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要求加強作戰準備,激勵士氣以恢複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死。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辛棄疾出生在山東的一個貴族家庭。出生前13年,山東和祖國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權的鐵蹄侵略了。辛棄疾的父親死得很早,從小是祖父把他撫養長大。祖父為了生存,投靠金政權做了個小官。辛棄疾每天耳聞目睹金軍對百姓的欺壓,心中從小就建立了恢複中原、打擊侵略者的壯誌。他不但刻苦攻讀古書典籍,研究兵法,而且還潛心練習武藝,很快就成為遠近聞名的人物。紹興三十一年(1161),他在濟南組織部,率2000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當時,在潼(tónɡ)關以東、淮水以北的廣大地區,以濟南農民耿京領導的起義軍力量最大。耿京以山東東平為據點,擁有25萬人馬。辛棄疾帶領他的隊伍參加了耿京的義軍。耿京早就聽說辛棄疾的大名,非常歡迎,讓辛棄疾在軍中擔任“掌書記”,負責大印、信符和處理重要文書。
由於耿京的隊伍最大,成為金軍的心腹大患,金軍多次派兵鎮壓沒有結果。金軍又改為招安,想通過一些好處來誘惑耿京。這時,辛棄疾對耿京說:“我們應該聯合南宋的軍隊,兩麵夾擊金軍,這樣萬一金軍攻打來,我們也可以撤到南方去。”耿京聽後,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派辛棄疾去江南與南宋聯係抗金一事。辛棄疾與南宋達成一致,正高高興興地往回趕時,耿京卻因為叛徒張安國的出賣被殺害了,張安國也帶一部分義軍投降了金軍。聽到這個消息後,辛棄疾悲憤交織,決心殺死張安國,為耿京報仇。
當天晚上,辛棄疾挑選了50名身高體壯、武藝高強的勇士,個個騎上快馬,帶著寶劍,出其不意地向金營殺去。此時的張安國正在跟兩個金軍官員喝得爛醉如泥,迷迷糊糊中隻見辛棄疾和一群武士,拿著刀劍衝了進來。張安國嚇得魂都沒了,一下子倒在了地上,昏死了過去。辛棄疾一個箭步跨到張安國身邊,手起刀落,結果了這個叛徒的性命。之後,辛棄疾大義凜然地看了看張安國的士兵,這群士兵早就嚇得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
這個時候,辛棄疾的50名勇士,早就把外麵的守敵殺掉了。辛棄疾一聲令下,騎兵們跨上戰馬,衝向營門。金軍知道辛棄疾來偷襲後,都紛紛從四麵八方向張安國的營中圍了過來。“放火!”辛棄疾當機立斷,命令部下點燃了張安國的帳篷。頓時,熊熊大火,開始向四周漫延開了。金軍見到失火了。都急忙救火,整個金營亂作一團。借著大火的掩護,辛棄疾帶著部下悄悄地溜出了金營。當金軍救完火想再追擊的時候,辛棄疾早就跑出了金軍的統治範圍了。
歸宋以後,由於南宋的軟弱,辛棄疾一直得不到重用。但他仍不忘救國殺敵。
他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複國的具體規劃。又上書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當官時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都遭到投降派的攻擊,甚至受到革職處分。他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複故土的大誌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心憤發而作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辛棄疾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這類詞中曆來為人傳誦的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
辛棄疾由於受不到重用,每日憂憂鬱鬱,茶飯不思.終於病倒了。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他神情恍惚,忽然大叫一聲“殺敵”,就與世長辭了。
辛棄疾既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又是一位很有造詣的詞人,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詞作中,他都表現出了愛國精神,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