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適切性原則。晏陽初常說,我們必須精思熟慮兩個問題,一是什麼是“中國的公民”?二是什麼是“中國的公民教育”?並以此告誡大家,務必所施的公民為真正中國的公民教育,不是由他國摹仿來的公民教育。他說:“有外國的曆史文化和環境,而後產生他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有我國的曆史文化和環境,而後產生我國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適應我國的需要。”總之,各國教育有各國教育的製度和精神,各有它的空間性和時間性,萬不能亂七八糟拿來借用。今後新教育的途徑是:“不要再模仿別人,要自尊自信,自創造。”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首先明確“什麼是中國的公民教育”,為此,必須先進行徹底的、實地的調查研究。
第三,生活化與參與性原則。晏陽初一直強調除了學習教科書裏的理論之外,更應給他們一些事實作為應用的機會,即強調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和應用性。比如,搞合作能力的培養,就應當給他們合作的機會;搞自治能力的培養,就應給他們政治參與的機會等等。總之,不能將公民教育搞成純理論的,更不能使公民教育與民眾生活離得遠遠的。
第四,經濟性原則。中國民眾大都受經濟的壓迫,而且,他們每“汲汲於謀生計”,自不能有多少時間來撫育。因此,公民教育應當講究經濟性原則,一方麵,時間上要講經濟,另一方麵,費用上也要講經濟。也就是說,要應用最短的時間,花最少的費用來實施最不可少的公民教育。
第五,持久性原則。公民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曆史和文化氛圍裏,更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因此,晏陽初時常告誡大家“勿以一星期的運動,就算了事”。大家需要“繼續努力,徹底研究,群策群力,共求良效”。每一個鄉建工作者人都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準備在鄉村打一場持久戰。
晏陽初不僅指出了實施公民教育的原則,還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實施公民教育的途徑。重視教育實踐是晏陽初公民教育的一大特點,他總是將目光投向實踐,力圖在現實中捕捉一切可行的機會,尋求與民眾生活緊密相聯的載體,切實有效地推行公民教育。
“私,也可以說是散。中國四萬萬人,便是一盤散沙,各顧各的,毫無集團生活,毫無團結力量,這是最危險不過的事。”所以,培養民眾的團結精神便成為了公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實踐表明,團結力的培養,最好的辦法就是建設合作性組織。在定縣實驗中,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通過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聯合會等途徑來培養民眾的團結力,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自助社是對農民的一種資金救助的臨時組織。”晏陽初認為,“在合作訓練未能完成、合作社尚未組織之前,應先組織自助社。”自助社之性質,實為合作社之準備,社員不必繳納股金。成立之後,可以用自助社的名義,向倉庫抵押棉麥等農產品,通融資金。定縣實驗區共設有276處自助社,後來有20個自助社改為了合作社。
合作社采取兼營方式,按農民之需要量,逐漸經營信用、購買、生產、運銷四方麵之經濟活動。其目的仍然是合作教育訓練。晏陽初再三強調,推行合作社必須注意業務視導,以指導社會之進行,審核其會計,並繼續授以合作教育之訓練。
普通的合作社雖然有效,但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所有需要。因此,晏陽初又發動組織了“合作社聯合會”,“它不僅像合作社那樣包括信貸業務,而且包括整個生產、運銷和購買過程”。這些環節相互關聯,從而創造出了最大的效益。以定縣的棉花生產為例,“在開展合作項目時,農民們部經營額為12萬元,而三年之後,則增長到1800萬元”。其意義在於,它不僅使民眾的經濟收入增加,更重要的是農民們一方麵受到了科學的生產技術的培訓,另一方麵又受到了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訓。在這場運動中,“鄉民們學到了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東西,即‘合作’二字”。所以,晏陽初興奮地說,如果我們給三億中國農民提供這種科學生產和合作經濟組織的綜合經濟培訓,那麼,我們就將為建立起偉大的現代國家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