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不會滅亡一個民族,但能毀掉一個政權。經曆了“庚子之亂”,麵對山河破碎、如風中飄絮的國家,心有餘悸的慈禧太後開始思索“祖宗之法”與政治革新之間的關係。李鴻章的洋務運動隻重器物而不重製度,企圖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政治模式中實現自立自強。這條路走得格外艱辛和晦澀,最後換來的卻是腥風血雨中的一捧眼淚。
器物改良的道路走不通,政治改良的途徑成為唯一的選擇。短短百日的戊戌變法雖然被扼殺在搖籃中,但它的光輝已經播撒到了清朝腐朽的軀體中。變革的力量已經出現,清廷內部勢均力敵的政治力量開始了政治變革的較量。
1905年,在中國土地上,日俄兩國終於爆發了一場真刀真槍的決鬥。無能的清王朝隻能看著自己的國土成為別國蹂躪的戰場,自己的百姓成為別國刀下的亡魂。在無能為力、悲哀恥辱之中,最震撼清廷的卻是君主立憲製戰勝了封建帝王製這個鐵一般的事實。
日俄之戰既是強盜分贓不均發生的內訌,也是新舊兩種體製的比拚。成功建立君主立憲製的日本,輕而易舉地戰勝了滿清眼中強大無比的沙俄。事實是最好的說明,對比是最明顯的論證。這場決定沙俄在亞洲潰敗的戰爭,也決定了清朝改革的方向。清朝內部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此戰誠為創舉,不知日立憲國也,俄專製國也,專製國與立憲國戰,立憲國無不勝,專製國無不敗。”這個看起來草率的結論成功地堵住了反對派的嘴巴,清朝開始了君主立憲的變革。
變革也是模仿和學習,在張之洞、袁世凱等人的倡議下,由載澤、端方等五位大臣組成的考察團開始了“變更政體,實行立憲”的考察之旅。五大臣帶回了立憲政體可以“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的三大好處,就像一絲新的氣息出現在清王朝,風雨飄搖中的國家似乎又出現了希望。
1 906年9月1日,清政府在“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的原則下正式頒布“預備仿憲政”,一場看似有模有樣的君主立憲製度改革開始了。1908年8月,《欽定憲法大綱》出台,標誌著改革進入核心部分。但是幾千年的封建體製絕對不是幾條法律、幾張通告就能改變的。出於對失去權力的恐懼,慈禧等頑固派勢力在被迫向君主立憲邁進中,始終沒有放棄君主集權專製,他們的一舉一動、一黜一陟隻是為了安撫人心。
1908年1 1月,慈禧和光緒在不甘與落寞中相繼死去,給曆史留下了一道謎題的同時,也給了君主立憲製度一次徹底的打擊。年幼的宣統皇帝繼位,清朝的大權掌握在了醇親王載灃手裏,頑固派再次占據了上風。立憲派的中流砥柱張之洞已死,袁世凱、端方等被罷免,帝國的最後一次自救的嚐試失敗,立憲運動走上一條不歸之路。
為了穩定局麵,在驅逐立憲派大臣的同時,1911年載灃炮製了可笑的“皇族內閣”。虛偽的變革和洶湧的民意之間終於爆發生死的衝突。一場滅亡清朝的革命從武昌席卷而來。
清朝有三大死敵:腐朽的製度、入侵的列強、激進的革命黨。腐朽的製度可以在假意的變革中苟延殘喘,入侵的列強也可以在強取豪奪之後短暫停息,唯獨激進的革命黨是清朝無法阻止的力量。
1911年一場保路運動掀起了涉及湘、鄂、川、粵四省的風波。趁武漢守備空虛之際,一場策劃已久的起義順勢而起,經過無數次的失敗,革命黨人終於在武漢贏得了一次勝利。這次勝利就像推倒了一枚多米諾骨牌一樣,早就對清王朝不滿的各方督撫們迅速改弦更張,宣布脫離滿清政府0 1912年,宣統皇帝宣布正式退位,延續了268年,傳承1 3帝的清王朝終於走到了曆史的終點。一個前途莫測的“中華民國”在各方勢力的妥協中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