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臨床應用(下)(1 / 3)

第三節婦科

(一)痛經

婦女經行前後或經期當中出現周期性小腹或腰骶疼痛,甚則因劇痛而冷汗大出、頭暈、昏厥等,皆稱痛經。中醫學認為,本病病因多為氣滯血瘀、寒凝血澀、氣虛血少或肝腎虛虧等。《諸病源候論》謂:“婦人月水痛者,由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傷衝任之脈。”《景嶽全書》也謂:“凡婦人經行作痛,挾虛者多,全實者少。”現代醫學認為,痛經與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過於後傾、前屈,或子宮內膜增厚、異位及盆腔炎等症有密切關係。

1.治療方法

主穴:八髎、中極、關元。

配穴:十二背腧穴、天樞。

罐法:閃罐、走罐、搖罐、提罐、熨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一:痛經(寒凝血滯型)

張某,22歲,技術員,1988年4月1日初診。

主訴:腹拘攣作痛2小時,經水至,量少,耳穴貼豆治療,無效,又施針及用TDP燈烤20餘分鍾,痛加劇。

檢查:麵色蒼白,手足冷,麵帶痛苦,神萎,脈弦緊有力,舌尖有紅點,中後部黯紅略呈紫色,關元及雙腎腧壓痛明顯。

辨證:寒邪凝滯下焦,氣機不暢,血脈不行而發疼痛。

治則:理氣、散寒、活血、溫經。

取穴:任督二脈、雙子宮穴、雙腎腧穴。

操作:先在太溪穴、三陰交穴指壓,無效。繼於小腹行走罐法。在中極、關元穴處塗潤滑介質,行旋轉走罐,逐步擴大走罐範圍上行至脘部,5分鍾後,痛苦緩解過半。患者翻身,塗以潤滑介質,於背部先上下順行走罐反複疏通督脈,後於腹骶仍行走罐,加重橫行,再於雙腎腧穴搖罐10分鍾。

療效:治療完畢,小腹痛已消十之八九,麵色紅潤,手亦無冰冷感,精神仍疲憊。午後再來,訴說午飯時疼痛緩解,但現在又感疼痛,恐其再發,並說以前法治療1小時後下血最多。放置灸箱灸烤小腹中心以善其後。次日未發作。

例二:痛經(寒濕型)

陳某,29歲,飯店領班,1988年5月22日初診。

主訴:年前出現臨經腹痛,牽引下墜,無明顯誘因,痛連腰部。曾服烏雞白鳳丸、生脈飲、六味地黃丸等中成藥,未見效。現值經期第三天,腹痛難忍。

檢查:麵色黃,略帶黯黑,舌白苔,根膩,脈細濡尺滑。

月經史:135~625~28,經行時色黯有小塊,白帶多。

辨證:寒濕下注,閉阻胞脈,致氣血不暢,發為痛經。

操作:腰骶部塗潤滑介質,先行旋轉走罐,順時針3分鍾,頻率不快,

輕柔緩慢。再用閃火法加溫罐底,以手能耐受為度,熨雙腎腧、命門、八髎穴,每穴熨2次(罐體由熱至涼為1次)後拭去潤滑劑。

療效:次日下血量較多,腹痛立輕,效不更方,依此法繼治3次。1個月後隨訪,色量皆常,疼痛不適消失。

例三:痛經(濕熱型)

蘭某,29歲,打字員,1990年11月5日初診。

主訴:16年前月經初潮即腹痛,未治療。近兩年加重,曾服中藥,無明

顯效果。現臨經必發腹痛,第二至三天加重,需臥床。口渴不欲飲,納差。

檢查:兩顴紅,舌尖紅,中根部苔黃膩,脈沉細,偏數。

月經史:13620~40,色紫黯有大塊。平時白帶多,色黃白,質黏。

辨證:濕邪壅滯下焦,阻塞胞脈。

治則:清利下焦濕邪,祛除胞脈壅滯。

操作:督脈行上下走罐20次,腰骶部行旋轉走罐1分鍾,雙腎腧搖罐1分鍾後坐罐5分鍾。上法治療3次效不顯。考慮病因為濕熱之邪,上法力量不足,故用血罐法。在八髎穴做常規消毒,以三棱針點刺八髎穴,再用中號玻璃罐兩個,吸拔5分鍾,出血約10mL。

