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先天腎虧,後天失養,陰血不足,心火上炙欲飲;腎虛化濁不利,濁邪內停,開闔功能失調甚則夜遺。
治則:補腎養心,化濁固關,交通心腎。
操作:取十二背腧穴,重點施治雙腎腧。背部塗以潤滑介質,先用閃火法將罐體加熱,再上下反複行走約30次,手法輕而均勻;繼在腎腧處橫行走罐,手法由輕轉略重。術畢無明顯感覺。
療效:8月2日,3天來夜晚均未遺尿,前兩天由家長喚醒排尿,昨夜未喚也未遺尿,近日口渴有緩。原法再治。
8月7日,前晚飲食多而尿床,昨夜飲食雖多但未遺尿。效不更方,原法不變,加重手法。
8月9日,上次治療當夜尿床1次,考慮似與手法較重有關,手法轉輕均勻,昨夜平安。
8月12日,經9日治療後仍有遺尿,稍尿即醒,10日,11日未發,患兒述治療當天腰酸。考慮手法應以再輕為宜。
8月16日,未發作,腰亦不酸。仍以輕手法調治。
8月26日,連續多日未尿床,昨晚雖飲了4杯茶水,但未遺尿,為臨床治愈。因開學停診。隨訪未見複發。
(二)癱瘓
兒童癱瘓是兒科常見病,屬疑難之症,治療辦法雖多,但療效皆有限。此類疾患早在《保嬰撮要》、《醫宗金鑒》、《幼兒集成》等醫著中皆有記載。
致病原因有的是先天不足,腎精虛虧,有的則是因產程過長或產傷造成。
因津液大傷,髓海失養,筋脈不利,而致癱瘓。中毒性痢疾、麻疹、肺炎高燒也常常留下癱瘓的後遺症。一般屬危重症後遺症。
1.治療方法
主穴:背部膀胱經、督脈。
配穴:足三裏、神庭、百會、神門。
罐法:走罐、閃罐、針罐。
2.病案舉例
例:兒童癱瘓(先天腎虛型)
劉某,男,2歲,1990年2月4日初診。
主訴(其母代述):患者出生4個月後漸現癱瘓,頸部不能挺直,8個月時兒童醫院診斷為“腦發育不全”,經按摩治療,未獲效。
檢查:麵色正常,頸軟,不能支持頭部重量,不會爬行和站立,雙上肢不能動足內翻,扶之以踝站立;直腿試驗、十字試驗均呈陰性;舌紅,脈滑,雙尺均弱。
辨證:先天腎虧,稟賦不足,髓海失養。
證屬:五軟。
治則:補腎填精,培補後天。
治療:在背部膀胱經及督脈行走罐,重點在腎腧、脾腧,每次約20分鍾,堅持每周2~3次,治療半年有餘。持續用輕柔手法。
療效:治療3次後,頸部力量增強,能抬頭30秒;治療10次後,腿始有力,雙踝部緊張度減輕;再治療14次,能用雙手交換物品,抓物較以前準確,雙上肢能自主用力;又治療2個月,開始爬行,仰臥時頭足可同時抬起,家長以手勾住患兒手,患兒用力即可坐起;再治1個月後,患兒能用手指嘴、鼻、眼等,呼其名能應之,能用手擦拭眼淚,並可自主站立1~2秒或坐數秒鍾。
因其家住郊區,故囑其母用已初步掌握的走罐、閃罐、坐罐法在家中繼續治療。
(三)泄瀉
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水樣。最早《內徑》中稱為“泄”,有“濡泄”、“洞泄”、“餐泄”、“注泄”之分,後隋宋時才有“泄瀉”稱謂。“泄”者,勢猶稍緩,而“瀉”者,勢如直下,雖微有不同,其病則一。
小兒泄瀉,多由飲食所傷,濕邪所乘,損及脾胃。《素問》稱:“濕盛則濡泄。”《景嶽全書》則謂:“飲食不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穀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以致合汙下降而瀉痢作矣。”此病應以預防為主,勿使兒童過飽、厚食、貪涼或食腐敗之物,當不易引發此病也。
