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內科
一、消化係統疾病
(一)胃脘痛
胃脘部及心窩部經常、反複發作疼痛的證候,即稱為胃脘痛。古代醫家多稱為“心痛”。《素問》曰:“困鬱之發,病胃脘當心而痛。”這是泛指胃脘部一切疼痛和不適。現代醫學則指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十二指腸壅積症、胃癌等。臨床中應做定位性檢查,再辨證論治。
胃脘痛的起因較多,如寒邪犯胃,中陽不足,肝氣橫逆,胃中熱盛,瘀血阻滯,飲食停滯,陰虛津少等皆可引起疼痛。
1.治療方法
主穴:中脘、中庭、膻中、期門、天樞、脾腧、胃腧、足三裏。
配穴:大橫、腹結、大赫、胃倉。
罐法:閃罐、搖罐、提罐、走罐、血罐。
2.病案舉例
例一:胃脘痛(寒濕性)
李某,44歲,男,1988年5月16日初診。
主訴:前一日晚開始胃脘疼痛,源於進食生冷食物(蘿卜、黃瓜)較多,呈絞痛狀,間斷發作,每10餘分鍾1次,自服顛茄等藥品後稍見緩解。今晨腹瀉1次,如水樣便。
檢查:舌苔白稍膩,脈滑細,見濡象。
辨證:寒濕中阻,傷及脾陽,脾氣受損,運化失調,濕濁下注。
證屬:寒濕型胃痛。
治則: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操作:在背部塗潤滑介質,在胃腧、脾腧、肝腧、膽腧及大腸腧先做上下直行再做旋轉走罐,手法輕柔,力量中等,操作10分鍾,皮下潮紅。
療效:當即矢氣連連,疼痛緩解,3日後告知痛消症愈。
例二:胃脘痛(中氣不足,瘀血阻滯型)
魏某,36歲,女,1989年4月25日初診。
主訴:4天前發作胃脘痛,過去有間斷發作史。曾在某醫院做鋇餐檢查,診為慢性胃炎。服多種中西藥物,效果不顯。近幾天胃脘部脹痛,打呃後減輕,著涼即加重,伴腰沉、背痛、腹脹。飲食狀況一般,口幹欲熱飲,
二便尚調,多夢。
檢查:肝、膽、脾、胃等背腧穴處均有明顯壓痛,血壓100/56mmHg,舌中下部稍見紫黯,脈寸關均弱,雙尺滑。
辨證:久病中土失和,血氣不旺,無以上達於肺,肺氣虛弱則氣虛致血運受阻,瘀於下焦,而見中下焦胃痛、腹脹、腰沉諸證。
治則:健脾益氣,和胃止痛,兼以活血化瘀。
操作:循背部膀胱經行走罐,對肝、膽、脾、胃腧及中脘、巨闕、期門各穴分別閃罐50次(當罐體燙手時另換罐),再於上述穴位搖罐、坐罐,各留5分鍾。
4月29日:腹脹減,腰背症狀消失,胃痛明顯緩解。
5月3日:昨胃痛僅發作1次,半小時即自行緩解,血壓104/60mmHg。
6月14日:已月餘未治療,今來診告之,胃脘痛近期未發作,餘症也未出現。
(二)腹痛
此病最早見於《素問》,後《金匱要略》論述更詳:“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中醫學所論腹痛,是對胃脘部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所發疼痛的泛指。外邪侵襲,傷食蟲積,氣血阻滯,中氣不足等皆可致髒腑氣血及經絡不暢而發為腹痛。治療應嚴格檢查,防止誤診,急性腹膜炎、腸穿孔、闌尾炎、腹腔轉移性腫瘤等當明確診斷,另行處理。