療效:用此法治4次後,經水至,未見明顯腹痛,再用血罐法治療2個月(每周2次),痛經消失,白帶轉正常,飲食狀況好轉,黃膩苔消失。

例四:痛經(脾腎陽虛)

邱某,21歲,工人,1990年2月28日初診。

主訴:行經必腹痛,已1年,經色黯,有小塊,水樣白帶常濕及內褲;平時胃怕涼,食蘋果即腹痛;體乏,足冷易自汗,時有便溏。

檢查:脈濡,舌略紅、有齒痕。

辨證:脾腎陽虛,無力溫煦胞宮,陽氣不得伸展,血脈不通。

操作:在背部督脈及膀胱經行閃罐,由上至下,由左至右,循序進行,待火罐底燙手時即點壓雙脾腧、雙腎腧,後再對上4穴行搖罐法。

療效:治療後次日,適經水至,雖仍有腹痛但程度減輕。再治1次,經水通暢,體力增加。連續治療1個月(隔日1次),未再出現痛經。

例五:痛經(腎虛寒凝型)

杜某,29歲,工人,1989年8月22日初診。

主訴:經行腰痛11年,今年來有發展,持續性加重。16歲初潮,經期尚準,但每次均腰腹疼痛,可堅持上班。月經史:7/40,有塊,色黯紫,未曾係統治療。末次月經為7月30日,前1周腰腹劇痛,不能直立。曾去深圳某醫院求治,點穴腰部,口服烏雞白鳳丸,均未見效。此後加重,每晚難眠,遇寒尤甚。

檢查:脈細見滑,雙尺尤為明顯,舌紅、中下部呈白膩苔。

辨證:寒濕阻滯下焦、胞宮,波及腰腹腑,故發經行腰痛、腹痛。

治則:疏導下焦,祛寒得濕。

操作:取背部膀胱經的脾腧、腎腧、三焦、命門等穴,相繼行走罐、閃罐、搖罐及坐罐法。

療效:治療後次日(8月23日),雙腎腧及命門穴處的罐印跡呈紫黑色,但腰痛昨日晚即緩解。8月25日,又治療2次,自述腰痛已消失,僅存酸感,白苔減輕。10月5日來告知腰痛已愈,痛經明顯減輕。依原法治療3次,以善其後。

(二)經多

月經周期基本正常,唯經量較以前明顯增多,稱為經多,也稱“經水過多”。引起經多的主要原因是氣虛統攝無權或瘀血內阻,血不循經,或熱血流散行溢,均可使充任失調,血脈不固,血隨經泄。經多與崩漏有區別,前者為月經量雖明顯增多,但能自然停止。如果經量多而暴如下注,或淋漓不斷,久下不止,則為崩漏之症。

1.治療方法

主穴:脾腧、肝腧、大腸腧、命門。

配穴:膻中、督腧、期門。

罐法:走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經多(脾虛型)

李某,31歲,工人,1990年11月19日初診。

主訴:經水過多已3年餘。因患風濕病服中藥,此後每次行經逐步量增。自服烏雞白鳳丸、益母草膏,皆無效,反有加重。現每次可見大血塊,色紫黯。平素白帶多,常濕及內褲。行經時麵有浮腫,伴腰腹疼痛,納可,多夢,口不欲飲,喜熱飲,二便正常。

既往史:風濕病,心動過速,甲狀腺瘤(左)。

月經史:153~523,末次月經11月10日。

生育史:懷孕2次,產1,流1。

檢查:麵色白,脈沉細,舌色正,有裂紋,苔蒲黃。

辨證:中藥治療風濕病多有活血之品,可增加經量,久則傷及脾氣,脾虛失攝,日漸加重;脾虛失運,氣血化源不足,陰液失流而生內熱,熱迫血流。

證屬:脾虛型經多,帶下症。

治則:健脾補氣。

操作:背部塗潤滑介質,用閃火法行走罐,手法輕柔、緩慢,每次沿督脈及太陽經脈走罐15分鍾。治療後背部微現潮紅。

療效:治療4次後,白帶正常,睡眠好。又治療6次後適經水至,此次經量仍稍多,但較前明顯減少,麵腫亦明顯好轉,麵色始轉潤,睡眠仍好。繼續治療1個月,經帶均為正常。

(三)經少

經量明顯減少,經期縮短不足2天,甚則點滴即淨,稱為月經過少,也稱“月經澀少”。本病病因有實有虛,實者可由瘀血內停或痰濕阻滯,壅塞經脈,血行不暢;虛者可由化源虛少,氣血不足,或因精少血少,血海不充。

