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主義

農民需“知中國”

晏陽初認為,欲“救中國”,首先要讓農民“知中國”。他指出:農民需要“知中國”,中國若不被知,肯定就不可能被救,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中國被知,被誰知,當然是被作為國民大多數的農民知。

晏陽初上述思想的成因主要有三點:一為儒家的民本思想,一為基督教士的傳教精神,一為四海之民間疾苦。事實上,晏陽初的鄉村教育思想完全是上述三種思想的一種大合成,前後兩種思想的影響是直接導致他把自己的行動目標鎖定為苦難深重的農村,而第二點傳教士精神的影響則構成了晏陽初從事鄉村教育的實踐原則和執著精神,這兩種品質曆來為中國知識份子所少有,但在晏陽初那裏,這種品質卻自然而然地融合進了他的不朽人格。在今日之中國,這種純粹的人格仍然非常值得人仰慕和臨摹。同是鄉村教育派的梁漱溟在回顧同代人特征的時候曾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說他們那一代人心中普遍有著兩個不能釋懷的命題,一個是真理,一個是中國。顯然,晏陽初就是那種對真理和中國難以釋懷的一代人之中的典型代表,隻不過他把探索之路引向了自己虔誠篤信了一生的平民教育。

晏陽初所處時代的中國農村處於一種極度封閉的狀態中,封閉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當時的農民極度愚昧和貧窮,這一點從當時攝製的照片中就能感受到,照片中農人凝滯呆板的眼神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且當時政府管理體係的觸角並不曾延伸至基層農村。晏陽初由此得出農村愚昧貧窮的根源是農民沒有知識的結果。同時,他根據自己在法國工作的經曆,深信農民沒有知識的原因不是他們先天愚笨,而是後天缺乏教育。他認為,哪怕愚頑之人在經過教育之後也會被激發出強大的能力。據此,晏陽初又進一步推論,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國民絕大多數都是農民,農民貧窮落後也導致了中國的貧窮落後,解決中國的問題必須首先接近農村問題,如何接近農村問題,當然就是進行鄉村教育。

開發“腦礦”

“腦礦”一詞是晏陽初的一個大發現,也是一大創造,它比什麼“金礦”、“銀礦”都重要。晏陽初在一戰時為在法國戰場上當“苦力”的中國東北、華北招募去的華工當翻譯的過程中,發現了中國有一個巨大的“腦礦”。

1918年,晏陽初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第二天,他就應募以教育秘書的身份遠涉重洋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法國戰場,為在那裏的二十多萬華工服務,當翻譯。那時戰爭快結束了,華工思念祖國、家鄉和親人,但是他們不識字,不會寫算,要通信就由晏陽初代他們寫。晏陽初目睹華工被美國、英國、法國的官兵瞧不起,稱華工為“苦力”。就是這些“苦力”,在戰場上很勇敢。挖戰壕、救傷員,其中有幾千人受到了表彰,表現了中華民族勇敢、堅定、沉著的獻身精神,獲得了如鐵十字等各種勳章。他們並不“笨”,並不比外國人差,隻是他們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而已。晏陽初想起“人人皆以為堯舜”的道理,重視和尊重他們。他意識到應該把知識教給他們,使他們也能像他一樣寫算和認識中國的文字。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征得在法勤工儉學的李石增的支持,為華工辦起了“識字班”,親自選擇中國簡易文字,用白話文形式編寫了《華工周報》。經過三個多月每晚一小時的學習,其中有40多名華工學習較好,獲得了識字班畢業證書。晏陽初曾收到法國戰場上的一封來信,信中稱晏陽初為“先生大人”,說:“你自辦報以來,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報太便宜,恐怕以後不久會關門,我願把戰爭中存下的三百六十五個法郎捐給你辦報。”這件事對晏陽初思想震動很大,使他認識到中國人並不笨,他們所缺乏的不是“救濟”,而是“發揚”,他們不是不可教,而是無教。這二十萬華工代表了占四億中國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勞苦大眾,他們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過去一般士大夫階層都認為,普通老百姓屬於所謂“下等”階層,這些人絕大多數都住在農村,他們沒有受教育的資格,隻能做工當“苦力”,他們“不可教”。但晏陽初在辦華工識字班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所謂的“苦力”,他們不在於苦力的“苦”,而在於“苦力”的潛在力,隻要發掘出來,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力量。1985年9月,晏陽初在闊別四十多年後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他在成都地區原鄉村建設學院校友會歡迎會上深有感觸地說:我有一個發現,“即三四千年來所未發現的,我發現了‘苦力’的力”。他還說:“在六十年前,我發現了一個新人物,這個新人就是‘苦力’”。“是‘苦力’教訓了我。我不但發現了‘苦力’的苦,還發現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潛伏力。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救濟,而是發揚——發揚他們的潛伏力。五十年前回到中國,生意人知道開金礦銀礦的重要,忘記了腦礦。世界上最大的腦礦在中國。我們中國一般知識分子沒有這個知覺,……幾億中國農民窮在什麼地方?為何窮得沒飯吃?便是沒有發現‘苦力’的力,沒有發現他們的潛伏力,所以埋沒了他們。許多中國的像林肯、愛迪生、杜威這樣的英雄豪傑被埋沒了。考古學家發現了‘北京人’,那是若幹萬年的死人,我們發現的是活人,是這世界上有史以來的最大發現。”他認為,中國人口的三分之二是“苦力”,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苦力”,整個非洲、中美洲、亞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是苦力。發現這個“苦力”的“力”之後,晏陽初就決定了他一生的誌向和事業,他說:“我當時發現了苦力的力,我從此有了誌願,回到中國不發財,不升官,我找到了這個大礦。”並且一生要努力開發這個“人礦”、“腦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