1.治療方法
主穴:大腸腧、脾腧、胃腧、小腸腧、神闕。
配穴:四縫、合穀、足三裏、豐隆、內關。
罐法:走罐、坐罐、閃罐、針罐。
2.病案舉例
例:泄瀉(傷食型)
張某,男,2歲,1987年初診。
主訴:1周前不明原因出現腹瀉,排便惡臭,呈噴射狀,每日多次。
檢查:無痢疾和大腸杆菌的感染。
印象:傷食而致的腹瀉。
治則:消食導滯,健脾助運。
治療:走罐肝腧、膽腧、脾腧、胃腧之間區域,順時針旋轉30圈;走罐天樞繞臍之間區域,順時針旋轉30圈。
療效:每周3次,2周後不藥而愈。
(四)兒童體弱
許多兒童由於各種原因形小體瘦,體質不充,納少不饑,睡眠不佳,易於激動,學習成績不佳,生長發育遲緩。該症當屬中醫所論“五遲”範圍。
1.治療方法
化瘀滯,健脾胃,促進小腸吸收,培扶後天之源。
穴位:膏肓腧、肝腧、膽腧、脾腧、胃腧、小腸腧、腎腧、天樞、中脘。
2.病案舉例
例:兒童體弱
楊某,男,7歲,1998年初診。
主訴(其母代訴):形體瘦小,不願進食,常易感冒,是班上最小個頭。
操作:背部膏肓腧閃罐、搖罐、提罐,沿膀胱經單向向下走罐,在脾腧、胃腧、肝腧、膽腧坐罐,再在小腸腧行搖罐之法。
效果:每周2次,1個月後食欲大振,治療1年後是班上中等偏上個頭,體質變強,2年後是班上高個之一,幾乎不見感冒。連續治療5年後停治,到18歲時高過其父10cm。
(五)兒童自閉症
兒童自閉症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一種較為嚴重的障礙性疾病,其主要表現是缺乏與他人的溝通或溝通能力不足,缺乏安全感,語言發育落後,反複重複刻板動作,智力落後,但有些兒童可能在某些方麵具有較強能力;多數患兒記憶力較好,尤其是在機械性記憶方麵;感覺異常,表現為痛覺遲鈍,對某些聲音或圖像特別的恐懼或有所喜好等。行為包括多動、注意力分散,有發脾氣、攻擊、自傷傾向等表現。
1.治療方法
治則:補益腎精,寧神安心,調理脾胃,疏通經絡。
穴方:①腎腧、名門、八髎;②膻中、心腧、膈腧;③中脘、中極、脾腧;④背部督脈、膀胱經。
2.病案舉例
例:兒童自閉症
靜靜,女,越裔美籍,1998年初診。
主訴(其母代訴):經西醫診斷為自閉症,少語沉默,多動不止,麵黃肌瘦。
操作:每周2次背部走罐,加每次選①~③穴方中的一組走罐。
療效:治療3個月後,語言增多,能與同學交流;治療半年後,上學時願意與同學多交談,麵部轉紅潤,坐得住,學習成績轉佳。連治3年,痊愈。隨訪至今正常。
第五節眼科
(一)青光眼
青光眼是眼科常見病,屬疑難之症,以目睛脹痛,眼球變硬,視物模糊為主症。初時,患者常不以為意,一旦感到明顯異常,則病勢已重,重則失明。臨床中可見瞳仁略呈青色,故稱青光眼。古人謂“緣翳青盲”或“緣風內障”。現代醫學將青光眼分為開角型與閉角型,以後者為重。青光眼發病急驟,來勢凶猛,救治不及,即致失明。
肝主目,肝腎大虧、肝膽火旺、情誌不舒、脾氣不振,皆可導致青光眼,“內肝管缺,眼孔不能”(《外台秘要》)。閉角型多屬肝實,開角型多屬脾虛,臨床當為之辨證。
1.治療方法
主穴:肝腧、風池(下)、脾腧。
配穴:中脘、天樞。
罐法:走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一:青光眼(脾虛肝鬱型)
李某,男,35歲,民警,1990年10月25日初診。
