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晏陽初深刻地認識到,我國並不是沒有人,但有的還隻是生物學上的人,“中國三萬萬農民,雖然具著莫大的潛力,與無限的可能性,但從來沒有充分地被啟發、培養、組織和運用,有時還被壓迫榨取、蹂躪摧殘,以致本來大有可為的民眾日趨於萎蘼消沉”。因此,公民教育必須擔當起喚醒民眾的重任,培養民族自覺。

第四,政治道德。晏陽初的政治道德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地方行政幹部培訓的意義》和《湘行政幹部學校第二期學員訓練結束》兩篇文章裏。晏陽初清楚地看到,“中國能為民眾謀幸福的官吏確實太少。知識分子、舊士大夫、新士大夫,都隻顧自己升官發財,絲毫不替民眾盡力,何況中國偉大的民力長久不曾開發!”因此,“要把不成東西的縣政,改造成一個東西;把不成東西的一班縣政人員,隻知道催科聽訟、向人民收財的人物,改造成像一個東西的、為人民服務的行政官吏。”否則,中國將永遠沒有希望。

正是基於以上的認識,晏陽初在湖南省成立了地方行政幹部學校,開設了縣政人員班、縣政督導員班、技術輔導班、政治訓練員班、鄉鎮長班和婦女訓練員班等。學校主要為地方培養建設人才,尤其是地方政治建設人才。在教育中,晏陽初十分重視政治道德的培養,這也是其公民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在晏陽初看來,政治道德是公民必不可少的素質。這一道德主要表現在四個字——廉、正、勇、勤。他多次告誡受訓人員:“務必在地方貫徹‘廉正勇勤’之精神,以滌清外人對‘中國官僚’一醜名詞代表貪汙、卑鄙、顢頇等政治劣行之全部醜史!”

在廉、正、勇、勤中,晏陽初又特別強調“勇”。他說:“在辦事上有這樣那樣的顧慮,這樣那樣的困難,完全是缺乏勇氣的緣故。”所以,他要求各學員一定不要由私誼而忘掉公務關係,不能有黨派觀念,更應避免黨派之爭。他說:“國家危急到今天這種程度,還有什麼一黨一派人的權利可爭,意氣可鬥?合力同心去應付強敵還不夠,怎麼有餘心餘力在家裏向自己人算帳?我常說,‘覆巢之下無完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家真的亡了,一黨一派的明爭暗鬥有什麼意義?”晏陽初之所以這樣說,乃是想讓國人明白,要有大勇,以民族為重,心以國家為念。

晏陽初指出,實施公民教育應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主要有:第一,層次性原則。晏陽初認為,“人人都有做公民的資格,人人都有受公民教育的權利。我們要大多數民眾都能實施公民教育的權利,就得給他們一種公民教育。”但是,中國人口素質具有差異性,必須有層次地推行公民教育。首先是識字教育,之後是繼續教育。

當時中國人口“號稱四萬萬”,但“十二歲以上不識字的人就占二萬萬有餘”,對這些不識字的民眾實施公民教育,正如沒有基礎就要建築房屋一樣,勢不可能。“所以,如果真要對民眾進行公民教育,必須從根本上著手,必須從識字教育入手,因為,識字是求知的工具,受教育的工具,日常生活上最需要的基本知能。”況且,大多數失學的民眾事事被動,事事待鼓動刺激,終非長久之計。要培養他們的主動精神,非從基本教育入手不可。假如我們不這樣做,想單靠幾天演講的鼓動,幾種圖畫的刺激,幾張傳單的宣傳,即使稱為公民教育運動,所得的效果至多不過引起少數人的暫時興趣和注意罷了。因而,識字教育實是基礎,必不可少。

有了識字教育作基礎後,下一步就是對民眾進行“平民的繼續教育”,其目的在於進行“程度較高的公民常識”教育。這是公民教育的核心環節,也是公民教育的實質性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