《婦人秘科》(明)曾提到:“瘦人經水來者少,責其血虛且少也。肥人來少者,責其痰凝經遂也。”經少應與閉經和早孕相區別,經少是指雖有但量少,閉經和早孕則點滴不見。

1.治療方法

主穴:命門、胃腧、脾腧、中脘、天樞、氣海。

配穴:委中、大椎、膻中。

罐法:閃罐、搖罐、走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經少(脾腎虛虧型)

餘某,34歲,職員,1990年8月29日初診。

主訴:1年前經水至經始見減少,經期由3天減為1天;經色黯黑,常不見血色;經前腰腹痛,煩躁不安,乏力,少氣懶言,失眠,伴性急易怒;納可,喜進熱食,二便正常;時有腰部酸痛、足跟痛及膝軟,傍晚感腿腫脹,晨起緩解;聞怪氣味即惡心。

月經史:131~328,末次月經在1990年8月6日,白帶正常。

生育史:懷孕3次,產1,流2,有先兆流產史。

檢查:麵色晦暗,顴部有黃褐斑,雙目四周黯,精神倦怠;形體基本正常,腰椎1~3後突;足冷,陰陵泉、三陰交兩穴壓痛明顯;脈沉,寸關弱,尺滑。

辨證:久病失養,肝、脾、腎三髒俱虛。肝氣虛則見經前性急易怒;腎虛則見腰酸痛、膝軟、足跟痛;脾虛則見乏力,少氣懶言,喜進熱食,聞怪味惡心等。肝、脾、腎三髒虧虛致氣血乏源,下源不足,陽氣難以溫煦胞宮,故經少色黯如沫。

治則:健脾補腎,佐以調肝。

操作:於背部督脈及太陽經行走罐約5分鍾,再取6號大玻璃罐,用閃火將罐體灼熱,不燙手為宜,依次以肝、脾、腎三穴(兩側),留罐5分鍾。

療效:治療3次後,經水至,量有增多,維持至第3天有停止之勢。依原法治療。經水繼續1天,足跟痛未發作,餘症明顯緩解。連續治療1個月(每周2次),經量、經色轉為正常,諸症消失,屬基本治愈。

(四)經早

經早亦稱月經先期或月經超前,一般指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間隔10餘天即行者。如提前3~5天,又無明顯症狀,尚屬正常範圍,或偶有超前者亦不做病論。

本病多屬血熱、氣虛。血熱擾動胞宮,迫血下行,“凡熱血者,多有先期而至”(《景嶽全書》)。氣虛不能提升,血不為固攝,而先期而下,“若脈證無火,而經早不及期者,乃心脾氣虛,不能固攝而言然,此輩及多,若作火治,必誤治矣”(

《景嶽全書》)。

本病應與月經期間出血相區別,如月經提前10餘天便有下血者,多屬經間期出血。經早是周期前提,非偶然1次者。

1.治療方法

主穴:脾腧、足三裏、腎腧、委中。

配穴:大椎、手三裏。

罐法:走罐、閃罐、血罐。

2.病案舉例

例一:經早(腎陽不足型)

劉某,25歲,工人,1988年4月7日初診。

7年前初潮即行發熱、痛經,曾服中藥,效微。2~3年後發熱逐漸減退,但痛經日見加重,服止痛片稍緩解。現經期提前12~15天,經色黯、量少、有塊,4天即止,伴腰酸、乏力、耳鳴、四肢不溫、怕進冷食。

檢查:形體消瘦,麵有痤瘡,舌質嫩,脈細尺弱。

辨證:腎陽不足,陽虛導致衝任失調,不能正常約束經水而超前。

治則:溫補腎陽,調攝衝任。

操作:背部塗潤滑介質,先閃罐,後以中等力度將罐體吸於命門穴,稍停,繼於督脈由下向上反複行走罐約30次,手法逐步加重,再取雙腎腧行閃罐各50次。

療效:治療近1個月,每周3次。5月3日經水複來,周期28天,經水中隻存少量小血塊,色正常,無痛經,3天即淨,能堅持上班,試進涼食,無不良反應,精神好,麵部痤瘡明顯減輕,隻略感腰酸。繼用原法治療2個月,療效鞏固。

例二:經早(陰虛火旺型)

