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臨床應用(下)(2 / 3)

發,諸多不適消失。

(九)幼稚子宮

子宮發育不良,未能達到正常者稱為幼稚子宮。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先天不足,腎精不充所致。現代醫學則認為與後天營養不良關係也很密切。

1.治療方法

主穴:脾腧、腎腧、肝腧、命門。

配穴:中極、關元、中脘。

罐法:走罐、搖罐、點罐。

2.病案舉例

例:幼稚子宮(五遲型)

閆某,17歲,學生,1990年8月8日初診。

主訴:4年前始周身乏力,頭暈,原因不明,未予重視。去年年底在某醫院婦科檢查,診為“嬰兒子宮,發育不良”。B超檢查證實,子宮長2.8cm,寬2.5cm,厚1.3cm。給服維生素E類及調經丸3個月後乳頭變紫,但同時出現口舌不利、語言不清、流口水等症。

既往史:7歲患肺炎,8歲患甲肝。

家族史:父親在兒時有乙型腦炎病史。

檢查:形疲神萎,麵無華,浮腫虛胖,上眼瞼尤甚,手指甲均與指溝剝離一半以上。舌胖大、齒痕重,脈寸關均實,尺無力。

辨證:患者稟賦不足,幼時患病又大傷肝腎之陰,營衛不充,故腎主胞宮不得發育;肝致爪甲與肉剝離;久病傷氣,氣虛而呈乏力、神萎、麵色白、流口水等一派虛象;氣虛血化乏源,血不養心,心苗不開則現語言不利、心煩;病象在心、肝、脾,然本在腎,四診合參,當先實脾,以補後天,化氣血陰精。

證屬:五遲型幼稚子宮。

治則:健脾培中,補益肝腎。

操作:沿背部膀胱經上下及帶脈行走罐,手法先輕後逐漸加重,走罐約5分鍾,並於脾腧、肝腧、腎腧以溫熱罐各點壓10餘次,繼在中極、關元、中脘三穴行搖罐約5分鍾。

療效:首次治療即感身乏減輕,7次治療後不流口水,語言轉利,麵有光澤,口唇轉紅,已不虛胖,上瞼腫消。治療1個月後左手一指甲長合,右手指甲接近正常。B

超檢查子宮大小為4.7cm×2.2cm×2.1cm,較治療前明顯增大。繼治療3個月,語言正常,經水至。

(十)陰冷

陰冷是指婦女厭惡房事的一種臨床疾病,主要表現為性欲淡漠或完全喪失,有的雖有願望,但陰中幹澀,懼痛而不敢合,皆常伴陰中及小腹冷。古人稱此為“陰中寒”、“子門有寒”,近代有“陰道痙攣”之說。此病首載於《針灸甲乙經》,後世也有論述,近幾十年專述少。古人認為,此病多用於“虛冷乏極”(《普濟方》),或“痰濕下流”(《症治準繩》),或“因老尚子髒,風冷客之”(《婦人良方》),均可導致陰血不足,而無欲望。治療此病宜補脾氣,溫暖腎陽。

1.治療方法

主穴:命門、誌室、膀胱腧、脾腧。

配穴:中極、歸來。

罐法:熨罐、提罐、走罐。

2.病案舉例

例一:陰冷(腎精虧虛型)

勾某,33歲,工人,1988年5月20日初診。

主訴:體質一直很弱,婚前脫發嚴重,婚後1年產1子,妊娠2月曾有流產先兆。已婚8年終無性欲,曾在多家大醫院做婦科檢查,未見異常,服中藥及求偶素未效。現時有心慌、口幹、頭昏。陰中幹澀,不能同房,強合則痛不可忍。

月經史:17332~37,末次月經4月22日,經量少。

檢查:舌色正,脈左濡,右關尺均弱。

辨證:先天腎精不足則脫發,陰精虧致損發,陰中幹澀,無欲。

治則:補益腎精。

操作:沿背部督脈走罐,往返約20次,力量中度,再於帶脈行走罐約20次,治畢,背部罐印呈紅色十字樣。

療效:治療2次後,口幹、腰痛消失,但對房事仍冷淡。第3次治療後,當晚同房有快感,但以後仍無要求。堅持治療6次,自覺體力恢複,陰道幹澀緩解。繼治3次,自述有同房願望,尚較強烈。又治1個月鞏固療效。

例二:陰冷(血瘀型)