主訴:雙目脹痛8年,平時雙目極為不適,勞累後脹痛,尤以生氣後明顯,飲酒後症狀加重。診斷為開角型青光眼。經中醫、西醫多種方法治療,雖視力尚可,但病勢尚未遏製。現性急,納差。
檢查:雙目外觀改善不明顯,按壓時感覺不適;舌黯,脈細弦澀。
辨證:氣肝不疏,鬱而不達,脾氣虛則勞累及生氣後加重。
治則:疏肝解鬱,健脾益氣。
操作:背部塗潤滑介質,采用大號玻璃罐,用閃火法沿膀胱經,重點在肝腧、脾腧行旋轉走罐,各約5分鍾,再於上述穴坐罐,留罐5分鍾。
療效:初次治療,罐印紫黯,患者自覺雙目舒適。連續治療半年,每周2次,雙目不再脹痛,即或勞累或氣惱也未出現,飲少量低度酒類也無妨礙。後期,火罐印跡不明顯。屬臨床治愈。
例二:青光眼(肝腎不足型)
餘某,女,50歲,職工,1990年11月4日初診。
主訴:10年前出現雙目脹痛,診斷為開角型青光眼,服用各類中、西藥物,效皆不顯,勞累後發作加重。
檢查:舌紅,脈細、尺弱,雙目外觀改變不明顯。
辨證:肝腎不足,血不養肝;肝開竅於目,目失其養,故發為脹痛,勞作後明顯。
治則:培養肝腎,充實眼脈。
操作:沿膀胱經重點在腎腧、肝腧部位行旋轉走罐約5分鍾,繼在雙風池穴針刺,留針10分鍾,起針後於風池穴坐小罐,留罐5分鍾。
療效:治療3次,罐印皆見微紅,並無明顯改變,患者自感雙目明亮。
連續治療5個月,每周2~3次,雙目不適感消失,測眼壓為24mmHg。
例三:青光眼(胃氣虛弱型)
於某,女,33歲,教師,1991年2月4日初診。
主訴:6年前不明原因出現雙目脹痛,視力減弱,診為開角型青光眼。
中醫治療2年餘,病情有所控製,但雙目仍時常脹痛,牽及額頭痛楚。飲食欠佳。
檢查:雙目外觀未見明顯改變,按壓略硬,感不適;舌苔薄,脈細、關弱。
辨證:胃氣虛弱,營衛不佳,陽明經脈運行乏力。陽明經分布於眼眶上下,經脈不通,雙目脹痛。
證屬:胃氣虛弱型青光眼。
治則:補益胃氣,疏通陽明。
操作:先於胃腧行閃罐30次,再於肝腧行閃罐30次(均為雙側),繼而在上述4穴處行坐罐,留罐10分鍾。啟罐後於陽白、承泣、絲竹空、睛明淺刺,進針1cm,留針20分鍾。
療效:依此法治療,每周2次,進行5周後症狀消失,繼續治療5個月以鞏固療效,至今未複發。
例四:青光眼
胡某,女42歲,1997年初診。
主訴:雙目時時脹悶已經2年餘,經西醫診斷為青光眼,眼壓45mmHg左右。服用西藥有幫助,但眼壓仍在30mmHg以上。
檢查:雙目外觀無異常,轉動靈活,輕輕觸壓也無痛感。
治療:肝腧區做順時針旋轉走罐,並坐罐5分鍾,啟罐後印跡紫黑;雙太陽穴坐罐,啟罐後有黑色印跡。
療效:治療當日即感到雙目輕鬆。連治半年後,眼壓再測已降至20mmHg以下。繼續治療2年,鞏固其效,未再複發。
(二)目赤腫痛
目赤腫痛古人稱為“天行赤眼”,如《秘傳眼科龍木論》謂“忽然赤痛相並,天行赤眼是為名”,俗稱“紅眼病”。現代醫學稱做“急性結膜炎”,為病毒所侵犯。
此眼疾多為流行傳染所致,外傷也可誘發。肝鬱化火,肝膽大盛,上衝於目亦可致此疾。
1.治療方法
主穴:大椎、太陽。
配穴:風門、肝腧、膽腧。
罐法:血罐。
2.病案舉例
例:赤目紅腫(風熱型)
李某,男,36歲,工人,1987年3月8日初診。
主訴:雙目紅腫疼痛1天,伴流淚不止,診斷為“紅眼病”,給紅黴素眼膏及氯黴素眼藥水外用,未能減輕症狀。
檢查:雙目紅腫、流淚、羞明,舌紅,脈數。
辨證:風熱犯目。
治則:除風清熱。
操作:於雙太陽穴、大椎穴、肝腧穴、風門穴常規消毒後,行血罐法。
療效:治療術畢,患者當即感到雙目輕鬆,疼痛減輕。次日來診,紅腫已消十之有七。依原法再治,3日痊愈。
