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於以上認識,他回國後積極進行社會調查,親自到民間進行實驗,遊曆19個省,調查中國平民教育現狀,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和探索,總結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平民教育”計劃和方案。

晏陽初批評中國近代教育盲目抄襲外國、一味模仿的流弊,倡導發展教育應符合國情,勇於獨創,表達了他對中國國情和教育振興的深層思考,是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強精神的體現。

培養“新民”

平民教育思想是一種以現代平民政治和民主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教育救國思潮。1923年8月,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北京成立,晏陽初任總幹事。該會機關刊物《平民教育》的發刊詞中明確寫道:“平民政治之目的在求人人都得幸福。平民教育的目的在求人人都知道怎樣才是真幸福,兼明白求幸福的法子。”晏陽初在《平民教育促進會宣言》中指出,“古人說:民為邦本。一個共和國的基礎鞏固不鞏固,全看國民有知識沒有。國民如果受過相當的教育,能夠和衷共濟,努力為國家負責,國基一定鞏固。”據此,平教會提出了“除文盲,作新民”的口號,並以此為立會宗旨。

針對當時社會黑暗、民族衰頹的現實情況,晏陽初指出,“中國今日的生死問題,不是別的,是民族衰老、民族渙散,根本是人的問題”。晏陽初主張通過平民教育培養“新民”,以開創實行民主政治的新世界,平民教育的目的是“使中國人,尤其是最大多數的農民,人人都富有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與團結力”,“能自養、自衛、自立而成為‘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什麼人?做‘整個的人’。什麼叫‘整個的人’?第一要有知識力,第二要有生產力,第三有要公德心……總之,平民教育是要養成有知識力、生產力和公德心的‘整個的人’”。平教會應“從根本上喚醒民眾,使他們知道人民都應該參與政治運動,人民都能參與政治,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設若平民教育運動成功,把民眾都養成社會整個的人,那就不難建設健全的國家”。通過平民教育尤其是作為四大教育內容之一的“公民教育”,“使中國國民,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政治道德及政治的知識技能……(1)培養公共心;(2)訓練團結力;(3)授以二十世紀最低限度應有的公民道德知識技能;(4)指導對於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種種生活改良的組織與活動”,以此奠定現代民主政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