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呼吸係統疾病
(一)咳嗽
咳嗽為呼吸道的保護性反應,常不獨立為病,多伴以它病。中醫學對咳嗽有獨到見解,《素問》最先指出“五氣心病……肺為咳”,又謂“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後《景嶽全書》補充曰“咳證雖多,無非肺病”。上述主要論點是,不論原因如何,咳嗽都是病起於肺或其他髒腑。
中醫學認為,咳嗽的起因不外乎外感與內傷。如《河間六書》稱:“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六淫之邪導致肺氣失於宣發,此是外感。”《醫宗必讀》謂:“咳雖肺病,五髒六腑皆能致之。廢氣失於肅降而生咳,是為內傷。”
外感咳嗽起病多急,病程較短,初常伴寒熱、頭痛等表證;內傷咳嗽起病緩,病程較長。故診斷及治療皆應分清外感內傷,以區別對待。
1.治療方法
主穴:大杼、風門、肺腧、陶道、中府、天突。
配穴:肝腧、膽腧、脾腧、腎腧。
罐法:閃罐、坐罐、走罐、血罐。
2.病案舉例
例一:咳嗽(氣虛感受風寒型)
林某,女,25歲,技術員,1989年10月17日初診。
主訴:兩天前不明原因出現咽癢咳嗽,現每每咽癢,癢則必咳,吸進涼氣則癢甚咳劇,難以忍受,體倦身乏,服用中西藥皆無效果。檢查:麵白神萎,舌尖紅,少苔,脈細寸浮,咳嗽連連。
既往史:平素易外感、咳嗽。
辨證:平素肺氣不足,氣陰兩傷,氣傷則不能固表,陰傷則無以潤澤肺金,感受風寒之邪,肺失肅降,發為咳嗽。
治則:宣肺止咳,溫調肺氣。
操作:先於天突、華蓋等穴行閃罐,約30次,手法要輕,繼坐罐留5分鍾(常見紫印並伴多個鮮紅的小點),再用艾條於大椎穴處懸灸2分鍾,皮膚溫熱後坐罐5分鍾,同時按壓右手列缺(會有明顯酸痛),以半寸針刺入,啟罐的同時取針。
療效:在天突、華蓋治後,咳嗽基本止住,咽癢已緩,隻在深吸氣刺激
時仍欲咳,故於大椎灸後留罐,以求溫通,振奮陽氣,在列缺留針,意在配通肺氣。罐、灸、針三法施畢,咽已不癢,咳止,已不懼涼氣,麵轉紅潤,雙目有神,始有笑意。囑其每晚懸灸湧泉穴30分鍾,以善其後。
例二:咳嗽(內傷痰濕型)
蔣某,女,48歲,工人,1987年12月15日初診。
主訴:6個月前出現咳嗽,間斷發作,自入冬後漸加重,夜間尤重,曾在多家醫院就醫,效果不顯。
檢查:咳聲陣作,聲響,氣急,有嗆咳,咳時麵紅彎腰;舌苔白膩,脈沉,寸尺略弱。
辨證:痰濕內阻,肺氣失宣,清氣不利而發為咳,痰濕屬陰邪,夜為陰,故夜晚加重。
操作:取肺腧行血罐,局部常規消毒,以三棱針在右肺腧穴點刺4次,
坐罐,留3分鍾,出血色微暗,量約2mL。
療效:治療後咳嗽次數即減,次日劇咳程度已緩。依原法治療,選左肺腧。3日後,咳嗽明顯緩解,能夠平穩入睡,仍有白痰。再加左脾腧穴,刺絡拔罐,共治療7次,白日僅偶咳,夜已不咳。連續治療兩個半月,症狀已除,膩苔也消散。屬臨床治愈。
例三:咳喘(脾虛肺閉型)
葉某,女,45歲,農民,1988年12月初診。
主訴:咳嗽,氣喘,痰多、色白而稀,胸悶,聳肩呼吸,不能平臥,失眠多夢,腹脘脹滿。
檢查:形體消瘦,口唇發紺,無力行走,肺部有哮鳴音。
既往史:慢性氣管炎11年,每年入冬即發,不能參加體力勞動。
診斷: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腎虛型咳喘。
治則:宣通肺氣,協調髒腑。
操作:取穴肺腧、太淵、脾腧、風門,針後在風門穴拔罐出小水泡。次日咳嗽明顯好轉,飲食增加。共治4次,上述症狀基本消除。為鞏固療效,上穴加腎腧、太溪,再治6次,諸症皆消。
例四:咳嗽音啞(風寒外襲型)