(三)溢淚
此症首載於《諸病源候論》,稱眼淚無法控製而不自主地流出為“目流淚不止”,俗稱“迎風流淚”,現代專論不多見。
引起溢淚的原因多為髒腑失調,精血不能上達,內髒所主之目眶所控,外受風襲於目。應與他病造成的眼淚通路堵塞相區別。臨床上常分為肝腎不足型和虛火內盛型。
1.治療方法
主穴:太陽穴、肝腧穴。
配穴:背部膀胱經。
罐法:坐罐、走罐、針罐。
2.病案舉例
例:溢淚(肝腎不足型)
陳某,女,58歲,幹部,1990年3月28日初診。
主訴:無明顯原因,近兩年來雙目不自主流淚,初起遇風而流淚,近半年無風也常自出,影響視物,故來求診。
檢查:麵色萎黃,麵上皺紋頗多,尤以眼部為甚,眼瞼周圍發幹,舌淡,脈沉細。
辨證:肝腎不足,淚水失約。
治則:補益肝腎。
操作:先於太陽穴用小號玻璃坐罐,留罐5分鍾;再於肝腧穴、腎腧穴用小號玻璃罐行坐罐,各留罐5分鍾;繼於背部膀胱經走罐,行輕手法,約15分鍾。
療效:每周治2次,2周後雙目不再流淚,停太陽穴罐,餘同前法。再治2周後遇風也無淚出,停止治療。
第六節皮膚科
(一)蕁麻疹
蕁麻疹是指周身皮膚發疹,成片成塊,奇癢難耐,夜間尤甚的一種皮膚的病理性改變,遇風冷刺激發作亦烈,纏綿難愈。此病又稱作“風疹塊”,最常見於《素問》,稱“少陽有餘,病皮痹隱疹”,後《金匱要略》則提及“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
此病多因濕鬱機表化熱,或複感風熱而得,亦可因腸胃蓄熱,外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於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現代醫學認為與免疫功能改變、接觸或食用過敏物質(源)有關。
1.治療方法
主穴:神闕、大椎、脾腧、膽腧。
配穴:風門、風池、小腸腧。
罐法:血罐、針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蕁麻疹(風伏瘀滯型)
劉某,女,60歲,1999年初診。
主訴:患蕁麻疹多年,常服中藥,效不顯,說發作就發作,無預警,發作時周身淺紅的斑塊高出皮膚,越癢越抓,越抓皮疹麵積越大。
檢查:舌質淡,舌尖偏紅,脈細小數。
印象:虛風動火。
操作:心腧、大椎穴行血罐,腎腧區行走罐及坐罐。
療效:經過2次治療,基本消失。再治10次,2年後訪,未見複發。
(二)纏腰火丹(帶狀皰疹)
症見皮膚上有紅斑,雜以水泡,錯雜如珠,每多纏腰而發,故又稱“蛇串瘡”。患者疼痛不堪,熾熱如烙,每每失聲。本病最早載於《諸病源候論》,稱“甄帶瘡者纏腰生,狀如甄帶,因此為名”,《瘍醫準繩》(明)謂:“繞腰生丹瘡,累累如貴珠,如何?”曰,“明火待瘡,亦名繞腰火丹”,王清《外科大全》所書更為詳要:“名蛇串瘡,初生於腰,紫赤如疹,或起水泡,痛如火燎。”
本病多由肝氣不疏,鬱結化火,熱入肝經;或由身有鬱濕,濕鬱化熱,外感毒邪發於肝經。《醫宗金鑒》認為,因“風火鬱於心肝兩經”所致。
1.治療方法
主穴:肝腧、膽腧,皮疹局部。
罐法:針罐、血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一:纏腰火丹
於某,女,63歲,1996年初診。
主訴:3天前左側腰部有如粟米大小呈帶狀分布之淺紅色丘疹,痛癢異常,服止痛藥仍無效。
