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遺產的宿命(2 / 2)

在遺產旅遊創新案例的選擇上,本書力求做到經典與新穎相結合,不拘泥於《世界遺產名錄》(以下稱《名錄》)中的世界遺產,廣泛吸收了中外各國的自然、文化和非物質遺產於其中。全書按照以下框架進行案例組織:(*指已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物質遺產國外篇:

*美國黃石公園(自然遺產 1978)

*澳大利亞大堡礁(自然遺產 1981)

*印度泰姬陵(文化遺產 1983)

*尼泊爾奇特旺國家公園(自然遺產 1984)

*日本古京都遺址(文化遺產 1994)

美國沃特頓冰川公園(自然遺產)

物質遺產國內篇:

*秦兵馬俑(文化遺產 1987)

*黃山(自然文化雙遺產 1990)

*曲阜三孔(文化遺產 1994)

*峨嵋山(自然文化雙遺產 1996)

*廬山(景觀遺產 1996)

*麗江古城(文化遺產 1997)

*武夷山(自然文化雙遺產 1999)

桂林山水(自然文化遺產)

國內外非物質遺產篇:

*昆曲(非物質遺產 2003)

*玻利維亞狂歡節(非物質遺產 2003);

民間剪紙(非物質遺產)

少林文化(文化遺產)

本書通過對國內外18個遺產旅遊創新經典案例的研究、分析和評述,展示了遺產旅遊開發、經營、管理和保護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總結出遺產旅遊創新道路上的經驗和教訓,以期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對遺產旅遊理論界和產業界有所裨益,對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有所啟發。如果我們的後人能夠在“青山依舊在”的遺產家園中,“‘笑看’夕陽紅”的話,那麼,吾輩人心願足矣了!

李飛在書稿的組織、聯絡、文章的修改上做了大量工作。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市教委—遺產旅遊創新平台的資助。非常感謝中國旅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付蓉老師的鞭策,以及郭毓潔責任編輯的辛勤工作。沒有他們的支持,不可能有本書的誕生。

鄒統釺

2007年中秋於北京朝陽定福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