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平民主義”,主張民眾本位

“平民主義”是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進行定縣實驗的理論基礎。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之所以稱為平民教育而非其他,根本原因即在於此。這與晏陽初受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有著密切地聯係。他從13歲起即在國內西學堂求學,後又赴美深造,學習政治經濟學及曆史,對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理論如“民有”、“民享”、“民治”等有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晏陽初認為,“平民”並非指一般意義上的百姓,而應解釋為平等的公民,即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因為無人不是平民,所以平民無階級之分,他是包括了人民的各類型。我們可以說都是平民,就是那些自命為達官貴人,也不能不承認他是平民種,所以平民教育運動,就是全民的教育運動”。晏陽初指出,當時的中國,“大多數民眾因為知識能力較低,什麼事情都不能和少數知識階級的人享受同等的幸福”,所以要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增進大多數民眾的知能,消除不平等現象,實現人人平等的天賦人權。

晏陽初還主張民眾本位。所謂民眾本位,就是“凡是不以人民為本位的,都是要不得的,沒有用的”。他認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眾程度的高低關係國家的強弱,本不固,則邦不寧。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晏陽初一生深受其影響。他多次強調:“先聖先賢留給我們的古訓中有一條叫做‘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本不固則邦不寧。這雖是幾千年前的老話,但它卻是曆千年而不朽的真理。人民是國家的根本,要建國,先要建民;要強國,先要強民;要富國,先要富民。世界上無論任何國家,都是一樣,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是國勢強大而人民衰弱與人民貧困。”但是,“吾國男女人民號稱四萬萬,估計起來,至少就有大多數一個大字不識,像這樣有眼不會識字的瞎民,怎能算做一健全的國民而監督政府呢?怎會不受一般政客官僚野心家的摧殘蹂躪呢?‘本’既不固,‘邦’又何能寧呢?”所以必須以民眾為本位,一切從“民本”出發,立足於四萬萬人民大眾,隻有如此才能拯救中國,消除中華民族的內憂外患。

追求“中國化”的教育

晏陽初認為,實施平民教育運動必需先做徹底的研究,了解農民的需要和願望,不能盲目仿古和搬用外國教育模式。他所奉行的宗旨是,中國的教育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一切國外的先進科學都必須有一個“中國化”的過程。他認為,中國人必須先知中國,然後才能救中國。1926年4月,他在《“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見》一文中指出,對於教育,要適合我國的情況,要有中國的特色。

這種觀念的形成源於他對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剖析及理性反思。晏陽初分析了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曆史,認為清末以來數十年的教育製度與內容,“無非東抄西襲,不合國情,不切需要”,所以不能完成“造人”的使命。他指出現在所謂“新教育”,並不是新的產物,完全是從東西洋抄襲來的東西。過去一般留學的青年回國後不根據中國的情況,隻知道奴隸式地照搬照抄別人那一套:日本留學生回國,模仿辦日本式的教育,英美留學生回國,模仿辦英美式的教育。但是,“各國教育,有各國的製度和精神,各有它的空間性和時間性”,如果脫離時空條件,漠視中國國情,一味模仿外國,“照樣畫葫蘆”,就“好像一個人害病,不問他的病源,任意給他吃藥,一定要弄壞的,所以教育辦了幾十年,對於中國本身沒有發生什麼好的影響”,成效甚小。但他並不反對外國好的東西,認為對於外國的東西亦可引為參考,以期適應世界的潮流。同時還指出必須徹底研究本國的曆史文化環境,以求得公民教育的根據。他進而強調,學習外國時不能東拚西湊,而應從實際需要出發,主動選擇,融會中西學問,創造一種中國式的新教育。為此,中國知識界“就要先認識中國情形,認識社會情形,親自到社會裏去體驗”,既不仿古,也不仿歐,自尊自信,走自己的路,“創造一種中國教育,用中國藥來醫治中國病”。譬如生計教育,晏陽初強調,在今日中國情形之下,最注重的是根據一般平民生活的程度和經濟能力的大小,一麵研究,一麵實驗,來改進固有的農藝工藝,如此方能適應今日平民的需要,方有改進平民生計的可能。“若徒高談外國的法門,照樣畫葫蘆的去辦,一定是有弊無利的”。又如衛生教育,晏陽初也強調,“我們有西方經驗借鑒,失敗的我們避免,成功的我們吸取,這是典型的敝會研究中國問題的方法。我們不願意死搬西方的經驗,也不想依附本國的傳統,或是兩者的折中,而是要吸取兩者精華,製定出適應當前國情的建設計劃”。再如公民教育,務求所實施的“為真正中國的公民教育,不是由它國模仿來的公民教育”,“有外國的曆史文化和環境,而後產生出它特有的公民教育。有我國的曆史文化和環境,亦當有我國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適應我國的需要。要知道什麼是中國的公民教育,非有實地的徹底的研究不可”。總之,“我們不要今天抄美國的一套,明天抄德國的一套,後一天再換一套法國的,我們要自己一拳一腿、一點一滴地去開辟,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