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臨床應用(上)(3 / 3)

療效:治療1次後,心前區疼痛緩解,僅存少許憋悶感,繼治4次憋悶感亦消失。3個月後隨訪,心電圖恢複正常,未見複發。

例二:心絞痛(痰濁壅熱型)

鍾某,男,51歲,退休工人,1989年8月28日初診。

主訴:心前區憋悶疼痛月餘,常於夜睡中憋醒,有汗出,勞累後加重,發作時口含速效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可獲緩解。

檢查:舌質紫黯,苔黃膩,脈弦滑、寸弱,麵色灰黯、心率90次/分,律齊,心尖處可聞及Ⅱ級收縮期雜音;心電圖顯示ST段Ⅰ、Ⅱ、Ⅲ、aVF、V5水平下移>0.05mm,T波Ⅰ、Ⅱ、aVL、aVF平,Ⅲ倒置。

辨證:痰濁壅塞化熱,阻滯氣機,心氣不暢,血脈不通。

治則:化濁清熱,宜通心氣。

操作:沿督脈塗以潤滑介質後行走罐,重手法,以刮出輕度血痕為宜,約50次,再於心腧、至陽穴行血罐,出血約20mL。

療效:用上法治療後,立即測心電圖,T波恢複正常,ST段V5也恢複近正常,餘同前。經過半年治療,麵色轉潤,脈已和緩,舌苔正常,心前區疼痛消失,症狀得以控製。繼續治療1年,效果鞏固,未見複發。

(三)心肌炎恢複期

因病毒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心肌炎症稱為心肌炎,在青少年中多見,老年人中亦不少見。臨床以心慌、心悸為主見症,伴有疲憊、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精神委頓等,勞累、緊張後加重,一般恢複期較長。

中醫學將此病歸於“心悸”,《素問·至真要大論》稱“心譫譫大動”,《靈樞·本神篇》謂“心怵”、“其動應衣”,《金匱要略》從脈向測定“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後人也引申為“悸自內惕者也,悸因中虛,故脈弱無力”。

筆者選擇心肌炎恢複期患者以火罐治療,稍有所得,現記述如下。

1.治療方法

主穴:天樞、中脘、十二背腧穴。

配穴:承山、梁丘、血海。

罐法:走罐、提罐、搖罐、坐罐、熨罐。

2.病案舉例

例:心肌炎(氣陰兩虛型)

林某,女,36歲,翻譯,1989年4月3日初診。

主訴:1年前患病毒性心肌炎,經某醫院治療好轉,但近期覺心慌、心悸、乏力,疲憊時加重,時有頭暈惡心,不能正常工作及學習。

檢查:麵色蒼白,舌尖略紅,脈細數、雙寸浮動。血壓為110/54mmHg;心電圖顯示T波Ⅱ、Ⅲ、aVF、V3、V4倒置,V5、V6平坦。

辨證:久病耗傷陰血,無以養心寧神,故見心慌、心悸、頭暈、惡心;陰血傷久,傷及脾氣,而氣虛體乏。

治則:健脾養心,培補血氣。

操作:於十二背腧穴走罐,以脾腧、心腧、胃腧、厥陰腧為重點,繼在上述穴位閃搖罐,再於中脘穴、天樞穴提罐、搖罐,手法輕而均勻,最後在承山、梁丘穴行坐罐,留罐5分鍾。

療法:治後,患者自感身較有力。5分鍾後測血壓為112/70mmHg。心電圖亦稍有變化:T波Ⅱ、Ⅲ、aVF呈負正雙向,V1、V3、V4、V5、V6同前。

治療7個月,心電圖有明顯變化:T波Ⅱ、Ⅲ、aVF仍倒置,但V3、V4、V5、V6已轉為直立。堅持治療1年,原有症狀消失,體能恢複,已上班工作。隨訪1年未見複發。

(四)期前收縮

期前收縮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亦稱期外收縮,俗謂“早搏”。

根據異位起搏點的不同,而分為房性、室性及房室交界性3種。服用藥物、缺鉀,以及對心髒的直接刺激,都可引發;情緒激動、神經過分緊張、過度疲勞、消化不良、吸煙、飲酒及飲濃茶等皆可誘發。心髒的器質性改變,如冠狀動脈性心髒病、二尖瓣病變晚期、心肌炎、甲亢性心髒病等容易發生期前收縮。中醫學將此病列入“心慌”、“心悸”範圍。