蔣某,34歲,職員,1989年10月9日初診。

主訴:3年前發現右側卵巢瘤,在某醫院剝離。手術半年後,麵頰現黃褐斑,身體驟然發胖,易疲乏,性欲低下,繼而全無要求,服中藥半年未效。目前仍不思房事,交合也無高潮,尿少。

檢查:舌質黯紫、少苔,脈細滑。

辨證:外傷致下焦瘀血,血瘀則血脈不暢,衝任失和。

治則:調和氣血,祛除下焦瘀血。

操作:先於腰骶部行旋轉走罐,順時針約30次,繼於中極、子宮穴行熨罐,熨後上提罐體抖動約20次,快頻率。

療效:治療後,稱恢複婚初感覺,小便次數增至4~5次/日,罐印紫暗。再治3次後,患者稱,有房事要求,次數有增加,且有高潮(火罐印跡過1周才消散。)。再治6次善後。

(十一)麵部色素沉著症

麵部色素沉著是指婦女麵部出現的大小不等的褐色、暗黑色斑塊,中醫學稱為“麵塵”。《黃帝內經·靈樞》稱此為“病口苦,甚則麵微有塵”。現代醫學認為係內分泌失調所致。此病常與婦科諸症相伴隨,實為內病的外在表象。據筆者臨床觀察,本病多因肝、脾、腎三髒不足,或因外傷瘀血、寒凝血滯,導致衝任帶脈失調,營衛不充,血脈不暢,氣血不得潤養麵部,廢物瘀於體表,而現斑塊或斑點(雀斑不在此列)。

1.治療方法

主穴:脾腧、胃倉、肝腧、陽綱、腎腧、肓門。

配穴:中極、關元、血海、梁丘。

罐法:閃罐、走罐、血罐、搖罐、轉罐。

2.病案舉例

例一:黃褐斑(脾虛濕泛型)

李某,32歲,工人,1989年8月4日初診。

主訴:3年前白帶增多,經行腹痛,下眼瞼出現黑斑。現痛經如前,白帶仍多,色白,常濕及內褲,不欲飲。

月經史:15424~25,量中等,色黯黑,有塊。

檢查:麵晦暗無光澤,雙眼瞼下黯黑;脈細,弦滑;舌有齒痕,苔黃膩;血壓90/56mmHg。

辨證:脾氣受傷,不能健運,濕濁下注,白帶增多,衝化受阻,而至痛經;濁濕停久,上泛於麵,致下眼瞼黑斑。

證屬:麵塵、痛經、帶症,屬脾虛濕泛型。

治則:健脾化濕。

操作:先取背部脾腧、胃倉穴區行閃罐30餘次,再旋轉走罐,輕手法,約5分鍾,繼用閃罐加熨罐體,熨及雙側帶脈穴。

療效:治療當日極思飲,次日白帶即減少一半,第2次治療後白帶轉至正常。依上法治療1個月,未現經痛,帶症亦消。再治1個月,無痛經及預兆而經水悄然至,色正、無塊,舌黃,膩苔消失。依此法治療半年,眼瞼下黑斑消失,麵色有光澤。自述痛經帶症皆未複發,體力恢複,不易感冒。

例二:黃褐斑(脾腎兩虛型)

李某,42歲,教師,1990年2月3日初診。

主訴:10年前產後上節育環2個月後,麵部出現散在黃褐斑,去年春在某醫院耳針20次,無效。現進食即感胃脘脹滿,腹瀉便稀,素怕涼食。

月經史:13620~24,經來時淋漓不斷;經行時腹瀉;白帶正常。

生育史:懷孕2次,產1次。

檢查:麵黃晦暗,額上皆有散在黃褐斑,大如黃豆;舌色紅發黯,少苔,有齒痕;脈沉滑,左寸關弱。

辨證:產後上節育環,異物乘虛傷腎,調養失時,累及脾氣,致脾腎兩虛,脾虛則血氣不能上潤於麵,出現晦暗、黃褐斑及脾虛腎虧之症。

證屬:麵部色素沉著(麵塵)。

治則:健脾補腎,潤澤肌膚。

操作:先行背部走罐,再於血海穴、梁丘穴留罐5分鍾,繼在大椎穴行血罐,出血量須極少,如小米大小的一二滴即可。

療效:共治20次(每周2~3次),迅速好轉,可見患者麵部晦暗消失,麵色轉有光澤;麵下部黃褐斑消散,上半部接近全消;月經正常,並感身體舒適。

(十二)帶症

婦女應有正常白帶,為任脈、帶脈所約束,是潤澤、養護陰道的一種無色、無味、質稍黏的液體,量不多。明《沈氏女科》謂:“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白帶是正常生理反應,如在經前、經間及妊娠期略有增多,均屬正常範圍。但是,當帶下明顯增多,色、味、質等有異常改變,局部或全身又伴有症狀時,便屬婦科疾患了。引起帶症的主要原因是濕邪侵犯任、帶二脈,導致任脈不固,帶脈失約。

