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火罐療法操作方法(3 / 3)

(十三)針罐法

針罐法是罐與針合用的一種火罐療法,臨床常見的有罐內針、罐外針、挑針罐、梅花針罐等,都是集針與罐的共同療效所用。

罐內針:將針刺入選定穴位,再於針上拔火罐,留針5~10分鍾。應選用玻璃火罐,隨時觀察罐內變化。禁用此法在胸背治療,因罐內壓力能導致針位改變,會造成氣胸。

罐外針:留針,起針後,用火罐吸拔針孔,行坐罐。可見針孔出現小米粒大小的血珠,啟罐後用消毒幹棉球擦淨。

挑針罐:在選好的穴位做常規消毒,用鉤針挑破皮膚,以挑到皮下肌肉為限,隨即用罐吸拔,留罐5分鍾。皮膚被挑破處有少量血珠,可用消毒棉球擦淨。此法應征得患者同意,同時應常規消毒罐口(此法刺痕淺,與三棱針刺破所中國火罐療法行血罐不同。血罐另有專述)。

梅花針罐:選好部位做常規消毒,以梅花針叩擊,見皮膚潮紅,略有血樣物滲出為宜,隨後用大號玻璃罐吸拔,亦可用排罐,留罐5分鍾。施術前應檢查梅花針針尖,針尖過鈍,患者難以接受。還可選用瓶口光滑的大罐頭瓶,以增加吸拔麵積和力量。

(十四)血罐法

血罐法是在選擇要操作的部位處,刺破皮膚,吸拔出一定血液的治療方法。適於熱邪壅滯、風寒閉鬱等熱證、寒證、實證,如風熱感冒、風寒感冒、乳癰、丹毒、急性扭傷等。

具體操作:局部常規消毒,三棱針高溫高壓消毒或用水煮20分鍾,如事急時直接火燎針鋒3~5秒,再用75%酒精棉球擦淨亦可,待針不燙時使用。術者一手繃緊皮膚,另一手持三棱針點刺2~3次,手法要快、進針準而淺(進入皮膚深淺要視症情需要而定,一般隻達肌肉層),用閃火法將罐體扣在針刺處。吸拔力量要大,通常出血在20~30mL之間。身體健壯者吸拔時間可略長,身體較弱者吸拔時間要縮短,密切注意出血量,然後啟罐,用消毒棉球擦去血液,並塗龍膽紫藥水,以善其後。

注意:掌握患者凝血時間、有無忌諱。先認真消毒,擦去汙血時更應注意消毒。消毒時按無菌操作規範要求,先從針孔擦起,逐步旋轉擦向周圍,切不可亂擦亂抹。注意選擇玻璃火罐,罐口要平,不能漏氣,如見罐邊內緣泛出諸多小血泡,即為漏氣,需以手壓緊罐體至啟罐。啟罐時一手握罐體,另一手持幹消毒棉,以阻止血液下流,弄髒衣物。

(十五)藥罐法

藥罐法是罐與藥直接協同使用的一種罐法,臨床常用煮藥罐和罐內納藥,多用於治療四肢關節風寒濕痹,也有以此法與血罐合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

具體操作:把活血祛風類藥物如羌活、當歸、紅花、麻黃、艾葉、川椒、川烏、草烏、木瓜等置沙鍋內煮沸,然後放入竹罐或木罐煮10~20分鍾,罐口朝下取出,速用涼毛巾緊扣罐口,立即施用,留罐10~20分鍾。

注意:用涼毛巾,意在擦掉罐口熱水,降低熱度,防止燙傷。動作要迅捷而準確,保證溫度有利於吸拔,發揮效益。

罐內納藥法是選擇磨去底部的青黴素小瓶,裝半瓶新配藥液,扣在所定穴位之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空氣,產生負壓,發揮藥性。

注意:觀察罐內皮膚有無過敏。

三、啟罐手法

啟罐時應注意手法要柔和、快捷,不要生拉硬扯,避免皮膚受損或造成過分疼痛。

具體操作:一隻手握住吸拔於體表的罐體,將其稍傾斜;另一隻手壓住罐口邊緣處皮膚,輕輕一按,氣體就進入罐體內,順勢將火罐取下。

第四節操作時的注意要點

一、防止燙傷

燙傷是在操作火罐手法中最常見的人體傷害,也最易引起糾紛。不正確的操作手法:通常不正確的操作為燃燒棒沒有送到罐底部,而是反複用火焰燒燎罐口,很快就把罐口燒熱,當溫度過高時,放置到皮膚上,即刻造成燙傷。因此在初學火罐手法時,就要特別注意養成正確的操作手法,以防止意外傷害的造成。保護患者,也是保護自己。

二、暈罐處理

暈罐是火罐治療中產生的一種特殊情況,與暈針有相似之處,常於行罐中發生,啟罐後發作,雖不多見,但不可不防。

症狀:頭暈目眩,麵色蒼白,惡心欲吐,呼吸急促,心慌心悸,四肢發涼,伴有冷汗,脈沉細,血壓下降。嚴重者,口唇、指甲青紫,昏迷、神誌不清,仆倒在地,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

原因:空腹或過度疲勞,劇吐、大汗之後,心情過於緊張,體質虛弱,同時手法過重,刺激量大,時間過長,皆可暈罐,甚至形成脫證、閉證。

處理:讓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者服溫開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緩和並恢複正常,重者則應弄清是脫證還是閉證。脫證則施溫灸以固脫回陽,取百會、中極、關元、氣海、湧泉,或隔鹽灸神闕穴即可恢複。閉證則針刺開竅,取隱白、人中、素髎、內關、足三裏。若仍無效,脈細弱,欲脫者,立即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預防:施術者應注意觀察和詢問,若饑餓大渴者,應令其進食,稍作休息再行治療;神情緊張者,應作解釋,消除其顧慮,不可勉強;嘔吐者,先對症處理,不必急於施罐;體弱者、老年患者,手法宜輕,讓其有個適應過程。術中一旦發現患者出現不適,應立即處理,防患於未然。

