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取局部阿是穴2處,常規消毒後用3枚針各點刺3下,坐罐3分鍾,出血約0.5mL。
療效:啟罐後左上臂即可上舉,也可持物,胸部壓痛消失十之八九。囑其靜養。
5月6日,上次治後,胸隻存微痛,但昨日極度惱怒,夜又發作,波及於背。檢查發現原阿是穴已無痛,在第5肋間有壓痛感點,故再坐血罐,並於胃經(左上腹部)行走罐20餘次,治療完畢,痛大減,左上臂可持重物。
例二:胸痛(氣血阻滯型)
趙某,女,17歲,中學生,1989年6月5日初診。
主訴:1月前無明顯原因前胸憋悶隱痛,持續5周,活動後症情加重,某醫院診為肋軟骨炎,予消炎痛片及消炎鎮痛膏,因症狀未解,故來求醫。
檢查:胸部無畸形,無紅腫,左側第5胸肋關節處有一明顯壓痛點,上肢伸展無影響,舌色正,薄苔,脈略滑。
辨證:氣血凝澀,運行不暢,發為疼痛。
治則:活血消滯,理氣止痛。
操作:患處常規消毒,以三棱針在疼痛處點刺3下(刺入1mm),用閃火法將火罐拔於該處,出血約黃豆大3滴。啟罐後用消毒棉揩去血滴,以酒精局部消毒。
療效:治後痛感即除,憋悶感也消失。4天後前來告知,治後一直未複發,其母催再來診治,以鞏固療效。檢查原處已無壓痛,遂按原法再治療1次。
(五)背痛
背痛在中老年人及長期伏案或負重職業人群中常見,以整個背部或背部某一局部、某一點疼痛為特征,多伴有酸、沉感覺,較重時可影響正常生活。內髒疾患可以引起背部疼痛。但此處所說背痛係因寒邪侵絡,瘀血阻滯,跌打損傷等實邪,或氣血虛弱、經脈不榮等虛證引起。
1.治療方法
主穴:十二背腧穴、督脈及阿是穴。
配穴:委中穴。
罐法:走罐、閃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一:背痛(瘀血經絡型)
關某,男,36歲,工人,1987年7月8日初診。
主訴:背痛不適2個月,逐步加重,曾做過“烤電”,收效不大,夜間疼痛加重,呈刺痛狀,自服布洛芬,無效。
檢查:雙肩胛及背部大麵積疼痛,無固定敏感點,外觀無異常,舌黯,脈澀。
治則:活血化瘀。
操作:在背部塗潤滑介質,行旋轉走罐,力量中等,繼沿督脈行垂直走罐,約15分鍾。
療效:治後,背上半部呈紫黑色,瘀血泛於體表。當晚背痛大減,隻感皮膚有些疼痛。又3日,患者告之疼痛消近無。1個月後自述無不適。
例二:背痛(氣血不通型)
楊某,女,38歲,按摩師,1988年6月7日初診。
主訴:背痛22年。16歲時摔傷背部,以後即時感肩胛內側疼痛,勞累後加重,曾按摩治療,症稍減。目前疼痛呈加重趨勢,活動後加重,需靠牆“頂”方可減輕。
檢查:外觀無異常,5~6胸椎間有強壓痛,右肩胛內側厥陰、心腧、肺腧等腧穴疼痛,且有明顯壓痛;舌黯,苔薄,脈滑。
辨證:外傷於背,治療失時,致經脈受阻,血行不暢,瘀而作痛,久之則氣血不足,經脈失養而痛。
治則:調和氣血,疏經散瘀。
操作:取背部膀胱經十二背腧穴走罐,手法先輕後重,逐步加重,疏理10次,繼在痛處坐罐10~15分鍾。
療效:啟罐後即稱痛減,罐印黑紫色。共治3次,平時已不疼痛,唯覺患處不適而已。至6月22日又治療3次,疼痛全消,無異常感覺。為鞏固療效,又治療1次。
例三:背痛(腎虛型)
劉某,女,51歲,工人,1990年1月12日初診。
主訴:背部沉感13年,伴腿無力,大便幹燥。曾針灸按摩治療,效果不顯。
檢查:麵色黧黑,發幹如枯草,右脈弱,寸尺近無,左關滑,齒痕舌,苔薄黃。
辨證:腎陰不是,經脈失養,背不充而沉,陰虛火旺而苔薄黃,便幹。
證屬:腎虛型背痛。