臨床有寒濕與濕熱之分。現代醫學則認為多與盆腔炎、附件炎及滴蟲病等相聯係。

1.治療方法

主穴:帶脈、脾腧、腎腧、八髎。

配穴:命門、氣海、中脘。

罐法:閃罐、搖罐、走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一:帶症(寒凝濕注化熱型)

趙某,26歲,醫師,1990年11月9日初診。

主訴:2個月前白帶增多,可濕透秋褲,伴腰痛。醫院診斷為盆腔炎,查黴菌、滴蟲皆呈陰性,給盆腔炎丸及滅滴靈並腹部電離子導入。經月餘治療,症情好轉。因天涼未能堅持治療。現白帶仍多,色白質黏,無味,伴腰雙側沉痛,手足冷,欲熱飲,尿稍黃,便溏不爽。

月經史:133~528,有較重痛經,經色黯,有小塊。

檢查:身體營養中等,麵白無華;舌質紅,雙側瘀紫,薄黃苔;脈沉滑數。

辨證:寒邪凝滯,傷及脾陽,濕濁內生,下注呈帶,濕鬱久則化熱,可見少許鬱熱現象。

治則:祛寒利濕。

操作:走罐,圍繞八髎穴處轉圈,30~50圈,再留罐八髎穴5分鍾。

療效:治療後白帶略減,周身舒適僅存1天。鑒於八髎穴處罐印無明顯改變,遂於脾腧穴周圍走罐、坐罐。脾腧穴罐印紫黯。改取脾腧後,患者稱,白帶減少過半,已無下流感覺,腰痛亦減。又治2次,白帶接近正常,腰痛近無,5天後經水至,無痛經。依此法治療2個月,病已痊愈。

例二:帶症(脾虛寒濕型)

鄭某,28歲,工人,1998年8月10日初診。

主訴:3年前不明原因白帶增多,常濕及內褲,經水過後尤多。經前、經中腰腹痛,時有心慌、心悸、失眠、性急、喜進熱食。

月經史:131030。

檢查:麵白無華,下眼瞼泛青色;腹軟,按壓無明顯痛感,外觀無異常;舌苔白;脈弱。

辨證:麵白無華、喜熱食、帶多,皆為脾虛濕盛之象。脾虛化源不足,氣血不能潤養,故脈弱、心慌、心悸;濕重滯澀胞宮,寒濕下注,經水不暢,血脈不通,見下眼瞼泛青及痛經。症、脈合參,為寒濕邪氣客於脾及胞宮。

治則:健脾溫陽,通經利濕。

操作:先於膀胱經走罐,輕手法,初以耐受為度。施術過程中脾腧、三焦腧、腎腧區均呈暗紅色,但患者並無痛感。繼於命門、大椎二穴行搖罐、坐罐,帶脈穴隻坐罐不搖罐,均留罐10分鍾。

療效:治療1次後,患者麵色好轉,下眼瞼黑斑有所減輕。再治2次,麵始有光澤。治4次後帶症改善。又治半月,經水至,無痛經。依上法調治2個月,未再出現異常白帶及痛經。

例三:帶症(濕邪化熱型)

李某,32歲,工人,1989年8月4日初診。

主訴:近兩年白帶增多,質黏、色黃白,常濕及內褲,有臭味,伴經痛,麵部色素沉著;不欲飲,喜冷食。

檢查:苔黃膩,中後部質幹,有齒痕。

辨證:帶黃白有臭味,苔黃膩,屬濕熱下注之症;不欲飲,喜進冷食則為濕已化熱。經脈不暢,血脈無充,故痛經及麵塵、帶多。

治則:清化濕熱。

操作:循膀胱經、督脈、帶脈行走罐,以調暢氣機;小腸腧、大腸腧行血罐,以清熱化濕。

療效:治療1次後次日即欲飲水,治療3次後白帶轉至正常。再治2個月帶症未複發,痛經亦失。半年後隨訪,麵色轉潤,一切均好。

例四:帶症(脾濕血瘀型)