王某,37歲,會計,1989年11月3日初診。

主訴:7年前不明原因每次月經超前8~12天,膝酸軟,腰酸痛,乳房脹痛,半夜多夢,心慌心悸,時有盜汗。

月經史:13515~22,經血色黯,後幾天正常。

檢查:麵色正常,下眼瞼黑,舌質紅,脈細數。

辨證:腎陽不足,陰不製火,火熱內動,迫血先期而行,發為經早。

治則:養陰補腎,調理衝任。

操作:先於雙腎腧、命門、下髎穴行閃罐,每穴50次,再於上述4穴坐罐,留罐5分鍾。罐體吸拔力中量。

療效:依上法治療1個月,每周2~3次,經期達到準時,28天即至,又治療1個月,經期仍準時,麵色轉潤,腰酸乳脹、心慌心悸等症狀逐漸消失。

(五)經遲

月經周期後錯7~60天均稱為經遲,也稱“經行後期”、“經期錯後”、“經水過期”等,初潮和更年期見此現象,一般不當病論。

經遲多由陽氣不足或營血虧損導致血源不足,胞海不能充溢;或因肝氣瘀阻,血滯,血行不暢,衝化阻滯;或感受外寒,血為寒澀,滯瘀於下,任脈不通;亦有因心氣受傷,脾氣失養,飲食減少,血枯血閉而過期或數月一行者。

1.治療方法

主穴:脾腧、足三裏、承山、天樞。

配穴:八髎、中極、關元、石門。

罐法:走罐、閃罐、血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一:經遲(脾氣虛弱、化源不足型)

段某,26歲,職員,1990年10月17日初診。

主訴:經水初潮始,每錯後10天左右,伴身乏無力,腰痛手涼,納差。

檢查:麵色發黃無華,舌淡,脈沉細。

辨證:脾虛化源不足,難衝血海。

治則:健脾益氣。

操作:在脾腧、胃腧穴區塗以潤滑介質,閃火升高火罐溫度,行旋轉走罐法,順時針約15分鍾,中等強度。

療效:啟罐後,患者感周身輕鬆,但回家後自感乏力,大睡,可能與刺激量較大有關。次日治療用輕手法。半個月後,麵色大為改觀,粉紅有光澤。

再治3個月,經期不再後錯,均在28~30天。諸脾虛之證亦消,正常上班。

例二:經遲(肝腎虧虛型)

劉某,21歲,服務員,1989年7月13日初診。

主訴:6年前經水初潮即後錯10~15天不等,未治療。目前行經時感小腹下墜,伴頭疼,喜飲涼水,眠差、多夢,納差,尿黃,便幹,3~4天一行,舌尖時生瘡。

檢查:舌質紅,苔黃白,分布於舌體兩側,脈細滑,重按無力。

辨證:天癸水分不足,肝腎陰血虧虛,陰血不製虛火,即見虛勢諸象,陰血難充胞宮,故經水推遲而下。

治則:培補肝腎,以衝陰血。

操作:先於背部、腰部行走罐約5分鍾,以培補肝腎之陰,再常規消毒,於心腧、腎腧用三棱針淺刺(宜淺不宜深),出血2~3滴即妥。

療效:上法治療3個月,月經周期尚準,在27~32天之間,虛火上炎之證亦緩解。

例三:經遲(肝氣鬱滯型)

李某,35歲,職員,1990年11月21日初診。

主訴:5年前產後經期後錯,少則15天,多達2個月之久,因工作忙而未治療,近1年來身體不適加重。夢多,醒後雙手難以握拳。記憶力減退,心煩性急,兩脅脹滿。

月經史:183~746~60,量中等,有小塊,色紫黯,行經時腹脹。末次月經11月19日。

檢查:麵黃略泛青色,舌黯,脈弦略細。

辨證:產後養護不當,傷及陰血,陰血不足則肝氣受損。後又因工作緊張造成肝髒氣機不暢,樞機不利,故月經遲遲不下。

治則: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操作:先於背部循膀胱經上下反複行閃罐5分鍾,再於肝腧穴行閃罐約50次後,將溫熱火罐吸拔雙側肝腧穴上,留罐10分鍾。吸拔力量中等。

療效:當夜做夢明顯減少。又治療1次,心煩性急、兩脅脹滿狀況好轉,經水31天適來,經色仍黯。依原法治療1個月,月經周期轉為29天,經色轉常,腹脹脅滿消失。再治療半個月鞏固療效。

例四:經遲(寒凝血滯型)