例二:胃脘痛(中氣不足,瘀血阻滯型)
魏某,36歲,女,1989年4月25日初診。
主訴:4天前發作胃脘痛,過去有間斷發作史。曾在某醫院做鋇餐檢查,診為慢性胃炎。服多種中西藥物,效果不顯。近幾天胃脘部脹痛,打呃後減輕,著涼即加重,伴腰沉、背痛、腹脹。飲食狀況一般,口幹欲熱飲,二便尚調,多夢。
檢查:肝、膽、脾、胃等背腧穴處均有明顯壓痛,血壓100/56mmHg,
舌中下部稍見紫黯,脈寸關均弱,雙尺滑。
辨證:久病中土失和,血氣不旺,無以上達於肺,肺氣虛弱則氣虛致血運受阻,瘀於下焦,而見中下焦胃痛、腹脹、腰沉諸證。
治則:健脾益氣,和胃止痛,兼以活血化瘀。
操作:循背部膀胱經行走罐,對肝、膽、脾、胃腧及中脘、巨闕、期門各穴分別閃罐50次(當罐體燙手時另換罐),再於上述穴位搖罐、坐罐,各留5分鍾。
4月29日:腹脹減,腰背症狀消失,胃痛明顯緩解。
5月3日:昨胃痛僅發作1次,半小時即自行緩解,血壓104/60mmHg。
6月14日:已月餘未治療,今來診告之,胃脘痛近期未發作,餘症也未出現。
檢查:舌苔白稍膩,脈滑細,見濡象。
辨證:寒濕中阻,傷及脾陽,脾氣受損,運化失調,濕濁下注。
證屬:寒濕型胃痛。
治則: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操作:在背部塗潤滑介質,在胃腧、脾腧、肝腧、膽腧及大腸腧先做上下直行再做旋轉走罐,手法輕柔,力量中等,操作10分鍾,皮下潮紅。
療效:當即矢氣連連,疼痛緩解,3日後告知痛消症愈。
1.治療方法
主穴:氣海、關元、太乙、關門、水分。
配穴:血海、梁丘、意舍、魂門。
罐法:走罐、熨罐、提罐、血罐。
2.病案舉例
例一:腹痛(中氣不足型)
榮某,女,34歲,會計,1988年3月14日初診。
主訴:腹痛已1年有餘,1年前因腹痛曾做全消化道鋇餐攝片,診斷為胃下垂Ⅱ°,胃底部已至膀胱,未予治療。目前食多即腹痛,雖有食欲但不能多食,時欲嘔吐、腰痛、乏力、懶動、心慌、暈車,伴小便頻,大便兩日一解,不幹。
檢查:舌紅質幹,脈細滑。
辨證:中氣不足,脾失健運,清氣不升,陰液受損,致氣陰不足,中氣下陷。
治則:益氣升陽,兼顧陰液。
操作:取背部膀胱經脾腧、腎腧為主穴,塗潤滑介質後,用玻璃罐先吸拔於腰骶部,稍停即由下向上行走,上行手重,下行手輕,往返10餘次,使背部出現潮紅,繼在胃腧穴兩側坐罐並留罐5分鍾。
療效:啟罐後患者感腰背輕鬆。
3月16日,前日治後微感背痛,次日消失。此前每晨必嘔吐,但從昨至今皆未吐,飯後也無。原法再治。
3月19日,治後背仍有痛感,晨嘔全消,暈車感也減,夜眠好。再治。
3月23日,飲食量有加,腹痛減輕。再依原法治療。
4月25日,又治療數次,腹已不痛,但胃仍隱隱作痛,飲食較以前增多,舌色正,脈沉弱。仍用原罐法治療3次,胃提升基本到位。患者出於其他原因未能繼續治療。1年後告知病情基本穩定,未見惡化。
例二:腹痛(陰虛中阻型)
彭某,女,60歲。
主訴:臍左隱痛,伴有涼感,1個月前無明顯原因發作,時輕時重,曾用針刺治療,未效。願接受火罐療法。
檢查:背部左肓腧有明顯壓痛。
辨證:腎陽不足,反應於太陽經脈,至肓腧穴阻滯不通,故發為涼痛。
治則:通太陽之脈,散腎經之寒。
操作:取腎腧、膀胱腧、三焦腧加命門等穴循序行閃罐法,約10分鍾。