治則:補腎通絡,健脾生津。
操作:沿背部膀胱經先行閃罐,罐體熱後再行垂直走罐往複60次,用極輕手法,後於腎腧、脾腧坐罐10分鍾。
療效:用此法治療半年,麵色黧黑已消,發有光澤,大便正常,背不適感消失。患者稱治療中常有麵部蟻行感及足趾內“麻蘇蘇”的流動感,症狀消失,建議停止治療。
(六)腰痛
腰痛發病率較高,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見,以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特征。
腰痛原因,《丹溪心法》中提及有濕熱、腎虛、挫閃、痰積等。現代醫學則認為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扭傷以及退行性病變等皆可造成腰痛。
1.治療方法
主穴:腎腧、命門、委中。
配穴:阿是穴。
罐法:閃罐、坐罐、針罐、血罐、搖罐。
2.病案舉例
例一:腰痛(風邪外襲型)
韓某,男,51歲,木工,1989年2月17日初診。
主訴:3天前天亮翻身始感腰痛,此後走路、活動均感疼痛,漸加重,自貼傷濕止痛膏無效,自認為可能與出汗著涼有關。
檢查:外觀無異常,觸診亦未見異常;局部按壓,肌肉強硬如板,疼痛點在腰5、骶1左側間;舌紫根黃,苔膩,中有裂紋;雙脈尺滑,寸見浮動。
辨證:外感風寒,邪入腰腎之樞,經脈受阻,寒凝而痛,內有濕熱,停於下角焦,氣血運行不暢,舌紫根黃,苔膩。
診斷:風邪外襲型腰痛。
治則:疏散風寒,清利濕熱。
操作:塗潤滑介質,用閃火法由上向下沿雙側膀胱經行走罐,往複10次,繼在雙腎腧穴各閃拔10次,疼痛處閃拔10次,並在疼痛點做搖罐手法,共治療15分鍾。
療效:2月18日,自述腰疼痛緩解,按原法再治。
2月20日,自述疼痛完全消失,X光片報告腰椎退行性骨質增生,其他無明顯異常。臨床治愈,繼治1次以鞏固療效。
例二:腰痛(脾腎兩虛型)
黃某,女,52歲,研究員,1988年6月16日初診。
主訴:1周前腰部出現疼痛、酸、沉感,彎腰及睡臥翻身困難,曾烤TDP燈、針灸,皆效果不顯,後自用按摩器連續治療數日,效果亦不佳。平時有腹泄、腹脹。
檢查:舌紅,邊甚,苔黃薄;右脈弱,左脈細弦。
辨證:脾腎兩虛,腰樞失養,督任失和。
治則:補腎健脾,疏經通絡。
操作:取肝腧至腰骶處,重點在腎腧、三焦、命門穴,塗以潤滑介質,用閃火法於肝腧穴至腰骶部上下垂直走罐5分鍾,繼在腰骶部旋轉走罐5分鍾;於雙腎腧及三焦腧搖罐約3分鍾,命門處坐罐3分鍾。
療效:施罐後患者活動自感舒適,罐印紫黑色略黯。
6月23日,明顯好轉,現彎腰、翻身已無礙。依前法再治1次以鞏固療效。
例三:腰痛(瘀血型)
張某,男,50歲,幹部,1988年10月12日初診。
主訴:12天前騎自行車將腰扭傷,漸現腰痛,不能彎腰,又出現下肢麻木,活動受限。曾“烤電”5次,外貼麝香虎骨膏未見效。現不能抬腳,翻身困難,動輒腰痛。
檢查:抬腿艱難,右下肢直腿抬高呈陽性,左下肢呈陰性,病理反射呈陽性;外觀正常,腰椎5~6間壓痛明顯;舌黯紅,脈細滑。
治則:活血化瘀止痛。
操作:於背腰區旋轉走罐後,在腰阿是穴(痛點)常規消毒,以三棱針點刺,坐罐放血,出血約20mL,色黯;最後在承山穴閃拔50次左右。
療效:治畢,腰痛已緩解過半,患者下肢上抬自如,在診床上可翻身。
10月17日,患者述腰已不痛,唯感右下肢仍有不適。依法再治。
10月24日,專程來告已愈。
例四:腰痛(腎陽虛型)
張某,男,49歲,工人,1988年6月10日初診。