1.治療方法

主穴:十二背腧穴、膻中。

配穴:期門、巨闕、關元。

罐法:走罐、閃罐、提罐。

2.病案舉例

例一:房室性期前收縮(肝陰血虛,瘀血內阻型)

李某:女,51歲,工人,1988年10月5日初診。

主訴:胸悶發憋,心慌、心悸伴頭痛3年餘。經某醫院做腦CT檢查,診斷為腦動脈硬化,服腦複康、牛黃清心丸、穀維素等,效果不顯。現症狀加重,眠差、夢多、欲悲,生氣後胸口脹滿尤重,小便頻,夜尿4~5次。

檢查:麵帶戚容,舌質黯紅,中後部苔黑,脈弦略滑,膻中、期門、肝腧穴壓痛明顯,血壓220/110~120mmHg,心電圖顯示頻發房性期前收縮及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縮並存。

辨證:心肝陰血受傷,肝氣疏機不利,瘀血內阻。

操作:膻中、期門、肝腧坐罐(罐印紫黯),留罐10分鍾,繼在十二背腧穴閃罐、走罐,雙排列由上至下閃罐各約20次,上下行走罐30次,手法由輕到重。

療效:連續治療4個月,心悸、心慌、頭疼、胸悶發憋等症狀均消失,過度勞累及生氣後仍有胸部不適,血壓為170/80mmHg,心電圖顯示房性室性期前收縮均消失。繼續治療6個月以鞏固療效。

例二:室性期前收縮(肝鬱化火型)

吉某,女,32歲,工人,1990年10月27日初診。

主訴:心慌、心悸伴強烈憋悶感已2年,發作頻繁,每日數十次,心電圖提示為室性期前收縮。曾多方求治,服中、西藥物收效不大,現頻繁發作,不堪忍受。性急煩躁,飲食、二便尚好。

檢查:麵紅無華,如塵蒙麵,神萎意煩,懶言氣粗;舌質紅,苔薄白;脈弦。

辨證:肝鬱氣滯,鬱久化火,火熱上衝,致心氣逆亂。

證屬:心悸。

治則:疏肝解鬱清熱。

操作:先沿十二背腧穴上下走罐,30~40次,逐漸加重手法,繼在肝腧行血罐,放血均20mL,後在雙期門、膻中穴坐罐,留罐5分鍾。

療效:治畢,患者即感舒適,心慌、心悸似有減輕,再治1次,即不感心悸、心慌,精神好轉。治療13次,麵色轉潤,精神好,諸症消失,心電圖顯示大致正常。

例三:室性期前收縮,右束支傳導阻滯(肝鬱不舒型)

付某,男,46歲,中醫師,1989年5月24日初診。

主訴:3周前因氣惱而感心悸,胸悶、頭暈,遂到某醫院診治,診斷為頻發性期前收縮,服異搏定、潘生丁,無明顯好轉,即至協和醫院診治。查24小時心電圖:期前收縮9

768次,偶有三聯律。服慢心律、心律平等藥物仍無好轉,現心緒不寧,鬱悶煩躁,伴失眠。

檢查:煩悶麵容,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脈弦緊,心電圖檢查提示頻發

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縮,不完全右束支傳導阻滯。

辨證:氣惱甚則傷肝,肝氣鬱滯,閉而不暢致疏機不利,心氣受損而發。

治則: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操作:先沿背部膀胱經疏理走罐,輕手法,30~40次,繼於肝腧、膽腧行旋轉走罐約20次,再在心腧、期門兩穴坐罐,留罐5分鍾。

療效:用上法治療13次後,複查心電圖,顯示期前收縮消失,經協和醫院核查心電圖,結果同上。症狀消失,停診。

例四:房性、室性期前收縮頻發(腎陰陽兩虛型)