劉某,女,50歲,醫生,1989年1月診。
主訴:3天來,鼻塞、流涕、咳嗽,從第二天開始聲音嘶啞,日趨加重,不思飲食。
檢查:體溫37℃;咽可見紅腫,扁桃體腫大;舌淡苔薄,脈細滑。
辨證:肺氣不充,略感風邪致肺氣不利、通道失宣,故咳嗽、音啞。
診斷:風寒外襲型咳嗽音啞。
治則:宣肺益氣。
操作:取背部督脈及膀胱經,重點大椎、風門(雙)、肺腧(雙)施走罐、閃罐、熨罐。先於背部塗潤滑介質,用閃火法將大號火罐叩在大椎穴處,稍停,向下沿督脈及太陽經脈往返行走罐約10次,手法柔和均勻,繼閃拔大椎、風門、肺腧30次,當罐底燙手時,熱熨上述3個穴各3次。共治療約10分鍾。
療效:治療完畢,鼻已通氣,咽部已感舒適,說話聲音明顯增強,次日症狀基本消失。4日後詢及,已愈。
(二)感冒
感冒是指風邪侵襲人體所致的一種外感疾病,以發熱、流涕、鼻塞、惡寒等為主症,多與內有積熱導致衛表不固相關聯。臨床主要分為風寒、風熱兩類,尚有挾暑、挾濕等不同。感冒之說首見(宋)《仁齋直指方》,曰:“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現代醫學稱此病多為上呼吸道感染,認為與流感病毒侵犯關係密切。
感冒常可不治自愈,但也可因處置不及時或不當而罹患他病、重病,故不可掉以輕心,尤其對年老、體弱者,更應重視,以盡早治療為上。
1.治療方法
主穴:大椎、太陽、華蓋。
配穴:督脈、委中、承山。
罐法:閃罐、刮罐、走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一:感冒(風寒外襲型)
楊某,男,31歲,司機,1990年4月1日初診。
主訴:1天前感冒,頭雙側劇烈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自服中、西藥無效。
檢查:麵紅體熱,體溫38℃,舌尖紅,脈浮緊,寸甚,雙太陽穴壓痛。
辨證:風寒襲及太陽經脈,陽氣不得伸展,證屬風寒感冒,邪入太陽經脈。
治則:疏散風寒,調理經脈。
操作:沿督脈行走罐上下約30次,繼在大椎、肺腧、風門穴行旋轉走罐,後在大椎穴閃罐30次,坐罐5分鍾。
療效:啟罐後大椎穴印跡紫黑而黯。患者述雙太陽穴劇痛已消失,其他症狀也明顯減輕,微有汗出,體溫37℃。次日得知已愈。
例二:感冒(風寒外襲型)
吳某,男,32歲,職員,1990年2月21日初診。
主訴:昨日下午始身困體乏,鼻塞,體溫38℃,無咳。
檢查:舌色正,苔薄白,脈浮緊,體溫37.5℃。
辨證:風邪侵入肺經,故見鼻塞;脈浮,體溫略有升高,此乃經脈不利所致。
治則:通脈祛風。
操作:於大椎穴行坐罐法,留罐10分鍾。
療效:啟罐後鼻塞即通,不適緩解,次日近於痊愈,3日後告知已愈。
例三:感冒(風溫挾滯型)
蔣某,男,9歲,學生,1990年2月14日初診。
主訴:3天前偶感風寒,體溫升至39℃,曾服中藥,體溫恢複正常,但昨晚體溫又高達39.4℃,服原方湯劑無效,特來求治。
檢查:神誌清,麵赤,氣粗,體溫39.1℃,有汗,但熱不解,稍有惡風,微見咳嗽,舌有散在小紅點,苔白厚,中心膩,脈數滑,大便兩日未解,小便黃。
辨證:風寒之邪鬱於肌表,內有食積,阻滯中焦,陽氣不得伸展,內鬱化熱,外困其表,阻於陽明。
治則:解表和中,利濕化濁。
操作:先以走罐法疏理膀胱經,上下各約20次,繼在中焦、脾腧、胃腧做順時針旋轉走罐30圈,後在大椎穴坐罐,留罐5分鍾。
療效:次日其母告知,昨晚腹瀉1次,量多,查體溫降至37℃,今晨又瀉1次,體溫正常,熱解,其他症即除。給湯藥3劑善後。
(三)哮喘
哮喘是指呼吸憋悶、聲粗、費力,甚者可見張口抬肩、鼻翼煽動、呼吸困難。《靈樞》謂“肺病者,喘息鼻張”,又說“肺高、則上氣肩息”。哮喘與現代醫學的支氣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心源性哮喘等相類似。
