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公民教育的實施並非零零散散,而是有一套係統方式的。在實踐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三大實施模式,即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

學校式教育主要以青年為對象,通過開辦各種平民學校的方式來進行。這種模式注重工具知識的傳授與基本訓練,注重個人教學。具體辦有初級平民學校、高級平民學校和平民大學。初級平民學校主要是對12歲以上已超過入學年齡的文盲進行掃盲工作,采用的教材是晏陽初他們用白話文編寫的《平民千字課》,學完後經過考試,畢業後就取得了繼續學習的識字工具。進入高級平民學校後,這些學員已掌握了識字的工具,並且腦筋靈敏,思想活潑,可以對他們進行比較係統的訓練,以培養鄉村領袖。學校設置的課程主要有社會、政治、曆史、經濟學、農學等。學校教育中除了采用普通的講授方法之外,為了方便識字,還使用了掛圖、幻燈等工具。學校教育中還采取了導生製的方法,以學生傳授學生的方式最經濟、最迅速地普及教育,彌補了教師不足的缺憾。這種形式的學校在“定縣實驗”的基礎上推廣到全國各縣及社區。再就是平民職業學校,主要對農民進行生產技術、選擇良種、防蟲治病等技能的訓練。平民職業學校後來發展成為平民大學,為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培養縣以上的專家和領導人。晏陽初等人在定縣創立了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抗戰時期在重慶歇馬場進一步完善,改為本科性質,定名為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由張群任董事長,晏陽初任院長。20世紀60年代,晏陽初又在菲律賓創辦了國際鄉村改造學院,其目標和宗旨是為鄉村建設培養專門人才。要達到的目標是:一、勞動者的體力。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要親自參加勞動,使身體素質得到鍛煉和提高;二、專門家的智能。要有“一技之長”,有了知識還要能應用;三、教育者的態度。因為“人皆可以為堯舜”,作人師的要有“誨人不倦”的精神,才能使受教育者“學而不厭”;四、科學家的頭腦。因為過去我們中國人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叫做“遇事馬虎”,遇事隻注意皮毛,不重視深刻了解,所以,“要我們的民族能生存在這樣科學的世界裏,我們就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五、創造者的氣魄。“中國人最愛享現成的福,自己卻缺乏創造的精神,墨守成規,不求進步”,因此,要培養青年學生的創造精神,以“創造國家民族的新生命”;六、宗教家的精神。“我們做一件事,必須要有相當的忍耐力,釘子愈碰得多,愈不要灰心,在中途不變節,隻要有堅忍力,總會成功的”。

社會式教育以高級平民學校或平民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各種活動為中心,使畢業生按照四個方麵繼續受教育。這主要針對成年人和婦女。青年農民在平民學校畢業後加入“畢業同學會”(或校友會),他們可以利用“流動圖書館”閱讀農民周刊,並向該報投稿。此外還有組織戲劇社和辯論俱樂部,為村民辦無線電廣播,傳播農業知識;舉辦牆報、板報,刊登當天新聞及知識技能;調解民事糾紛;植樹、修路、農業展覽、反毒品買賣、禁毒拒賭運動等等。“同學會”會員還可當“表證農家”,向廣大農民表演與解說農村建設的知識技能。根據成人的特點,社會性教育多采用講演、戲劇、展覽、電影等直觀教育方法,注重團體的共同學習。

家庭式教育是針對我國社會結構而提出的實施平民教育的模式,是我國的特殊教育方式。它主要通過家庭會進行,“聯合各個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當的訓練”,即用橫向聯係的方法把不同地位的家庭成員組織起來,使家庭中的男女老少都能得到相當的教育,分別有戶主、主婦、少年、閨女、幼童五種組合。這種方式常與學校式、社會式結合進行,目的是幫助改良家庭的日常生活,幫助解決家庭與學校之間的矛盾,擴大家庭的責任感,減少對上學青年、兒童的反對和阻力,使家庭社會化,增進家庭的社會責任。

另外,晏陽初還特別提出了采取“表證”式的教育形式進行平民教育的觀點,他指出凡從事空談理論而沒有實驗證明往往不易使人信服;尤其是平民厭聽空話,愛看實驗。因此,“平教會”通過培養“農民學人”、“表證農民”、“推廣農民”等梯隊式的表證示範帶動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學習活動,較為順利地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