檢查:左側腰部沿帶脈有黃白色皰疹,基底紅色,觸之痛;舌苔薄黃,脈滑數。
證屬:纏腰火丹。
操作:在疼痛區以酒精消毒,用三棱針點刺,行以血罐,留罐5分鍾。出黑血較多。
療效:治療1次後皰疹破潰,疼痛大減,次日皰疹收斂,痛明顯減輕。治療5次後皰疹幹,痛除。為鞏固療效再治2次。
例二:纏腰火丹(瘀血阻絡型)
張某,女,72歲,1989年7月8日初診。
主訴:右脅刺痛1個月,現疼痛難忍。服中藥及外用藥3周,仍感疼痛。胸背部沉緊,伴眠差、乏力、性急、尿黃。
檢查:右脅乳下有散在多處紫色瘀斑,高出皮膚,如黃豆大;舌右側有紫瘀黯點,左側少苔;唇紫色黯,脈滑尺弱。
辨證:瘀血鬱阻肝膽之脈,致氣機不暢,鬱久化熱,發為皰疹疼痛。
證屬:纏腰火丹瘀血阻絡型。
治則:理氣、活血、化瘀。
操作:背部及右脅行走罐20~30次,再於膻中、右期門穴各行閃罐約30次,留罐5分鍾。
療效:7月10日,治後未見好轉。本著“苑陳則除之”,在原基礎上於膻中、右心腧及帶狀皰疹分布處行血罐,留罐5分鍾,出血各約5大滴。
7月15日,增血罐法後,脅痛好轉,但隔天有反複,舌苔紫斑漸消過半。繼治。
8月23日,依上法又治8次,疹除,胸脅痛消,病已痊愈。2個月後隨訪未複發。
(三)座瘡
痤瘡是青壯年常見的一種皮膚病患,男性為多,俗稱“青年疙瘩”,以麵、胸、背部反複出現紅色丘疹、疹頭、膿皰,稍久可擠出小米粒樣白色膿塞為主要體征。易發病,多發於陽明胃經的麵、頸部。
本病症狀雖然在表,源有內因而發,多由過食炙烤、膏粱厚味而脾胃內熱;或濕熱內鬱,上衝顏麵;或情誌不舒,憂思氣結,氣血阻滯化熱,等等,皆可引發此病。現代醫學認為與內分泌變化有關。
1.治療方法
主穴:肝腧、脾腧、胃腧、小腸腧。
配穴:大椎、中極、天樞。
罐法:走罐、閃罐、搖罐、血罐。
2.病案舉例
例一:痤瘡(濕熱型)
閆某,男,19歲,學生,1989年初診。
主訴:麵部痤瘡,反複發作,時輕時重,已3年,夏季為重,起病無誘因,未曾治療。述久站久坐腰痛,口渴不喜飲,納尚可,二便稠。
檢查:顏麵布滿痤瘡,以額、顴部為多,色鮮,頂有膿皰;苔厚膩,色黃白相間,舌黯紫,脈細,關尺弱。
辨證:脾胃健運失司,濕邪內阻,鬱久化熱,上衝於麵。
證屬:痤瘡濕熱型。
治則:健運脾胃,利濕清熱。
操作:沿背部經脈施走罐,每條經脈需行30次以上,再於雙脾腧、雙腎腧行閃罐、搖罐,繼將火罐拔於上述4穴位,留罐5分鍾。
療效:開始效不顯,隻感身體舒適,治療至第5次時,膩苔減退,轉為薄白苔,腰痛明顯減輕,痤瘡收斂,不見膿頭。治療至第7次時瘡體均縮小變平。治療8次後,膚色轉正常,近看仍有小紅點。因此給予中藥繼續調理。
例二:痤瘡(氣機鬱結型)
林某,女,36歲,1992年5月28日初診。
主訴:麵部出現紫紅色痤瘡1月餘,今日加重,因工作不順心,情緒壓抑,煩躁易惱,未曾治療。
檢查:麵部散在痤瘡,大小如黃豆,色紅紫而黯,明顯高於皮膚;麵部皮膚緊繃,神情嚴肅;舌黯紫,脈弦緊。
辨證:氣機鬱結,氣結血澀,化熱上衝頭麵,上焦阻滯,情誌不舒。
治則:活血化瘀理氣。
操作:先沿背部督脈及膀胱經走罐各30餘次,以調動髒腑功能,調暢氣機;再於大椎、肝腧行血罐,出血量約10mL,罐印呈黑紫黯色。
療效:治療3次瘡平,色澤轉淡,近正常,情緒好轉。繼續治療3次以鞏固療效。
(四)老年瘙癢症
老年瘙癢症見於老年人,以皮膚奇癢,夜晚更甚為主征,外觀皮膚無明顯改變,唯現幹燥、起屑,雖非重症,但刺癢難忍,搔破皮膚,給老年人帶來種種不適和痛苦。
引發此症的原因,主要係年老體衰,氣血不足,肺衛阻虛;或阻血不充,營衛不和。
