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十分重視疾病預防,注重婦嬰保護,提倡生育節製。他認為,以往中國的衛生醫藥狀況有兩大毛病:一是醫院差不多都建在城市,農村沒有醫院,農民無處求醫;二是醫院收費昂貴,農民不敢到醫院看病。這是造成農民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須從這一實際出發,建立農村醫療衛生製度,節省農民的醫療費用,改進醫藥設備的分配狀況,動員大城市的醫生到農村去,以造成公共衛生的環境,使農民在允許的經濟條件下,有病能及時得到治療,保持最低限度的健康。另外,對農民要實施公共衛生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而成為健康的國民。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平民教育的最終目的。晏陽初提出平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整個的人”,但“四大教育”(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中的“人”的含義是不同的。文藝教育、生計教育和衛生教育中的人是單個的人,是自然人;而公民教育中的人是社會人,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社會人”也就是晏陽初平民教育所要培養的“公民”。他說:“我們辦教育,固然要注意文藝、生計、衛生,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了根本的根本,就是人與人的問題,大家都要自私自利,國家就不能有辦法,絕對沒有複興的希望。”因而,“平民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僅是使一個不識字的工匠成為一個讀書人,或把一個純樸的農民塑造成懂得科學知識的人,而且還應該使他們成為有聰明才智和進取心的中華民國的公民。”換言之,任何人決不是隻有一張吃飯的嘴,而是具有無限潛力、有兩隻勞動的手的、有價值的人,我們必須以國家“必須之教育,完成其公民資格”,這才是實施平民教育最終所要達到的目標。

公民教育的目的是治私,在於養成農民的公民道德和合作精神,從根本上訓練其團結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和團體生活,力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培養農民的民族觀念和國家觀念,“使我國牛馬奴隸的農民”一變而成為“有知識有頭腦的國民”。

在公民教育內容中,晏陽初特別強調平教會要開展國族精神研究工作,以發揚國族精神;開展農村自治研究工作,訓練村自治基本人才;開展公民教育材料研究工作,編輯《公民課本》、《公民圖說》、《公民知識綱目》、《農村自治研究設計》、《公民講演圖說》等書作為公民教育的基本教材;開展公民活動指導研究工作,培養村民的公共心與團結力等。具體說來,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第一,團結力和公共心。在長期的社會觀察和社會實踐中,晏陽初發現中國民眾普遍存在著“私”的問題,因此,公民教育首先就要“培養民眾的團結力,以解決一盤散沙的散,也就是自私的私”。

第二,合作心。由於“私”,民眾往往難以合作,不能形成一股強力。他指出,“外人譏笑我們:‘一個中國人是天下最聰明的人,兩個中國人在一起,就是天下最愚笨的人’。我們鄉村同誌,首先要引以為戒”,更要通過教育“培養農民合作的觀念、習慣和技能”。他滿懷信心地說:“如果中國四萬萬人都有科學頭腦,都能運用上技術和合作精神,我敢說,就能百戰百勝,要世界和平,世界就不得不和平。”

第三,民族自覺。作為一國公民,必須要有民族意識和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熱愛之情——尤其是在民族危難之際,因此,培養國民的民族自覺是公民教育的應有之義。他針對當時的漢奸問題發表了自己獨到的看法。他說:“……所謂漢奸,又是些什麼人呢?不還是中國人嗎?怎麼會做漢奸的?你們必會說:這是受了日本人的利用。日本有一套方術,二十年來不斷在中國製造漢奸,到現在已經成功了一個普遍的漢奸運動。本來中國的民眾可以成為抵抗的力量,現在反受了敵人的訓練,成為了救國的障礙。這又是多麼痛心!”“然而從另一方麵來看:我們成千上萬的男兒,奔赴沙場,冒炮轟而不懼,浴狂炸而不退,神勇無匹,那種壯烈悲歌,前仆後繼的精神,不但開中國曆史的新紀元,就是外國戰史上也是空前未見。……如此犧牲,如此悲壯!那又是什麼人?也是中國人。一方麵賣國同胞,無恥的漢奸,是中國人;一方麵死神不屈,炮火不驚,叫敵人不能不膽寒的誌士國殤,也是中國人。同是中國人而表現這樣的不同。這沒有別的緣故,隻是:一個沒有教育,一個有教育,又得了英勇的領袖之領導,所以他們有這種驚人的表現。”所以,晏陽初警告說,一定要重視“平時為一班自名為上流社會者所藐視,所掩沒”的廣大民眾,隻要他們經過適當的教育,他們將可以化為偉大的力量。他打比喻說:“一個農民要收稻米,就得種稻子,先下種而後有收獲。同樣,我們要在廣大的民眾裏下教育的種,而後我們才有偉大的力量可取得,可運用。要是整個中國的民眾有了教育,有了組織,我們要世界亂,世界不敢不亂;我們要世界和平,世界不敢不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