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火罐的種類
一、牛角罐
牛角罐是沿用古時流傳下來的治療工具。具體做法是將牛角截下,取出其中角質形成空腔,以牛角近端截斷處為罐口,打磨平滑、稱手便妥。
優點:在農牧地區取材容易,製作方便,經濟實用,負壓性能好,易於把握、操作。
缺點:不宜高溫消毒,不宜做血罐和其他手法。
二、陶罐
陶罐是以陶土燒製,取材亦較易,能隨意製作不同規格的罐體,最大的罐口直徑可達10cm以上,小的直徑可為1.5cm。罐口光滑圓整,肚大而口和底皆小。因其狀如缸,故也有“小缸”、“瓷鼓”之稱。
優點:易消毒,吸拔力強,雖不及玻璃罐好用,但也可用於手法。
缺點:因不透明,無法觀察出血量,故不宜用做血罐。如不得已用其放血時,也應該以淺刺為好,以防患者出血過多而暈罐或出血不止。因罐口內陷,吸拔力大時患者會感到罐口邊緣處過分壓痛。
三、木罐
木罐是以圓木切削製成,普遍用質地較硬的木材為原料,按玻璃罐、陶罐、竹罐式樣製作,做好後用植物油浸泡10天左右,擦淨晾幹即可使用。
優點:輕巧,易消毒,亦能行走罐、閃罐、提罐、轉罐等手法,接觸皮膚感到柔和。
缺點:不透明,不適合做血罐,罐內維持壓力時間較短,長期不用或保管不當時易燥裂。
四、竹罐
竹罐是以青竹製作,一般采取堅固毛竹截成圓筒,一端留節為底,一端打磨光滑作為罐口,兩端用刀刮削略細,中間略粗。可做成大、中、小3種規格。
五、玻璃罐
玻璃罐是在陶罐基礎上用玻璃製成,屬近代製品。其罐如球狀,口平底圓,口小肚大,口邊外翻平滑。有大、中、小3種規格。
優點:透明,可直接觀察施術局部,便於掌握時間,適用於多種手法,尤其適用於血罐(刺絡拔罐);價格便宜,家庭保健使用也很方便;易消毒,耐高溫、高壓。
缺點:易破碎。
六、橡膠罐
橡膠罐是仿玻璃罐式樣、規格,用橡膠製成,屬工業製品。
優點:結實,不易損壞,不必備火種及燃料,自身便可形成負壓產生吸拔力,便於攜帶。
缺點:負壓力不強,無溫熱感,隻能用於吸拔,難以施做其他手法,不能高溫消毒。
七、電罐
電罐是在傳統火罐基礎上,依靠電力保持負壓和溫熱,是一種改進型火罐。罐內裝有電阻絲,通電(生活用電)後能達到一定溫度,再用抽氣裝置排空罐內空氣產生負壓。罐內負壓的大小可以調節。
優點:較安全,不會燙傷皮膚,溫度及負壓可控,患者感覺更舒適。
缺點:因有控製裝置,體積較大,搬運不便,成本高,費用較貴;隻能用於坐罐,不能做其他手法。
八、負壓抽氣罐
負壓抽氣罐是用抽氣法使罐體形成負壓後,置於吸拔穴位上,可使皮下及淺層肌肉充血。一種是特製罐具,醫藥商店有售;一種是自製罐具,目前多為用青毒素小瓶去底磨平為罐口,用舊注射器將罐體抽成負壓,按在所選擇的穴位上。
優點:使用方便,無燙傷之慮。
缺點:無溫熱感,不能用於做手法。
九、金屬罐
金屬罐是以銅、鐵、鋁等金屬加工製成,尤以銅質為常見。多仿玻璃罐、陶罐等式樣。有偏愛者,視為珍品。
優點:結實,不會損壞,溫熱效果好,吸拔力強。
缺點:傳熱快,處置不當時易將人燙傷;質重,不宜做手法;需用機床加工,成本高。
十、代用罐
代用罐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取用的器皿,用於應急,如大罐頭瓶、瓷酸奶瓶、茶杯、小酒杯等。用時注意罐口要平滑,並視情況用砂紙打磨後再用。
優點:就地取材,可應急需。
缺點:因隨機取用,不好掌握,效果不好觀察。
筆者通過臨床使用火罐觀察20餘年,發現玻璃火罐最為好用,更宜於手法的操作,其價格低、容易尋找、透明、好消毒、易觀察,吸拔後能移動,最為實用。竹罐優點亦多,可拔可藥,經濟方便,也容易尋找。電罐是新近發展起來的,有溫熱感,吸拔亦可調整,但也不能做手法,而且裝置較重,成本較高,不夠理想。其他罐體雖各有優缺點,但皆不宜手法,終有諸多不便。
第二節施術前的準備
在每次使用火罐進行治療時,先要有所準備,由於火罐最常用的手法是閃火法,因此要有以下的材料和工具。
1.純度為95%的酒精
純度低的酒精在燃燒時火力不足,難以有足夠的負壓來保證多種手法的完成,因此應使用純度為95%的酒精。可將95%的酒精盛放在磨口瓶內,但不宜過多,應隨用隨加,以防火災及燙傷、燒傷。
2.點火工具
點火工具可用止血鉗,也可用較粗的鐵絲仿止血鉗樣式自製。用時一端手握,一端紮牢或夾牢棉花團便可。
3.火種
可用打火機、火柴、蠟燭等點火,其中以打火機最為方便、實用。當然蠟燭也較為方便,但離酒精瓶要有較遠的距離,要做到既能隨時點燃點火工具,更能保證各方麵的安全。
4.潤滑液
可選用的潤滑介質:以嬰兒油或甘油最為柔和和安全;或選用浸泡藥液,其配方為紅花、川牛膝、急性子、桃仁、防風適量,用38%的白酒浸泡1周。
