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民四大缺點
晏陽初認為,中國的平民普遍都存在著“愚、貧、弱、私”四大疾病,即缺乏知識、缺乏經濟、缺乏健康、缺乏公共心與團結力,這是在定縣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他說:“在定縣,我們研究的結果,認為農村問題是千頭萬緒。從這些問題中,我們又認定了四種問題是比較基本的。這四大基本問題,可以用四個字來代表它,所謂愚、貧、弱、私。”我國地大物博,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前此所以無大發展者,即在民眾知識低下,生產力的薄弱和公共心的缺乏。
所謂“愚”,是指那時中國最大多數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識,甚至目不識丁,不識本國的文字,他們普遍認為讀書隻是“讀書人”的事,與普通老百姓無關,他們中80%以上都是文盲。所謂“貧”,是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的生活貧困,生產低落,經濟困難,生活在生存的水平線之下,不少人是在生與死的夾縫裏掙紮,沒有增加生產改善經濟組織的知識和能力。所謂“弱”,是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身體衰弱,是無庸諱辯的“東亞病夫”,人民的生死存亡隻得付之天命,所謂科學治療、公共衛生根本談不上。所謂“私”,是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不能團結,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訓練,可說是“一盤散沙”。
晏陽初認為,以上一切是阻礙中國文明進步、導致中國農村崩潰的根本原因。對於愚、窮、弱、私四大病症,晏陽初並沒有將它們完全並列對等起來,而是認識到,農民之所以愚、弱、私,原因在於窮,而窮又是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統治勢力壓迫、剝削的結果,“此兩種因素,又嚐循環影響,相互成果,促使農村經濟漸瀕於流產,今欲複興我國農村生產,必須針對病根,從打倒帝國主義與鏟除封建勢力著手”。
文藝教育
文藝教育是針對平民四大缺點中的“愚”提出的。它的目的是治“愚”,以文學藝術為工具,激發農民的興趣,使他們在接受文化教育、欣賞文藝的同時能夠獲取科學技術知識。用文藝教育治“愚”,旨在培養農民的知識力。
文藝教育的內容包括文字教育和藝術教育兩部分。晏陽初認為,西方有一句諺語為“知識就是力量”,而一切建設需要力,也就是需要知識。人民如果沒有知識,任何方案、計劃和政策都隻能見之於筆墨,成為一紙空文,不能實現於民間。一個人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多種,但最簡單、最便利的方法是讀書,而要讀書就必須先認識文字,“文字教育是培養知識力的一個重要方法,人類文明與野蠻的分野,就在文字的有無”。他還指出,如果說文字教育的基本目的在於使農民獲得求知識的工具,以為接受一切建設事業做好準備,那麼,藝術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農民的文化生活,使他們對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有相當的欣賞和了解,從而對現實社會生活的複雜變化靈活應對。
生計教育
生計教育是針對平民四大缺點中的“窮”提出的。生計教育目的是治“窮”,是向農民傳授、普及農業科學知識和技術,包括農民生計訓練、農民合作組織製度和動植物生產改進三個方麵。它實質上是職業技術教育,也就是“訓練他們各種生產合作的能力”。用生計教育治“窮”,旨在培養農民的生產力。
生計教育的目標有二:一是訓練農民生計上的現代知識和技術,以增加生產;二是創設農村合作組織,實現利潤的合理分配,使農民真正享受增加生產的利益。晏陽初認為,要普及農民的科學知識,實現增加農業生產的目標,關鍵是農業科技人員必須到農村去,與農民打成一片。中國雖然自清末便開始提倡農業科學,並派遣留學生學習農業科學,但農民與農業科學還沒有實現結合,農民仍不知道農業科學是什麼東西。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農業的人和學習政治、經濟的人一樣,回國後不是做官,就是當大學教授,從來沒有人到農村去過,根本不知道農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實際生活狀況怎麼樣,因為書本上對這些問題沒有記載。所以,雖然他們天天在課堂上講農業科學,但講的農業科學根本不適合農村。他舉了一個例子,東南大學農學院教授馮銳,曾留美八年,又在羅馬國際農學院做過研究,取得過四種學位,是著名的農學博士。但他回國後連續教了12年書,卻沒有見過一個農民,沒有體驗過一天農村生活,也沒有取得過任何成績。後來,他離開學校參加了定縣實驗。第一年他種的白菜還不如當地老農種的白菜好。直到第三年,由於他天天與農民為伍,悉心觀察與研究,“使自己從原來道貌岸然的學者變成了地道的農家”。他種的白菜勝過老農,農業科學知識真正發揮了作用。這說明,從事農業科學的科學家和學者,不僅要有“科學的頭腦”,還應具有“農夫的身手”,和農民打成一片才能使自己所學的知識發揮應有的價值。
衛生教育
衛生教育是針對平民四大缺點中的“弱”提出的,也可稱為“強種教育”。衛生教育的目的是治“弱”,是普及衛生知識,養成衛生習慣,使人人成為強健的國民。他說:“普及衛生知識,訓練衛生習慣,用公共的力量謀公共的衛生,以提高其健康生活,使人人成為強健的國民。”用衛生教育治“弱",旨在培養農民的強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