馮某,31歲,職員,1989年6月28日初診。

主訴:乏力,白帶量多,自認與佩戴磁療腰帶減肥有關。某醫院診為附件炎,停磁療腰帶,症狀未緩解。服該院“盆腔2號丸”,效果也不顯。目前甚感乏力,時有頭暈。

月經史:17737~45,量少,色黯,有血塊,白帶多,行經時有腹痛。

檢查:麵色蒼白,舌略紫黯,脈雙寸關濡,左尺弱。耳穴盆腔點壓痛明顯,體穴三陰交、陰陵泉壓痛感很強,左下腹疼痛,拒按。

辨證:脾氣虛弱,運化不利,水停成濕,下注成帶。經脈不通,不通則痛。因脾虛而經量少,周期錯後,麵白,乏力,脈濡弱。

治則:健脾化濕,益氣通絡。

操作:背部循經單純走罐,初輕後重,以耐受為度,隻在腎腧、命門穴處以罐口稍刮出血點,再於左腹拒按處吸拔,留罐10分鍾。開始患者難忍呼痛,1分鍾後緩解。罐印紫暗。

療效:治療3次,左腹壓痛已不明顯,能夠承受較強的火罐負壓。又治1個月,麵色紅潤,腹痛消失,白帶正常,腹及骶部罐印轉淡。

(十三)乳癰

婦女乳房紅腫熱,痛甚或作癰成膿者稱為乳癰,多發於哺乳期及回乳期。

此病首載於《肘後方》,後《諸病源候論》等醫著皆有專論,又名“妬乳”、“吹乳”。現代醫學稱為急性乳腺炎,是婦女產後的多發病、常見病。

乳癰一般多由胃中熱邪壅滯或肝氣樞機不利所致。乳房與肝經、胃經聯係密切,故情誌變化或飲食失調均可引起乳癰。乳癰一般分為鬱乳期、成膿期、潰膿期。前期均可用針灸、火罐治療,潰膿期則需中藥或外科處理。

1.治療方法

主穴:膻中、巨闕、氣戶、庫房、期門。

配穴:局部硬結處、膽腧、肝腧、胃腧。

罐法:坐罐、血罐、走罐(重手法)。

2.病案舉例

例:乳癰

圓某,26歲,2000年初診。

主訴:右乳房乳汁不通兩天,伴紅腫熱痛。

檢查:舌苔黃,舌尖紅;乳房中有一硬塊。

取穴:膻中,期門,背部肝腧、膽腧。

操作:消毒後,三棱針點刺膻中、期門後留罐5分鍾,背部的肝膽腧行血罐。

療效:依上法治療後乳汁通暢。治療1次即痊愈。

(十四)產後身痛

產後身痛最早見於《諸病源候論》,是指婦女在產褥期肢體疼痛、麻木不適,也稱產後痛、產後痛風。

此病多為本虛標實,內虛外實,引產後血虛,風寒實邪侵入經脈。《婦人良方》謂:“產後遍身疼痛者,由氣虛而百節開張,血流骨節,以致肢體沉重不利,筋脈引急,發熱頭痛。”《梅氏針灸醫案》則稱:“產後氣血兩虛,正不勝邪,故易中邪風。此病雖肢體關節疼痛,但無局部紅腫、熱痛,臨床與風濕熱有別。”《沈氏女科》曰:“此證多血虛易滋養,或有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痹,則養血為主,稍參宣絡,不可峻投風藥。”

1.治療方法

主穴:血海、膈腧、氣海、中極、脾腧。

配穴:天樞、中脘、大杼。

罐法:走罐、搖罐、閃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一:產後身痛(腎虛寒凝型)

吉某,32歲,講師,1988年7月1日初診。

主訴:腰酸痛,伴足跟酸痛2年餘,因產時出血較多,遂出現產後發熱,周身關節疼痛。此後腰、腹、足跟酸痛至今,現夏天足跟也怕涼風。不能熬夜,偶有頭疼。

檢查:麵色白,舌嫩淡,薄黃苔;脈細濡,尺弱;雙腎腧壓痛明顯。

辨證:產時失血多,傷陰失陽,致衛外不固,加之寒冷冰伏,致周身經脈、關節氣血受阻,治療失時,未及調養,故氣血難複,久久不愈。

證屬:產後身痛,氣血不足,脾腎雙虧型。

治則:健脾補腎。

操作:背部、腰部塗潤滑介質,於膀胱經、脾腧至大腸腧區間行走罐,重點橫行脾腧,並在委中穴行坐罐5分鍾。次日,在腎腧、命門坐罐5分鍾,啟罐見此二穴呈明顯紫色印跡。

療效:依此法治療10次,症狀緩解。

例二:產後身痛(腎虧血虛型)