金某,女,64歲,退休工人,1989年2月25日初診。

主訴:周身乏力,畏寒怕冷,入冬加重,已3年。去年夏季曾因急性腹瀉而導致昏迷休克,經醫院搶救好轉。現仍倦怠乏甚,腰部怕冷,酸沉無力,心慌嗜臥,夜有盜汗。

檢查:麵白無華,精神倦怠;舌尖略紅,苔薄白;脈關尺皆沉而無力;雙腎腧壓痛;心電圖顯示房性期前收縮與室性期前收縮並存(頻發),血壓為170/90mmHg。

辨證:年老體弱,勞作有過,致肝腎不足,陰陽俱虧,命門火衰。

治則:溫補腎陽,激發腎氣。

操作:先於十二背腧穴走罐,手法輕而均勻,繼於腎腧、命門行閃罐、搖罐、提罐、熨罐,重在反複熨罐。後在上兩穴坐罐,留罐10分鍾。

療效:連續治療5個月,原症狀基本消失,精神轉好,血壓降為160/80mmHg,心電圖顯示為偶發室性期前收縮,屬正常範圍。

(五)高血壓病

高血壓病是以動脈血壓增高為表現的一種臨床綜合征,主要症狀為頭痛、眩暈、頸項板緊、心煩等,嚴重時可有惡心、嘔吐、劇烈頭痛、視力模糊等症狀。中醫學多把此病與“頭痛”、“眩暈”相聯係,故有因痰、因火、因風實證之說,也有因虛之論。《素問》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丹溪心法》提出“無痰不作眩”,《景嶽全書》則認為“無虛不作弦”。

臨床中以中風、痰、火諸證為多見,因肝腎陽虧、肝陽上亢而血壓增高者亦不少見。現代醫學則認為長期精神緊張,飲食中鹽量過多,體重過胖,煙、酒嗜好過多,以及高血壓家族史等因皆可罹患高血壓。如處置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常可引起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是常見難治的疾患。

1.治療方法

主穴:肝腧、膽腧、腎腧、內關、太衝。

配穴:委中、足三裏、陽陵泉、肩井、肩中。

罐法:閃罐、點罐、刮罐、走罐。

2.病案舉例

例:高血壓伴中風語澀(痰濁阻絡型)

劉某,男,58歲,工人,1988年11月1日初診。

主訴:兩年前於夜間突然不省人事,經CT檢查,診為腦栓塞。治療20天後神誌方清醒,右半身不遂,1個月後可扶住行走,但語言不利,曾多處求醫,療效不顯。

檢查:麵容發黃,呆板,舌強語澀,吐字費力,每次隻能說一兩個字,舌黯中心苔白膩,脈滑,血壓為170/110mmHg。

辨證:瘀血阻絡,痰濁內生,二邪共蒙清竅。

治則:化瘀散濁,健脾助運。

操作:先於背部雙側膀胱經用大號火罐行閃罐手法,每側約30下;再做單向從上至下的走罐,每次走罐到腎腧處啟罐,再到肺腧處重新吸拔向下行走,每側10次,手法較重,最好有紫色印跡出現;再在頸部雙側用中號火罐先做閃罐,而後用罐口邊緣重力刮頸部雙側,也見黑紫色印跡的顯現。

療效:用上法連續治療3個月後(每周1~2次),患者血壓穩定,保持在140/80mmHg,講話仍緩慢,但已連貫。治療近1年時,血壓仍維持在140~150/80~90mmHg之間,語言恢複正常。火罐施治處皮膚色澤已正常,無紫暗色的瘀血印跡出現。

(六)低血壓

成年人動脈血壓低於90/60mmHg則可視為低血壓症,不同性別、年齡、體質的人有所差異,也有頭痛、疲乏困倦、眼難睜、目澀等為主證。中醫學認為每由稟賦不足,後天失養,積勞久病,致傷精奪氣,元氣不足。《素問·通評虛實論》謂“精氣奪則虛”,故此病虛證為本。現代醫學則認為:體質瘦弱、營養不良、疾病消耗、心血管疾病、內分泌功能紊亂以及高原反應等皆可造成低血壓。

