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舊,南宋江西婺(wù)源(今屬江西)人。僑寓建陽(今屬福建)。任秘閣修撰等職。積極主張抗金。師事李侗(dònɡ),為二程(禛、頤)四傳弟子。博覽群書,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貢獻。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關於理氣關係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係,世稱程朱學派。他的理學一直成為後來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理論工具,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後世影響很大。

在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朱熹的故事。

朱熹到漳州府上任時以聖人的“除強扶弱,仁義愛民”自勉,他在州府門兩側設立了布告,以公布自己的主張。第一張布告上寫道:“州府裏的任何人不得占田抗稅,侵害貧弱。”之後在處理幾起案件中,他集中打擊了一些豪強,名聲便在百姓中傳開了。

一天清晨,有人在衙門前擊鼓,衙役立即傳報,朱熹馬上升堂,召喚擊鼓人。

這時,隻見一個身材瘦小、衣裳破爛的漢子撲倒在地上,連聲呼叫:“老爺,替小民伸冤啊!”

朱熹問道:“有何冤情,從實細細講來。”

“小民王二喜,早年祖上留有一塊山清水明的墳地;無奈家貧,寶地被鄉裏一個大姓強占。他倚仗豪強,硬是把他那死去的老子葬在我家祖上的墳頂。大人為官廉正,除強扶弱,小民特來求老爺公斷!”

朱熹打量了一下告狀人,覺得他麵色饑黃、滿臉愁苦,便有了幾分同情。於是,他叫人把被告人傳至府衙聽審。

那個被告的大戶叫胡實,已是胡子花白的人。他到了府街大堂,也不知出了什麼事,站著作揖道:“老爺,吩咐胡某前來,不知有什麼事情?”

朱熹見他一點也無懼色,心想這人平日一定霸道慣了,於是把驚堂木一拍說:“有人告你強占貧弱祖傳墳地,你要從實招來!”

胡實一聽愣了,爭辯道:“老爺,那墳地分明是我家祖傳產業,先父禮葬時,從未聽到外人異議,怎麼說是侵占人家墳地?”

原告見老爺在斥責大戶。立即開口作證。於是,兩人在公堂上,激烈地爭辯著,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朱熹一時分不清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就說:“常言道,口說無憑,必取實據,你等敢隨本府到實地探明實情麼?”

“敢!”王二喜與胡實都大聲答應。

“立下字據,言不實者加倍處罰!”。

“好!”兩人立即畫了押。

朱熹帶了府吏、衙役,連同王二喜、胡實等,來到墓地察看。他是很懂地理風水的人,第一眼就覺得這是一塊寶地。山清水秀,難怪有人爭奪。

“老爺”王二喜一到墳地便嚎陶起來,頭額砸在石階上,“我對不起祖宗啊!”

“老爺,”胡實指著一座新墳說,“這是先父在世時留下的,還請泥水工匠數人修理過,有幾個留在本地,可以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