楊某,23歲,教師,1988年11月初診。

主訴:8年前初潮即出現後延,多錯後1周以上,伴腹痛下墜、腰酸,痛時不能站立,近兩年白帶增多,時濕內褲。經行時,腹及腰骶畏涼喜暖。經色黯,有大塊,量較多。

月經史:14637~41。

檢查:脈弦滑,舌色黯。

辨證:寒邪侵犯胞宮,經血澀滯,運行受阻。

治則:溫暖胞宮,祛除寒邪。

操作:在八髎穴區及腎腧、中極、關元穴行閃罐各30~50次,罐底加熱後熨以上穴,用力按壓,再於中極、關元兩穴處行坐罐,吸拔力量較大,用力上提反複抖動,頻率由慢至快,用力由輕到重。每穴3~5分鍾。

療效:治療後,腰及骶部舒服,今晨小腹部下墜感如經水將至。又治療6次,月經於本月15日來潮,周期37天,痛減,可忍受。繼治療10次(每周2~3次),再來潮時已正常,周期為30天。半年後隨訪,經期較準,腰骶惡寒、痛經及帶多之症均消失。

(六)經閉

月經中斷3個月以上或年滿18歲尚未初潮,均稱經閉,亦稱“月事不來”、“閉經”、“女子不月”。經閉應與妊娠期、哺乳期暫時停經及老年絕經相區別。因外傷或發育不全所造成的經閉,不在此範圍。形成經閉的病因病機:多由肝腎虛弱,氣血不足,陰虛血燥,血海空虛,無血可下;或氣滯血瘀,痰濕邪氣阻絡,脈道不通。因腎虛者,“月經全借腎水施化,腎水即乏,則令經血月以幹涸”(《醫學正傳》);因脾虛者,“婦人脾腎久虛,或形羸氣血俱衰,而經水斷絕不行”(《藍寶秘藏》);因陰虛者,“水涸陰竭,所以血枯(《景嶽全書》)”;因痰濕者,“肥白婦人,經閉而不通者,必是痰濕與脂膜壅塞之故也”(《女科切要》)。

1.治療方法

主穴:命門、天樞、大橫、八髎。

配穴:肝腧、脾腧、意舍、魂門、誌室、腎腧。

罐法:閃罐、走罐、搖罐、提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一:經閉(脾腎兩虛,瘀血阻絡型)

段某,30歲,職員,1989年3月18日初診。

主訴:經水未見4月餘,自初潮起經期即常後延,長者遲達半年以上,每當該下不下時,但見性急、胸悶、小腹下墜、失眠。

月經史:137~82~6,痛經,色黯,有小塊,白帶多。

檢查:麵略虛胖,白而無華;舌有齒痕,中後部黯,邊尖紅;脈細滑,重按無力。

辨證:先天腎氣不足,後天脾氣不充,加之瘀血阻絡,胞脈不暢,故經水逾期不下。

治則:補脾充腎,活血通絡。

操作:背部走罐,沿督脈上下反複為之,繼在命門穴搖罐約5分鍾,手法輕柔,又在意舍、誌室穴行閃罐及搖罐,後在大橫穴提罐。

療效:首次治療,患者即感胸悶變輕鬆,下肢行走有力,眠好。治療1個月經水即見,以每月常後錯15天左右。治療6個月,經水即時而下,不再後錯。治療10個月,患者麵有桃色,虛胖皆消,眠差、性急、痛經、帶多諸症已消。患者十分欣慰。半年後隨訪,一切正常。

例二:經閉(脾氣虛弱,氣血不足型)

夏某,45歲,職員,1989年9月7日初診。

主訴:月經4個月未至,伴少氣懶言,明顯乏力,下肢酸楚,不願站立。服生脈飲、蜂王漿等中成藥,效果不顯。

月經史:14328~30,色正量少。

檢查:麵黯少華,舌體稍胖,有齒痕,脈濡弱,血壓為70/40mmHg。

辨證:脾氣虛弱,運化不利,氣血生化不足,胞脈血海不充,故經閉不行。

治則:培補脾土,化生氣血。

操作:先於背部膀胱經及督脈行大麵積閃罐,由上至下,由一側轉另一側,再行緩慢輕柔走罐,繼在脾腧、大橫穴行搖罐各5分鍾。

療效:治療2次,1周後經水至,又治療4次以補益脾氣,血壓上升為100/60mmHg。後隨訪,經水按月應時而下。

(七)漏症

經血非時而下,淋漓不盡為漏症,屬月經失調。此病首載於《金匱要略》一書,後《景嶽全書》也有記述:“崩漏不止,經亂之甚也。”常常有腎虛、脾虛、血虛、血熱、血瘀濕熱等因,引起衝任損傷,不能製約精血,致失時而下。