劉某,32歲,醫生,1989年7月26日初診。

主訴:雙下肢末端麻痛2年多,因產時患重度妊娠中毒而行剖宮產,產後貧血、頭暈(血壓150/90mmHg),周身酸楚,腰痛腿軟。中藥治療後血壓基本正常,血色素由5.9g/L至11g/L,尿蛋白從(+++)減至(-),但乏力、腰痛無明顯減輕,又因產後45天時淋雨,致下肢末端關節麻痛,每逢經期或受涼時,趾尖麻痛難忍。

月經史:125~728~32,量中,色偏黯,痛經。1985年2月及1988年7月2次人工流產。

檢查:苔薄舌紅,舌中心有裂紋,脈細弦。

辨證:難產傷腎,產後氣血不足,保養失調,又遭雨淋及行人工流產術,腎虧加重,致氣血津液嚴重虧損,經脈失養並為寒涼所閉,發為麻痛。

治則:補腎健脾,益氣通脈。

操作:在背部循督脈行走罐,由上至下,反複約20次,再於承山穴至委中穴行走罐約10次,皆需強手法。繼取中極、氣海穴留罐5分鍾。

療效:治療5次後,趾麻痛明顯緩解,偶遇雨淋,也不甚疼痛,可以忍耐。共治23次,症狀消除。

(十五)陰挺

婦女子宮下垂,甚則脫出陰門,或有陰道壁膨出者,皆稱陰挺。此病曆代稱呼各異,《諸病源候論》稱“陰挺出下脫”,《千金要方》稱為“陰脫”、“陰頹”、“陰菌”、“陰痔”,《葉天士女科》始稱“子宮脫出”,後稱“子腸不收”。

本病病因、病機主要是氣虛不能提攝,胞宮下陷,或腎虛不固致衝任損傷,不能提升子宮。《婦人良方》簡論為:“婦人陰挺下脫,或因胞絡損傷,或因子髒虛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醫學入門》則認為“乃肝鬱脾虛下陷”。

1.治療方法

主穴:氣海、關元、命門及背部膀胱經。

配穴:期門、膻中、帶脈。

罐法:閃罐、走罐、搖罐、提罐。

2.病案舉例

例:子宮脫垂

趙某,45歲,1997年初診。

主訴:子宮脫垂已6年,自訴接觸內褲即會摩擦疼痛,腹部有下墜感,腰酸痛,白帶多。

診斷:子宮脫垂。

操作:背部督脈向上單向走罐(不做往返走動),約20次;雙側膀胱經做往返走罐,各10次;八髎做順時針旋轉走罐20圈;雙腎腧坐罐5分鍾。隔2日1次。

療效:治療3次後子宮即明顯回縮。共拔罐20次,宮位恢複正常。隨訪4年未複發。

(十六)產後尿閉

產後不能排除小便為產後尿閉,又稱產後小便不通。最早見於《諸病源候論》,有小便不通候之說,指出:“產則津液空竭,血氣皆虛,有熱容於胞者,熱停積,故小便痞而難出。”

產後小便不通的主要原因是氣虛、腎虛及膀胱損傷。主要機理是膀胱氣化失職。《素問》曰:“膀胱不利為癃。”雖然病變部位在膀胱,但古人治療時多調腎補心,如《石室秘錄》提示:“吾今不獨治膀胱而先治腎,腎氣足而膀胱之氣自行,水道自順也。”《醫學入門》則稱:“神門治產後腹脹、小便不通。”

1.治療方法

主穴:膀胱腧、小腸腧、八髎、氣海。

配穴:肺腧、期門、靈墟、天樞、水道。

罐法:閃罐、搖罐、提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產後閉尿(虛中夾瘀型)