三、操作火罐十忌

在操作火罐時有以下禁忌:

(1)皮膚嚴重過敏者,不宜拔罐。

(2)有癬疥類傳染病者,不宜拔罐。

(3)血小板指標低下,尤其凝血機製障礙、易出現紫紺者不宜拔罐,尤其不可做刺血拔罐。

(4)患惡性皮膚腫瘤或局部瘰鬁者,不可近患處拔罐。

(5)婦女妊娠期心髒前後區、腹部、乳部均不可拔罐,拔其他部位時,手法也宜輕。

(6)癲狂躁動患者,不適於拔罐。

(7)體表大血管處,不可做刺血拔罐。

(8)嚴重水腫患者,慎用火罐。

(9)血壓過高患者,也應慎用火罐,尤忌強手法。

(10)切忌對小兒施以重手法,手法要輕柔。

第五節操作中的觀察

一、火罐印跡的觀察

二十幾年來,筆者通過對患者火罐印跡的臨床觀察,發現凡肌體及內髒失調者,均出現不同顏色火罐印跡,對診斷和觀察治療效果有一定參考意義。

1.罐印紫黑而黯

一般表示體有血瘀,如行經不暢、痛經或心髒供血不足等。當然,如患處受寒較重,也會出現紫黑而黯的印跡。如印跡數日不退,則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療一段時間。如走罐出現大麵積黑紫印跡時,則提示風寒所犯麵積甚大,應對症處理以驅寒除邪。

2.罐印發紫伴有斑塊

一般表示有寒凝血瘀之症。

3.罐印呈散在紫點,深淺不一,色澤鮮紅,麵積很大一般提示為血瘀有熱之象。

4.罐印淡紫發青伴有斑塊

一般以虛證為主,兼有血瘀,如在腎腧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如在脾腧穴部位則係氣虛血瘀,此點常伴有壓痛。

5.罐印鮮紅而豔

一般提示陰虛、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可出現此印跡。

6.罐印呈鮮紅色的散在點

通常在大麵積走罐後出現,並不高出皮膚:如係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預示該穴所在髒腑存在病邪(臨床中有以走罐尋找此類紅點,用針刺以治療疾患的)。

7.無罐跡

吸拔後沒有罐跡或雖有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複常色者,則多提示病邪尚輕。當然,如取穴不準時也會拔無罐跡。

8.感受風寒

以感受風寒而引起的背部疼痛為例,往往自覺不適、壓痛明顯的部位罐印色重,可滯留數日不消;而其他部位罐印則變化不大,或雖有變化但不久自行消退。當治療一段時間,患者原肩背疼痛消失後,再對原印跡色重處坐罐時,則不現紫印。

二、火罐操作過程中的手感

手感是施術者在術中手持罐體接觸患者體膚的直接感覺。在辨證論治,循經取穴,施用各種罐法、手法的過程中,正確體會和運用手感十分有助於進一步診斷和取得較好療效,這是需要認真掌握的。手感是罐法、手法中的重要內容。

1.一般感覺

為初診或不常做按摩的患者治療時,罐體吸拔力宜輕,故行罐時感到阻力不大;但對複診及常做按摩的患者治療時,因罐體吸拔力宜重,走罐時有沉重感,故阻力較大;應用閃、提、搖、轉等罐法時,對初診者的吸拔力以用力稍大即可拔脫為恰當的感覺;對多次複診者,則以大力亦不能拔脫為準確的感覺。

2.正常感覺

施用走罐時,不論體瘦、體豐(過胖者除外),皆會遇到脊骨、肋骨、骨盆等骨骼,感到有輕微硬度的滑動阻力,這是正常生理感覺。如遇韌帶勞損形成結節,或脂肪瘤等腫物,會產生綿軟滑動的阻力,與正常生理感覺不同,這是病理感覺。

3.經絡感覺

治療前檢查陽性點,反應不明顯,但治療循太陽經走罐至心腧、厥陰穴時,患者則大呼其痛,移開即止,再走再痛,後診斷患者心髒有病,經治療,症狀得到緩解,述穴位陽性點亦不複存在。又如行督脈走罐時,患者大椎穴甚痛,進一步診斷為患者罹患外感,經治療,感冒症狀緩解,大椎穴陽性點轉陰。

4.緊張感覺

皮膚的鬆弛、緊張可因個人鍛煉和皮下脂肪飽滿程度有所區別。但是,隨著患者疾患部位不同,皮膚局部緊張程度也會一時改變。如治療腦血管病、頸椎病,當罐體在頸部走、搖時,會感到有沉重感,甚者如結板狀。詢之,患者必答項部沉緊。又如治療消化係統的疾病時,當罐體行至腰腧、命門、懸樞一帶或太陽經大橫穴處時,也會有沉重和僵硬之手感。詢之,患者必答有沉緊硬痛。治療一段時間後,手感中沉重、緊張感消失,患者皮膚再現正常的柔軟狀況,症狀亦明顯改善或消失。

5.溫涼感覺

行坐罐啟罐後,有的吸拔部位甚涼,多為氣虛陽虛體征;有的不但不涼,反而較一般體溫高,多為陰虛火旺體征。經過一段治療,症狀緩解或消失後,吸拔部位溫度則恢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