主訴:腰及雙下肢疼痛伴無力,手心涼,自去夏始已有1年。曾按摩治療無效,現疼痛有加重趨勢,身感乏力。
檢查:腰及雙下肢外觀無異常,活動正常,舌色正,脈尺弱。
辨證:腎陽不足,又感寒邪,氣血凝滯,發為此症。
診斷:腎陽虛型腰痛。
治則:補腎溫陽,疏經止痛。
操作:取雙腎腧、雙委中穴,用大號玻璃火罐以閃火法拔於上穴處,留罐10分鍾。
療效:啟罐時無明顯好轉,雙腎腧穴處罐印紫黯,委中穴並無罐印。
6月11日,患者稱症狀有緩解,昨夜睡覺安適。依原法再治,患者稱,清泉穴似有涼氣外溢,遂加拔承山穴。此後患者未來診治。詢之,痛已去十之八九,身亦較前有力,因路途較遠,未能堅持治療。
(七)下肢痛
下肢痛為常見病,在中老年及有職業特點的人群中多發,主要指人體的大腿、膝關節、小腿及足、踝的疼痛。中醫學稱之為“痹證”。
引起下肢痛的原因,主要有外傷或外邪侵入,氣血運行受阻,氣血不足,經脈失養不通而發作疼痛。現代醫學認為,坐骨神經痛、急性扭傷、局部皮神經炎、關節炎、半月板損傷以及骨質增生等皆可造成疼痛。
1.治療方法
主穴:委中、腎腧以及痛區。
罐法:血罐、針罐、藥罐、坐罐、走罐。
2.病案舉例
例:下肢痛(氣血瘀阻型)
MsBank,女,80歲,1996年初診。
雙下肢痛近10年,行走緩慢,極為不便,經多處各種治療,效果不顯。
也常口服止痛劑,減輕有限。
檢查:形體較胖,步伐困難,上診床極為不便,雙側直腿抬高均呈陽性,四肢試驗呈陽性;按壓環跳、委中、承山等穴時均痛甚,臀大肌處中度按壓疼痛難忍;脈沉,舌淡。
診斷:因老年而氣鬱血脈不通致疼痛(下肢筋膜炎)。
治則:培正扶元,疏經止痛。
操作:每周2~3次,每次以背部走罐為主,輔以坐罐、搖罐,熱熨雙腎腧、環跳穴,每周承山穴行血罐,放血量少。
療效:治療1個月,痛大減,走路輕鬆。半年後,行走如常人,隻是慢些。2年後無痛,走路正常。
二、普通外科
(一)手術後綜合征
手術後綜合征不是獨立的疾患,而是外科手術引起的傷口不適和痛苦,如久不收口、持續疼痛、繼發炎症、腹內脹氣、周身乏力、精神委頓等,常因纏綿不愈,給患者增加不少痛苦。過去多認為術後諸症會逐漸好轉,故醫書記述不多,其中以火罐治療則更少見。現依中醫整體觀為指導予以記述。形成術後綜合征的主要原因,多係傷及主體,損耗精氣,氣機不暢,瘀血阻滯,營養之物難以濡養傷口,經脈之所難以通達,故久不收口,持續疼痛,周身乏力,精神委頓。
治療原則多以整體調整,活血散瘀,調理氣機,疏導經絡。
1.治療方法
主穴:督脈及脾腧、胃腧、腎腧。
配穴:中脘、天樞、大腸腧及患處周圍局部腧穴。
2.病案舉例
例:切膽術後(氣血瘀滯型)
甄某,女,39歲,1985年9月6日初診。
主訴:3年前因患膽囊炎而行膽囊切除手術,半年後出現背痛,左側痛重於右側,悶痛伴刺痛,飲食不當則加重。因工作忙,認為會自愈,未就醫。近期疼痛加重,夜臥時也痛。
檢查:患者痛處為胸椎6至腰椎2之間,肝腧、膽腧、脾腧、胃腧均有壓痛,其中膽腧、胃腧尤為明顯,按即呼痛;舌黯尖紅,苔薄白,脈滑尺弱。
辨證:術後傷正,氣血虧少,化濕瘀滯。膽、胃為六腑傳導之官,化物而不藏,故血氣虧少,運化受阻,致經脈瘀滯,不通則痛,反應於背。
治則:調理髒腑,化瘀止痛。
操作:背部塗以潤滑介質,於督脈上下垂直行走罐,往複20次,在左側沿膀胱經肝腧、膽腧、脾腧、胃腧處行旋轉走罐各20~30圈。
療效:術畢,患者背部皮膚潮紅,痛處顯現米粒大的紅色疹點。按壓,疼痛減去很多。按上法共治5次,計13天,背痛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