療效:閃拔4~5次後,患者即稱痛感正在緩解。治療完畢,腹部輕鬆,痛感消失,患者滿麵喜色。
例三:腹痛(寒濕傷脾型)
張某,男,35歲,幹部,1988年6月12日初診。
主訴:腹痛4小時,昨因氣候炎熱,下班到家先食一條黃瓜,又吃自製大冰棍數根,半夜受涼,天亮時腹中絞痛難忍,欲嘔,自服顛茄片2片無效,故來急診。
檢查:臍周痛劇,右天樞穴處壓痛明顯,右背脾腧、胃腧處疼痛皆明顯,而左側穴位均不呈陽性反應,舌尖有紅點,苔白、中心膩,脈雙關滑、洪數。
辨證:貪涼受涼,寒濕傷脾,困擾陽氣,致氣機不利,阻滯則痛,胃失和降,故有惡心。
治則:化濕去寒,調暢中焦。
操作:用閃火法行走罐,上下行走於膀胱經脈的背部腧穴,重點在右側
脾腧、胃腧走數10次,再用兩罐分別對右側脾腧、胃腧坐罐,留罐10分鍾。
療效:行罐完畢,患者即感腹內輕鬆,痛減過半。行坐罐過程中,患者自感背部涼氣似被罐拔出,持續2~3分鍾,啟罐後腹痛全消,胃中舒服,排出矢氣,有便意。滿意而歸。
例四:腹痛(脾虛型)
陳某,女,10歲,學生,1988年8月22日初診。
主訴:素有腹痛,半年前曾在此治療,一段時間未發作。1周前又現腹痛,限於臍周,隱約作痛。納差,貪涼喜冷飲。
檢查:腹軟,平坦無硬塊;舌體胖,質淡,苔薄;脈弱。
辨證:脾虛,氣機失和。證屬脾虛型腹痛。
治則:健脾助運,調理氣機。
操作:取十二背腧穴,重點在脾腧,先閃罐約30次,繼搖罐5分鍾,不留罐,再於膀胱經從上向下行走。手法向上輕,向下重,操作5~10分鍾。
療效:治療3次,腹痛消失,納香,不再貪冷食,繼治3次,鞏固療效。
例五:腹痛(慢性結腸炎)(久瀉傷陰型)
張某,女,36歲,職員,1991年9月26日初診。
主訴:腹痛泄瀉時有發作4年餘,在某醫院做結腸鏡檢查,診為慢性結
腸炎。多方治療,尚無效果。現糞便上有黏性附著物,伴腰、背疼痛,食欲不振,心煩心悸,睡眠不好。
檢查:麵色無華,精神委頓,少氣懶言;腹左側有壓痛,但不拒按,腸鳴音明顯;按壓心、脾、腎、膈腧及三陰交、漏穀、地機等穴皆有強陽性反應;舌尖紅,有小點,齒痕重,苔薄;脈細數,寸脈無力。
既往史:6歲曾患中毒性痢疾,有痛經史。
辨證:久瀉耗氣傷陰,脾土不充,陰傷失養,心火略旺,脾主運化,失司則清濁難分,皆下行而成泄瀉。腹中氣機不暢,阻滯而作痛。
治則:健脾助運,調氣補陰。
操作:沿督脈及足太陽經脈先閃罐,重點在脾腧、膈腧,繼在督脈及太陽經、帶脈走罐5~6分鍾,輕手法,後在心、肝、脾、腎、膈腧及大椎、命門穴坐罐10分鍾,中脘、氣海、大橫、天樞穴坐罐10分鍾。
療效:用上法連續治療3個月(每周2次),麵色轉潤,口唇轉紅,麵有光澤,精神佳,健談,腹痛消失,泄瀉未再出現,背部壓痛陽性點也明顯。痛經不再發作,諸症均消,正氣已複,為臨床治愈。1年後隨訪,無複發。
(三)厭食
引起厭食的主要原因有長期工作緊張、精神壓力、飲食失和、飲酒過度,
或膏粱厚味、受寒停濕等。總之皆為傷於脾胃、運化失職。
1.治療方法
主穴:心腧、肝腧、脾腧、腎腧、肺腧。
配穴:中脘、上脘、下脘、梁丘、梁門。
手法:閃罐、上罐、走罐、坐罐、血罐。
2.病案舉例
例一:厭食(濕邪瘀血型)
耿某,男,37歲,職員,1989年9月16日初診。