外感六淫邪氣,內傷飲食,情誌不舒,或五髒虛弱,皆可罹患哮喘。在臨床上有虛實之分,《臨證指南醫案》指出:“肺為實,在腎為虛。邪壅肺者為實喘,腎虛精氣內虛者為虛喘,故臨證治療應當明辨。”
1.治療方法
主穴:肩中腧、俞府、中府、紫宮、膻中。
配穴:水分、肺腧、附分、腎腧。
罐法:走罐、閃罐、血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一:哮喘(腎虛水泛型)
戴某,男,59歲,工人,1988年4月1日初診。
主訴:喘促50餘年,5~6歲時患喘病,因治療失時,症狀加重。曾在多家醫院治療,至今仍在加重。目前,胸悶氣短,心慌、心悸、乏力,咳喘較促,活動加重。
檢查:久病麵容,舌黯,少苔,中心剝脫,脈滑數較為有力;心電圖顯示右心室肌肥厚勞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室性心動過速,達130次/分;下肢略腫。
家族史:母患哮喘,弟目前有中度喘症。
治則:宣肺利氣,通脈建中。
操作:沿背部膀胱經走罐,上下各行5次,中等力度。肺腧穴常規消毒,用三棱針點刺3下,出血後坐罐,留罐5分鍾,啟罐後以消毒幹棉球擦淨血跡。
療效:術後即感胸中暢快,憋悶感減退過半,心率120次/分。開清熱利氣、宣肺平喘之湯藥4劑。
4月6日,治療後哮喘減輕,下肢水腫也減輕,食欲、睡眠好,唯夜尿餘瀝;舌黯好轉,脈右細數,左滑數。依原法治療。
4月13日,來時無喘,下肢水腫全消,納香,食量略增,夜尿餘瀝同前,舌、脈如前。依原法治療,湯藥再進6劑。
大杼至腎腧經走罐6~7次後,見膈腧穴以上有明顯散在紫斑,如粟如豆,可知瘀血部位當在上焦。
5月9日,症情平穩,已無大喘,夜能平臥安睡。平日隻偶服生脈飲、腎寶、氨茶堿。囑依上次湯藥方再服6劑。後隨訪,症情平穩。囑每月複查1次。
例二:哮喘(腎不納氣型)
張某,女,16歲,1989年9月28日初診。
主訴:1986年發哮喘,服湯藥、丸藥劑2年,已痊愈。昨天下午無明顯原因,哮喘急性發作,胸悶、喘息急,傍晚加重,夜難平臥。服氨茶堿、喘定片皆不得控製。
檢查:麵白唇白,目呆無神,呼吸艱難,說話時喘促加重,咳聲陣陣,有痰難出;舌有紅點,苔薄;脈雙寸關浮動,急數無根,尺弱近於無。
辨證:腎氣虛弱脈無根,肺氣無力收納,清肅功能失調,見氣不得續,有痰難出,發為哮喘。
證屬:哮喘,腎氣虛弱(陽虛為主)型。
治則:補腎納氣。
操作:先於背部膀胱經走罐,雙側各60次,極輕手法,再於腎腧、脾腧閃罐、搖罐各約30次,最後在腎腧、脾腧坐罐,留罐5分鍾。治療後感胸部憋悶好轉。
療效:9月30日,前治後當晚即可平臥,喘有平息,唯有痰不出。依上法繼治,囑其近兩晚用艾條懸灸湧泉穴,意在溫補腎陽。開湯藥7劑調理。
10月4日,症狀全消。
1990年1月4日隨訪,未複發,稍有不適,艾灸湧泉穴即平複。現5~8天方行大便,大便雖不幹,但每次皆需如廁半小時以上。食欲不好。小便尚正常。
檢查:麵紅,腹軟,舌色正,脈細滑,體重60kg。
辨證:氣虛體弱,運化無力,腸少蠕動,便難下行。
證屬:便秘(氣虛型)。
治則:健脾益氣,助運通便。
操作:在腹臍周行旋轉走罐,手法輕,時間稍長(約15分鍾),繼在大腸腧留罐5分鍾。
療效:治後即感腹內腸鳴,似有便意,23~24日連續2天均主動至廁排便,飲食狀況亦有好轉。依原法連治5次,每日皆能主動排便,查體重60kg。
繼續治療1個月(每周3次),大便時間正常,每日1次,已成規律,食欲佳。
1年後隨訪,生活正常,便秘未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