1.治療方法
主穴:十二背腧穴、大椎穴。
配穴:中脘、天樞、大橫、殷門。
罐法:走罐。
2.病案舉例
例一:老年瘙癢(氣血不充型)
雲某某,女,78歲,幹部,1987年12月13日初診。
主訴:3年前背部發作瘙癢,逐漸加重,癢甚時以抓破皮膚為快。曾自服蜂王漿、生脈飲,無效。上月下旬又出現周身乏力,脘悶不適。
檢查:背有抓痕,其他無異常;舌略紫、苔白,脈沉細。
辨證:氣血運化不利,血瘀氣滯,氣血不充肌膚,腠理失於潤養。
證屬:老年瘙癢氣血不充型。
治則:調理脾胃,補益氣血。
操作:用閃火法,沿督脈及雙側膀胱經走罐各30次,手法先輕,適應後逐步加重,以皮膚出現潮紅色為度。稍停再以手掌拍打背部從上至下若幹次,以振奮督脈之氣。療效:次日,患者自述身體舒適、有力,背仍發癢。即治療,3次後胃脘不適已除,背癢明顯減輕。治療5次後,背癢消失,諸症皆除。1年後隨訪未複發。
例二:老年瘙癢(虛火旺型)
李某,女,71歲,幹部,1992年2月4日初診。
主訴:背部刺癢難熬5~6年,日趨加重,曾服中西藥物,均未收效。
檢查:背及周身有散在如綠豆大的紅點,以背部為多,不高出皮膚;舌尖紅,苔白厚;脈細數。
病史:患糖尿病10餘年,冠心病近20年。
辨證:陰傷不足,脾失健運,濕停於內,陰虛火熱,預熱而發。
證屬:老年瘙癢虛火旺型。
操作:先沿膀胱經垂直走罐30餘次,再於脾腧、胃腧、肝腧、膽腧順時針旋轉走罐約30圈,繼於肚臍周圍旋轉走罐約30圈。
療效:治療3次後癢感全消,又治療10次,療效好,未發作。停治半個月後複診,再治,又獲前效。後每周就診1次,基本未見複發。
(五)丹毒
丹毒是一種突發遊走性的傳染性皮膚病,以病起突然,惡寒發熱,局部皮膚腫脹,紅如塗丹,迅速擴大,向四周蔓延,中間色由鮮紅轉為暗紅為主症,發無定處。此症首見於《素問》,稱為“丹”,《諸病源候論》則有專論,後世也多有記述。
本病多由火邪侵犯,血傷有熱,鬱於肌膚;或由跌打損傷,毒邪乘虛而入所發。發於頭麵部,兼有風熱;發於脅下腰胯,兼夾肝火;發於下肢,肩夾濕熱;發於小兒者,多由內熱引起。故分別稱之為包頭火丹、內發火丹,流火遊走全身的稱赤遊丹等,名稱雖異,但症情、病因、治療基本相同。
1.治療方法
主穴:蠡溝、風門及丹毒局部穴區。
罐法:血罐。
2.病案舉例
例:低血壓伴下肢腫痛(化熱傷陰型)
張某,女,59歲,退休工人,1988年12月7日初診。
主訴:10餘年前因外傷致脛骨紅腫疼痛,經中醫治療,外敷膏藥,為時月餘,基本治愈。今夏又碰及原傷處,再現紅腫熱痛,某醫院診為“丹毒”,給外用藥,不能控製。
檢查:紅腫區位於右下肢脛骨麵,麵積為17cm×10cm,紅紫色,有條紋,結節如蠶豆,局部皮膚溫度高於其他正常皮膚;舌色正,脈滑、寸尺弱,血壓為70/40mmHg。
辨證:外傷遷延日久,血運受阻,瘀而發熱,血脈澀滯,氣機不行,升降不利,故血壓偏低,局部中通。
治則:活血化瘀,疏理氣機。
操作:患處邊緣常規消毒,選擇3個點,以三棱針點刺,吸拔火罐,有紫黑色血出,留罐5分鍾。再於背部循腎脈及膀胱經走罐約30次,後在大椎穴處坐罐,留5罐分鍾。
療效:治療後,患者即感腿有輕鬆感,其他無變化。治療2次後,右下肢患處顏色轉淺,熱感見消,紅腫範圍縮小,血壓無變化。連續治療3個月,患處結節消散,紅腫麵積減為12cm×9cm,血壓變為120~100/88~68mmHg,基本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