主訴:2~3年前始感覺食欲不振,進食頗少,近半年加重。多年來每餐必飲1~3瓶啤酒,酒後即不進食,現不飲酒也不願進食。易失眠,因舌有紫斑,故來就診。
既往史:12歲時曾患甲型肝炎(甲肝)。
家族史:父及弟皆患脂肪肝。
檢查:腹平軟,無異常;舌滿布紫斑,苔白膩;脈細滑;B超顯示輕度脂肪肝。
辨證:濕邪內阻,瘀血停滯,中焦氣機不暢,運化不利。
證屬:厭食(濕邪瘀血膠著型)。
治則:化濁健中,行氣活血。
操作:循太陽經行走罐,並於督脈用強手法從上向下拉罐,繼於脾腧坐血罐,出血約30mL,色黑紫,再於胃脘部行閃罐,提罐5分鍾。
療效:治療2次後,食欲亢進,一天須進餐4次,可能與手法過強有關。再治2次,手法改為中等強度,失眠消失,舌苔白膩減退,紫斑色變淺。又治10次,飲食恢複正常,舌苔白膩消失,紫斑僅隱約可見。
囑停飲各類酒1個月,以後限量少飲。
例二:厭食(氣虛食滯型)
吳某,男,7歲,學生,1988年5月18日初診。
主訴(其母代訴):出生後食母奶腹瀉4月餘,改喝牛奶瀉止,此後著涼即腹瀉,漸漸不願進食至厭食,後服中藥有小效。易感冒、咽腫痛,時流鼻血。出生前母曾有流產先兆,保胎,順產。
檢查:麵萎形瘦,印堂泛青,手足心熱,呼吸急促,耳大、薄無澤;身高、體重皆不足標準;舌苔薄白,尖有紅點;脈滑;血色素10g。
辨證:先天腎虛,後天失調,飲食不當,傷及髒腑,生化乏力,積滯內停,故食積厭食。
證屬:小兒積滯。
治則:健脾補腎,和胃消滯。
操作:取膀胱經及督脈,重點為十二背腧穴,塗潤滑液於背部,用閃火法將罐吸於大椎穴、風門穴處,由上至下反複行走5分鍾,手法由輕漸漸加重。術後背部潮紅。
療效:治後次日食欲大增,納食香。依上法繼治餘月,每周3次,腰圍有增,身體漸胖,食欲好,量大,二便正常。半年偶遇其母,稱食欲仍佳,發育良好。
例三:厭食(脾虛型)
範某,男,8歲,學生,1988年5月21日初診。
主訴(其父代訴):納食差,已7年,順產,體重3.15kg,未見其他異常。服母乳4個月時日見體弱,勉強服至11個月停止,改服牛奶,但食入即吐且有腹瀉。此後雖見身高有增加,唯體重不增。曾向專家門診求助,效不顯。目前,進食困難,絕不食水果、蔬菜之類,尚可食些肉類,易感冒,有時腹瀉,夜睡不安。
檢查:發育不良,形瘦麵白,目眥發青,指甲外翻,舌嫩裂,脈滑沉細弱。
辨證:後天調養不當,傷及脾氣,運化無權,故挑食,納差,形瘦。
證屬:脾虛型厭食。
治則:健脾助運。
操作:背督脈及太陽經走罐十餘次,繼在心腧、脾腧、肝腧、肺腧、腎腧穴行排罐,留罐5分鍾,次日仍行走罐,改在血海、梁門、梁丘穴坐罐,留罐5分鍾。休息1天後,依此法治療1個月。
療效:食欲漸增,不挑食,納香,眠好,麵轉紅潤,體重增加,未出現腹瀉。
例四:厭食(痰濕內停型)
王某,女,56歲,1988年6月8日初診。
主訴:春節後連上數個夜班,身體不適,加上心情不佳,故頭暈沉重,無食欲,某醫院診為更年期綜合征。服中藥及貼耳豆,小效。目前頭暈加重,舌幹口燥,胸悶氣短,身困欲臥;自感目轉不靈,夜視更差,仍不欲食。
檢查:麵黃發暗,發幹枯,精神倦怠;舌色正,苔黃膩;脈沉滑,雙寸浮;雙脾腧、胃腧、三焦腧及豐隆穴壓痛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