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外科
一、痛證
(一)頭痛
頭痛在臨床上常見,是患者的自覺症狀。最早見於《素問》,稱“是以頭痛癲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東恒十書》
則依據病因和症狀,認為有傷寒頭痛、濕熱頭痛、偏頭痛、真頭痛、虛氣頭痛、厥逆頭痛。
引起頭痛的主要原因有外感風、寒、濕、熱,內因為肝氣上衝,髓海空虛,氣血不足等。《素問》有“腦風”之說,《丹溪心法》則說“頭痛多於痰,病甚者火多”。現代醫學認為,血管痙攣、腦血管畸形、高血壓、腫瘤、感染發熱性疾病、外傷後遺症以及神經官能症等皆可引發頭痛。
1.治療方法
主穴:十二背腧穴、頸部兩側穴。
罐法:走罐、刮罐、點罐。
2.病案舉例
例一:頭痛(心肝血虛型)
王某,女,21歲,學生,1988年5月25日初診。
主訴:4~5年前漸漸出現頭頂疼痛,偶有太陽穴區疼痛,看書多時加重,伴頭暈,有昏沉、麻木感。曾服用中藥近一年,也服過穀維素等,未見效。後頭痛又加重,雙目增加酸脹感,時有心慌;眠好,納香,二便調。否認既往史和藥敏史。
月經史:154~530~45,腹內隱痛,伴腰痛,經色黯,有小塊,平時白帶多,經期有濁帶。
檢查:麵有倦容,頭微顫動,舌略淡,有齒痕,脈細滑。
辨證:用腦過度,耗傷氣血,心肝血虛,致厥陰頭痛、心慌、目酸脹。
診斷:心肝血虛型頭痛。
治則:安定心神,柔肝通絡。
操作:取頸部,背部膀胱經、督脈,以心腧、脾腧、肝腧穴為重點,塗以潤滑介質,用閃火法拔罐於背,再沿膀胱經、督脈由上向下行走罐(不能上下反複)20餘次,手法要輕,以頸部皮膚出現潮紅為宜。繼在心腧、肝腧、脾腧(均雙側)行閃罐各20次。
療效:5月28日,近兩月無明顯頭痛,僅存目脹。依原法治療,共治6次。
患者因學習緊張未能堅持治療完1個療程(12次)。經隨訪,知頭痛已痊愈。
例二:頭痛(氣虛型)
梁某,女,19歲,學生,1989年5月10日初診。
主訴:兩年前因學習緊張出現頭痛,每因功課累後加重,以頭頂最重,如有蓋子一般。平時常心慌、心悸、氣短,多夢、眠差,痛經、白帶多,現月經隔40天來潮,否認既往病史。
檢查:舌淡苔白,脈細,血壓為70/40mmHg。
辨證:功課緊張,耗傷脾氣,氣機滯澀,氣虛則不能上承厥陰而見頭痛,氣滯則月事受阻,不能如月來潮。
證屬:氣虛型頭痛。
治則:健脾行氣。
操作:先於督脈及膀胱經行走罐,用輕手法往複上下行走90餘次,再於頸部兩側斜方肌行刮罐,每次30次,力量輕,宜均勻,後於肩井穴處點罐,最後在脾腧坐罐約5分鍾。
療效:治療當晚經水即下,頭頂痛有所減輕。治療5次後,頭痛消失,睡眠好轉,白帶近消失,心慌、心悸已除。此例亦因學習緊張未能堅持治療完1個療程。
(二)頸肩痛
頸肩痛臨床較為常見,以頸、肩部疼痛、酸楚不適為主要症狀。主要原因有風冷於關節、筋膜、肌腠,或長時間用某種固定姿勢,致氣血運行被阻、肌肉失養而痛。頸肩痛分突發與漸發,如所謂“落枕”則突發,而伏案時間較長,又不善於安排運動者,則多發慢性頸肩痛。現代醫學稱此為“肩頸綜合征”。
1.治療方法
主穴:大椎、崇骨、肩井、風門。
配穴:頸後側督脈及頸雙側部位。
罐法:閃罐、熨罐、坐罐、走罐。
2.病案舉例
例一:頸肩痛(氣血失和型)
李某,女,30歲,司機,1988年4月19日診。
主訴:肩背痛麻酸沉4個月,時有頭疼。年初在某醫院診為肩頸勞損,給傷濕止痛膏及熱敷靈外用,無效。目前疼痛加重,右手時有麻感,故來求治。