潤滑液的組成:浸泡藥液60mL,甘油40mL(液體石蠟也可),蒸餾水400mL。注意:油類過多,走罐時會有太黏稠的阻滯感,不清爽;酒類物質過多,易引發患者皮膚上潤滑液的燃燒,造成皮膚燙傷。因此要特別小心謹慎。
第三節火罐施術方法
火罐施術方法是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治療效果。術中應根據需要,做到隨心所欲,或行或止,或輕或重。關鍵是把握火種送入罐內的時機和時間,以及罐體與施術部位的距離。應當熟練而正確地掌握火罐施術方法。
一、點火方法
(一)閃火法
閃火法是火罐療法中的主要點火方法之一。具體操作:以左手持點火工具,右手握住罐體(左手也可,隨習慣),將點燃工具迅速水平伸至罐體底部並馬上拉出,迅速將罐體扣在需要拔的部位。
使用閃火法的體會:行坐罐、閃罐、搖罐、提罐、轉罐等手法時,做到速進速出,保證罐內空氣突然、充分地膨脹,不外溢。燃燒的酒精棉快速接觸罐底,即刻拿出,同時移動罐體不停頓(需做輕手法時當別論),快捷地將罐口扣拔吸附皮膚,這樣才可有足夠的負壓力。不必用勁地往皮膚上按去,不要在罐口停留時間過長,如動作緩慢或不協調,勢必達不到所需吸拔之力。
欲熟練地行走罐手法,需注意當罐內已形成負壓後,罐體在空中向施術部位移動的速度是控製走罐吸附力大小的關鍵:行輕手法,罐體移動速度要慢些,這樣吸附力小,拉動罐體會產生柔和的效果,皮膚微見潮紅;行重手法,罐體移動速度要快,這樣吸附力量就大,拉動皮膚會迅速產生充血效果,甚至出現如刮痧之血痕;行中度手法,罐體移動速度介於兩者之間,則產生效果也介於兩者之間。
走罐手法需要練習,用心體會,其中尤以輕手法較難掌握。此外還有左右手配合協調的問題。
對初診、老人、體弱者用走罐手法時,應以輕手法為好;當治療多次或患者身體狀況尚好,已有一定適應和耐受力、治療又需要時,吸拔力則應大些。
操作時要注意點燃的酒精棉球不可燒灼罐口或碰及罐口,更不可把燃燒的酒精甩到皮膚上,這樣會燙傷皮膚。預防的辦法:每次蘸酒精後,先甩掉多餘部分,這是點火前的規範動作;在近頭、麵部用閃火法時,要將點燃的酒精棉球遠離頭、麵部,以防燃及頭發,這也應成為習慣。持點火工具的正確姿勢:棉球端略低於手持端,以免燃燒的酒精倒流手上,造成術者措手不及、被動。若火焰燒罐口,造成罐口過熱,而罐內負壓不足,則很難實施操作手法。
(二)投火法
投火法是民間常用的一種點火方法。此法有兩種手法:一種是一手持罐,罐體橫置,另一手用鑷子把點燃的小酒精棉球送入罐中,迅速把罐體橫向移動扣在身體適當部位,罐體隻可橫向移動,不宜從上向下吸拔,以免棉球下落傷及皮膚或燒著物品;另一種是一手持罐,另一手拿卷好的小喇叭狀紙卷,把燃端放入罐內,並立即將罐體扣在施術部位,因有小紙卷尖端頂在皮膚上,可以做到既能有力吸拔又能保證安全。
上述兩種拔法多適用於坐罐和排罐,以其簡便、安全而為家庭保健所常用。不足之處是不便於操作較為複雜的罐法,如走罐、閃罐、轉罐、搖罐等,罐內的壓力也不易掌握。
(三)隔物法
先選好治療部位,敷以硬幣、膠木瓶蓋,或用麵粉捏成的小薄麵餅等,再以燃燒的酒精棉球置於擺好的隔物上,把罐體扣在其上即可。此種方法的好處是取材方便,安全性強,不易被燙,適合初學拔罐者用,不足之處也是隻限坐罐和排罐。
施此方法要注意:所選隔物直徑均要小於罐口,酒精棉球不要過大,以酸棗大小(直徑6~10mm)為妥。棉球蘸上酒精後,要擠去多餘酒精,防止酒精流淌燙傷皮膚。施術前要做好一切準備,循序漸進,以免因準備不足而手忙腳亂。還應注意不可重扣、振動,因會使酒精棉球移動,造成燙傷。
(四)滴酒法
滴酒法在民間也常用到,操作時將酒精或白酒滴入罐中,大號玻璃罐內滴入2~3滴,中小號罐滴1滴即可,需滴在罐的底部,然後轉動罐體,使酒均勻附著,點燃後迅速扣拔於施術部位。此種方法與隔物法效果相同,但不及隔物法安全。
注意:罐內滴酒切不可多,滴入後勿忘轉動罐體使酒均勻附著,以免流下燙傷皮膚;點燃後的火柴杆,切勿順手扔到罐內,如不注意也會燙傷皮膚;要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內1~3滴(切勿滴酒過多,以免拔罐時流出燒傷皮膚),沿罐內壁搖勻,用火點燃後,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
(五)貼棉法
貼棉法與投火法有相似之處,操作是將一小塊酒精棉球,壓成小薄片,幹濕適度,貼在罐體內底部壓牢,以罐體倒置不掉為好。點燃後扣拔,手法要輕柔。此法優缺點與滴酒法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