方自動負責的。平民教育應普及於全國。事業遠大,不是一個機關可以包辦的。不說財力不足,人才缺乏,沒有包辦的本領。就是財力、人才都很充足,在原則上講,也不應由少數人來包辦。因為由本地方的人,出本地方的錢,辦本地方的事,不僅可以持久,更可養成本地責任觀念和自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