檢查:叩頂及肩叢牽拉試驗呈陽性;頸部在頭向後轉動時有強緊感,右肩胛骨內上角有脹痛感,雙肩井穴有壓痛,呈陽性。拍X光片排除骨質增生。舌尖紅,雙脈滑,尺弱。
辨證:頸肩氣血失和,肌肉勞損。
診斷:肩頸痛(肩頸綜合征)。
治則:活血行氣,疏絡止痛。
操作:先於大椎、崇骨穴處行閃罐30次,繼用罐體底部熨後頸及雙側,再於肩井、風門兩穴坐罐,留罐5分鍾,後用閃罐吸拔肩部,沿頸至肩斜方肌上行走罐,每側各20次。
療效:第1次治後感到輕鬆、舒適;第5次治後肩頸沉重感、酸痛感明顯減輕;第8次治後,患處已無酸痛感,唯右肩胛骨內角存有麻木感,但較前減輕許多;第9次,所有肩頸症狀均除。目前飲食好,眠好。
例二:頸肩痛(風邪外襲型)
張某,女,醫生,1987年9月9日初診。
主訴:今晨起床,發現左肩頸疼痛,故要求按摩治療。
檢查:左肩中穴、左養老穴壓痛呈陽性,建議火罐治療。
操作:取左肩井、養老二穴,用閃罐法拔左肩井穴5分鍾,繼用艾條溫灸左養老穴5分鍾。
療效:治療完畢,自述頭頸可向左扭轉,不痛,隻感悶脹,頭頸前傾仍受影響,較困難。
9月10日,左肩痛已不顯,仍存脹感,頭頸前傾時仍不適,考慮到初次隻閃拔小腸經與膽經,未沿膀胱經治療,故頭頸前傾受阻限。加風門穴閃拔5分鍾,意在使邪外出。次日詢之,症狀已消,痊愈。
例三:頸肩痛(外寒風襲型)
徐某,男,幹部,1991年2月6日初診。
主訴:頸部不適疼痛、活動不便1周,頸部怕涼喜暖,曾接受按摩,無效。
檢查:頸部左右轉不利,活動受限,按大椎穴處痛甚,舌略黯,脈弦滑。
辨證:頸部被寒所襲,氣血阻滯,氣機不通,脈道不暢,當發此痛。
證屬:落枕。
治則:活血散寒,疏通經絡。
操作:先於大椎穴處行閃罐20次,罐體燙手後將火罐拔於大椎穴上,吸拔力要大。
療效:啟罐後頸部即可活動,疼痛已消十之八九,罐印黑紫色黯。3日後詢之,已愈,紫色罐印仍存。
(三)肩周痛
肩周痛是指肩關節疼痛、活動障礙的疾患,屬常見病、多發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多見,男女不限。有的肩痛可依症情歸到中醫學“痹證”範圍,現代醫學則將肩關節疼痛、活動障礙歸為肩周炎(五十肩)。
引起肩部疼痛的原因主要有寒邪侵襲、氣血不足、衛外不利,或外力損傷經脈、氣血阻滯、經脈不暢。
1.治療方法
主穴:肩髃、肩髎、肩貞、肩前穴。
配穴:阿是穴。
罐法:走罐、熨罐、血罐、坐罐。
2.病案舉例
例一:肩周痛(寒凝血瘀型)
李某,男,59歲,工人,1990年12月4日初診。
主訴:左肩活動障礙兩月餘,伴疼痛,夜間加重,時常痛醒,局部怕冷,診為“肩關節組織周圍炎”。按摩及藥物治療後,肩稍能活動,但疼痛未減。
檢查:肩上抬不能觸眉,後伸不及臀,外展不能成水平;舌黯苔白,脈弦緊。
辨證:經脈受寒邪侵襲,氣血澀滯鬱阻,筋脈拘攣。
證屬:漏肩風。
治則:溫經活血,化瘀通絡。
操作:沿肩部由前至後往複走罐,初用輕手法,逐漸加重,往複50餘次,繼在肩髃、肩貞、肩髎、肩前各穴坐罐,各留罐5分鍾。
療效:啟罐後,患者即感輕鬆,疼痛減輕,罐印色紫且黯。共治3個月,每周2~3次,疼痛全消,關節活動正常。
例二:肩周痛(風邪入絡型)
李某,男,28歲,工人,1987年11月12日初診。
主訴:兩天前無明顯原因右肩胛部疼痛,曾自用膏藥外敷,內服止痛片及熱敷皆無效,經人推薦故來求治。
檢查:右肩及上肢活動未受限,右肩肩胛內側上角壓痛明顯,喜按壓。屬寒邪侵襲,經絡不通。