如因病久導致血壓過低,屬中醫學“虛損”範圍。

1.治療方法

主穴:十二背腧穴。

罐法:走罐、熨罐。

2.病案舉例

例一:低血壓(氣血不足型)

金某,男46歲,工人,1989年5月8日初診。

主訴:半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頭痛、頭昏,雙目困倦難以睜眼,一直未予治療。目前,自覺症狀加重,故來求診,平日喜素食。

檢查:目無光,麵色萎黃,呈蒼老狀;舌尖紅,苔薄黃;脈弦左細;血壓為100/58mmHg。

辨證:飲食單調,營衛不充,氣血化源乏物,氣虛血虧,故發此症。

治則:調理髒腑,促化培源。

操作:在背十二腧穴塗以潤滑介質,行均勻走罐,用輕手法,膀胱經雙側各行30餘次。

療效:治後背部沿膀胱經脈出現輕度紫痕,即查血壓為100/70mmHg。

囑其逐漸增加植物性蛋白,並每日至少食1~2枚雞蛋。隔日再診,頭痛、頭暈大為減輕。第三次治療後,血壓為100/70mmHg,諸症消失,精神好轉。

囑其堅持改變飲食結構。

例二:低血壓(肝血虛型)

姚某,女,35歲,職員,1989年2月25日初診。

主訴:近兩年時感目澀,不願睜眼,伴頭暈,終日昏昏然,平時眠差,某醫院診為虛火上炎。曾紮針治療,症狀未減,反增頭頸發涼、腹痛、心慌、心悸,時有低熱。

既往史:膽囊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神經衰弱。

檢查:形瘦體弱,麵白無華,語聲細微,舌淡苔白,脈弦細,血壓為70/40mmHg。

辨證:肝陰血不足,難以養目而見目澀,伴頭昏昏然。

治則:培養中土,以生肝之陰血。

操作:先沿背部膀胱經走罐,上下行走,力量均勻、中度,各約20次,繼在肝腧、脾腧、腎腧三穴處閃罐、搖罐,每當罐體溫度適宜時,不失時機地熱熨雙腎腧穴。

療效:治畢,患者感覺頭目不適減輕,身體輕鬆,測血壓為80/50mmHg。

隔日再診,測血壓為90/50mmHg。按原法治療後即測血壓,為90/60mmHg。

連續治療4個月,雙目明亮有神,麵色轉潤,低熱未再出現,頭頸發涼亦感消失,精力體能恢複,血壓達到110~90/66~50mmHg。

例三:低血壓伴下肢腫痛(化熱傷陰型)

張某,女,59歲,退休工人,1988年12月7日初診。

主訴:10餘年前因外傷致脛骨紅腫疼痛,經中醫院治療,外貼膏藥10餘月,基本治愈。今夏又碰及原傷處,再現紅腫熱痛,某醫院診為丹毒,給外用藥,不能控製。

檢查:紅腫區位於右下肢脛骨麵,麵積為17cm×10cm,紅紫色,有條紋,結節如蠶豆,膚溫高於其他正常皮膚。舌色正,脈滑,寸尺弱,血壓為70/40mmHg。

辨證:外傷遷延日久,血運受阻,瘀而發熱,血脈澀滯,氣機不行,升降不利,故血壓偏低,局部血脈不通。

治則:活血化瘀,疏理氣機。

操作:患處邊緣常規消毒,選擇3個點,以三棱針點刺,吸拔火罐,有紫黑色血出,留罐5分鍾,再於背部沿督脈及膀胱經走罐約30次,後在大椎穴處坐罐,留罐5分鍾。

療效:治療後,患者即感腿輕鬆,其他無變化。治療2次後,右下肢患處顏色轉淺,熱感漸消,紅腫範圍縮小,血壓無變化。連續治療3個月,患處結節消散,紅腫麵積減為12

cm×9cm,血壓為120~100/88~68mmHg,基本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