劉某,女,28歲,1998年初診。

主述:產後排尿困難已3天,行導尿多次,但不能自排。

檢查:該女麵色白,疲乏氣短,脈細而弱,舌質淡紅,根部見有瘀血之象。該婦產後氣血均虛,略有血瘀,膀胱失約,開合不利,而導致小便不通,證屬虛中夾瘀之症。

治療:急則治其標,施以行氣活血、通利小便法,在膀胱經行向下單向走罐,每側20次,臍周圍做順時針走罐,輕手法。

療效:治療當次後20分鍾小便自主而下,再治1次鞏固效果,4年後隨訪無異常。

第四節兒科

(一)遺尿

此症俗稱“尿床”,是小兒睡中不能約束小便而自遺。小兒三四歲後在夜睡中尚不能自主排尿,即為疾患,也有至五六歲後痊愈者,但如延至十餘歲,甚至十八九歲仍不能自主排尿,形成睡中自遺,則會引起諸多麻煩。

本病病因多為腎氣不足,或體弱病後,脾肺氣虛不攝。本病標在膀胱,“膀胱不約為遺溺”,但其本責於脾腎,治療應以培補脾腎為主。

1.治療方法

主穴:脾腧、腎腧、膀胱腧、小腸腧。

配穴:委中、命門、八髎。

罐法:走罐、搖罐、閃罐、坐罐。

注意:小兒肌膚稚嫩敏感,耐受力差,且因年幼,不尚合作,故治療中應與成人相區別,善於引導,使之樂於合作。手法需輕柔仔細,循序漸進,不可貿然行事。

2.病案舉例

例一:遺尿(脾腎雙虛型)

高某,女,9歲,學生,1989年7月11日初診。

主訴:1年前出現尿床,數月前服湯藥30餘劑,小效,停藥後加重。目前多於睡後遺尿。平素貪涼,喜進涼食,易感乏力,二便尚調。

檢查:舌紫黯,苔薄白,左脈濡,左寸關滑,尺弱,心肺檢查呈陰性,血為80/40mmHg。

辨證:脾腎兩虛,下源不固。

證屬:遺尿。

治則:健胃補腎。

操作:於脾腧、腎腧、八髎穴處塗以潤滑介質,各行走罐20~30次,繼在八髎穴、中極穴留罐各5分鍾。

療效:治療當晚(11日)未尿床,次日(12日)因白天遊泳,活動量大,當夜尿床量多,但13日未尿,14日尿時即醒。視為有效。7月15日原法再治。

7月22日,3日前尿量少,僅濕內褲,近3日未曾夜遺。原法再治。

7月24日,近日未遺尿,麵色轉潤。

8月30日,經每周治療2~3次,已基本康複,飲食狀況好,整夜無遺尿。

因次日開學,停止治療。月後隨訪,未複發。

例二:遺尿(腎虛濕熱型)

趙某,女12歲,學生,1989年8月3日初診。

主訴:從小即間斷性遺尿,自7歲起開始嚴重,但未治療,近兩年尤為嚴重,每夜遺尿可達2次。曾服中藥38付,小效。睡眠深,不易喚醒(喚醒後也尿床),平素喜肉食類,喜冷飲。

檢查:舌紅光甚,中根部黃膩苔,脈細滑,心肺正常。

辨證: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飲食不當,傷脾壅濕,濕濁內行,久則化熱而下注,迫及腎關,致開闔失司,濕濁內困,蒙閉神明。

治則:清除中下焦濕熱,調補脾腎。

操作:於背部沿膀胱經、督脈塗潤滑介質,先在腰骶部搖罐、閃罐20~30次,繼在脾腧、腎腧以及督脈走罐各20~30次,手法先輕後漸重,但要輕柔。

療效:8月5日,治療當晚被喚醒未尿床,次日未喚醒又尿床。視為有效,原法再治。

8月7日,3天內未遺尿。5日夜呼之難醒,6日叫醒容易,食欲好,苔膩漸消。

8月12日,上次治後當晚夜遺1次,考慮與手法有關。此次手法刺激量減半。家長述:近兩天夜間亦喚醒,故未尿床。

8月14日,已幾日未見遺尿。患兒較治療前體胖,精神好。繼治,輕手法。此後又治3次。

9月4日,幾天來未複發。舌色較前轉常,膩苔已消。屬臨床痊愈。

例三:遺尿(先天腎虛型)

李某,男,13歲,學生,1989年8月2日初診。

主訴:夜間尿床13年,求治多家醫院,服湯劑、中成藥及貼耳豆等效皆不顯。現每與同學玩笑重時小便即出。平時腰痛,尤以彎腰時間長為重,每夜如不被喚醒即易尿床。納好,欲飲,時有腹瀉,便黏膩不爽,易暈車。

檢查:舌尖紅,根苔白略膩,脈弦滑,心肺檢查呈陰性。

家族史:母有遺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