操作:取局部阿是穴,針加罐。用5寸針刺痛處,行進0.5~0.8寸,局部有酸感即出針。行坐罐,留罐10分鍾。
療效:次日痛除。3日後隨訪,已愈。
例三:肩周痛(風寒滯絡型)
付某,女,48歲,教師,1989年3月15日初診。
主訴:3年前右臂痛,伴無力,每因勞累受涼發作,曾按摩、“烤電”,效果不顯,服活絡散效果不顯。目前疼痛加重,此次發作時間長,尚有沉重感。
檢查:右臂活動未受限,臂臑處壓痛呈陽性,舌色正,苔薄黃,脈沉滑,右脈無力。
辨證:經脈失養,風寒襲絡。
診斷:寒痹。
治則:疏經通絡,補氣養血。
操作:走罐以疏理背部膀胱經和督脈。以督脈為重點,從上至下行走罐30餘次,再於右上臂局部走罐30餘次,手法由輕到重;後在臂臑痛處坐罐,留罐5分鍾。
療效:3月18日,整臂輕鬆,但局部皮膚發痛。依原法治療。
3月21日,肩痛幾近全消,皮膚疼痛仍存。原法治療,在上臂局部痛處取輕手法操作。
4月5日,右臂已完全不痛,但在受力時仍感不適。繼續治療,均用輕手法。
4月15日,感覺患肢有力。
6月21日,共治療3個月(每周2~3次),右上肢痛苦全消,精神愉快,停止治療。
例四:肩脫臼(筋脈失養型)
王某,男,36歲,翻譯,1989年3月18日初診。
主訴:6年前因用力過猛致右肩關節脫臼,近年來稍受壓力便脫,平時活動亦痛。
檢查:右肩關節活動正常,右肩肌肉較左肩鬆弛,肩前部有明顯壓痛,拒重按;舌尖紅,脈弦數。
辨證:陳舊外傷,筋脈失養,肌腱失榮,不能約束關節。
治則:外傷內治,內外兼顧,調補髒腑,活血養筋。
操作:沿背部膀胱經及督脈行走罐;右肩部先走罐,繼在右肩重點部位行閃罐、搖罐,再用罐底熱熨痛處,後坐罐於肩前關節。
療效:拔罐後,患者即感背部及右肩部舒適、輕鬆,坐罐印跡黑紫。
9月12日,6個月內共治療30次,現右肩已不痛,肌肉較前飽滿,左右大體對稱,未出現脫臼,原患處無壓痛,罐印色澤正常。
例五:肩脫臼(急性損傷型)
王某,男,17歲,1997年初診。
主訴:因打籃球撞傷左肩。西醫檢查後診為肩關節脫臼,行複位手術。檢查:左肩活動受限,活動時肩部疼痛,但說不出具體痛處,按壓後肩前疼痛明顯。
診斷:肩關節損傷。
操作:前3天,每天肩部走罐1次,再在痛處行以血罐;而後1周2次,隻行走罐、閃罐、坐罐。
療效:連做月餘,痊愈。數年後隨訪,無後遺症。
觀察:前次治療的火罐印跡由於症狀減輕,瘀血明顯減少;而未拔到的地方,其中肌肉仍呈現紫色,說明瘀血未出,餘邪未清。
(四)胸痛
這裏所說的胸痛不涉及心髒,僅指胸肌、韌帶、骨骼等損傷,是患者的自覺症狀,分布在心、肺部位的體表。
引起胸痛的原因頗多,如撞擊、牽拉、搓挫等,造成氣血阻滯、經脈不通、瘀血停滯,故而疼痛。現代醫學有軟組織挫傷、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等稱謂。
1.治療方法
主穴:阿是穴。
罐法:血罐、針罐。
2.病案舉例
例一:胸痛(外傷型)
宋某,男,44歲,經理,1988年5月3日初診。
主訴:3天前被拳擊中左前胸,當時隻感憋氣和輕微疼痛,夜加重。自服止痛片無效,故來求治。
檢查:麵色無華,左上半身呈強直狀,以右手托左臂,不敢活動;傷在左胸乳線內0.5cm與2~3肋間相交處,按壓有明顯痛感,無紅、腫、熱;舌紅、薄,黃苔;脈弦略緊。
辨證:傷及胸部,瘀血內停,阻閉經絡,發為疼痛。
治則:急則治標,行氣活血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