《東垣十書》曾提到:“脾胃有虧,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敘述了病因、病機。《薛氏醫案》論述更為切要:“其為患,因脾胃虛損,不能攝血歸源;或因肝經有火,血得熱而下行;或肝經有風,血得風而妄行;或因動怒肝火盛,血熱而沸騰;或因脾經鬱結,血傷而不歸經;或因悲哀太過,胞絡傷而下崩。”

本病需與胎漏、異位妊娠、產後惡露、血帶、瘕、外傷等病相區別。

1.治療方法

主穴:脾腧、中脘、腎腧、中極。

配穴:下脘、天樞、氣海。

罐法:走罐、血罐。

2.病案舉例

例:漏症(脾陽虛型)

滿某,24歲,工人,1990年3月24日初診。

主訴:經水淋漓不斷20天,量不大,色粉紅,伴白帶多,帶稀,有腥臭味,小腹冷痛;腰酸,周身乏力,手足冷甚。

檢查:身體狀況一般,舌色淡,薄白苔,脈濡弱,脾腧壓痛明顯。

辨證:脾陽不足,陽虛不能因攝,故血漏下。所見經色淡紅,帶多、稀而有味等均為脾陽不足之症。

證屬:脾陽虛型漏症。

治則:溫運脾陽。

操作:在脾腧穴閃罐多次,罐燙手後於該穴位上反複閃、熨,治療15分鍾。

療效:操作完畢,脾腧穴區皮膚紅潤,以皮溫計測試,該穴區皮溫達45℃。患者自述深層也感溫熱、舒適。治療5次,漏下消失。治療2個月,經水正常,白帶消失,陽氣不足諸症狀緩解,漏症未再出現。

(八)經行頭痛

經行前後或經期時出現的頭部疼痛稱經行頭痛,此病最早見於《張氏醫通》,其稱:“經行頭痛主要病因是血虛、血瘀、肝火。病機為素體虛,經行時陰血更加不足,不得榮養清竅;或有瘀血阻絡,經脈不暢;或因情誌內傷,怒氣鬱結,氣鬱化火,經行時陰不製陽,火氣上衝清竅,引起頭痛。”

對此病應注意觀察:經行結束時頭痛隱隱,多為血虛;經水將至,頭痛如刺,甚至夜間加重,多為血瘀;情緒變化,暴怒或鬱悶,頭部脹痛多為情誌失調。

1.治療方法

主穴:血海、梁丘、膻中、期門。

配穴:大椎、風池下、氣海。

罐法:閃罐、搖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經行頭痛(肝腎陰虧型)

王某,32歲,技師,1989年6月15日初診。

主訴:自1983年產後漸發經後頭疼,位於雙側,伴目脹、睜眼難、頭沉,俯仰則感顱內血管劇烈跳動似裂開。腦後皮膚痛不可觸,兩天後方消失。經前性急易怒,乏力,乳脹,腰腹痛。曾做婦科檢查,原因不明,服湯劑及烏雞白鳳丸、艾墜暖宮丸,無效。自服止痛片、貼耳豆有短效。現經水剛過,又見乏力,腰痛。

月經史:15335~36,無塊,初色褐後轉紅,量少。

檢查:舌紅略黯,苔薄黃,脈細、關滑尺弱,血壓為80/40mmHg。

辨證:肝腎陰虧,陰不養肝,水不涵木,肝氣樞機不利,上逆衝頭竅,故頭脹痛如裂,性急易怒,乳脹,經量少,脈細尺弱。

證屬:肝腎陰虧,肝氣上逆之經行頭痛。

治則:補益肝腎,平降肝氣。

操作:先沿太陽經與肝腧、膽腧、脾腧、腎腧等穴行閃罐、走罐,輕手法,5分鍾;繼在椎穴、氣海穴行搖罐各30次;後在血海、梁丘、膻中、期門、風池下(因風池臨發際,故取該穴下膽經上)行坐罐5分鍾,選中罐。療效:治療1次後,頭痛、目脹即有明顯緩解,腰部有熱感,血壓為90/60mmHg。再治3次,頭痛消失,雙目明亮。鞏固治療1個月,頭痛未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