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棉片含酒不可多,以防棉片滑動或酒液下流傷人。
(六)水煮法
此法僅適用於既能水煮也能用中藥煎煮的竹罐、木罐等。具體做法:將水煮沸,放入竹罐或木罐煮數十滾(藥罐則另依藥性決定煮沸時間),然後取出,用幹毛巾捏住罐底,再把罐口的熱水擦去,立即扣在選好的施術部位。
優點:消毒徹底,有溫熱作用。
缺點:出水後溫度不易掌握,扣罐過快會使皮膚燙傷起水泡,過慢則吸拔力不夠;不能做其他手法。
上述火罐的點火方法,可供讀者比較、選擇,擇其適當者應用。其中閃火法因有稱手的點火工具,能施用於較多的火罐手法,較其他方法為上。開始掌握閃火法,操作雖較投火法、滴酒法、隔物法、貼棉法等稍難,但經過一定練習,用心體會,一經掌握,便可逐步達到隨心所欲,得心應手之效。水煮法也有一定特點,適於專門治療,但需先做充分準備。
二、火罐罐法
火罐罐法是在臨床及家庭保健中,根據患者病情所選用的具體施術方法。
現在,火罐罐法雖有多種,但均是在民間坐罐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如感受風寒,或跌撲閃挫、四肢腰背疼痛、疼痛點集中,可選用坐罐,針、罐結合等;如內髒疾病,就要依據中醫理論,在辨證論治、四診八綱基礎上,治其本兼治其標,選擇循經取穴的走罐、排罐等罐法。現分述如下:
(一)坐罐法
坐罐法是使用最久,最為普及的罐法,在家庭保健中也很常用。具體做法:把形成負壓的罐體吸拔在體表某一部位或選好的穴位上,使皮膚及淺層肌肉被吸拔至罐內,輕則皮膚潮紅,重則皮下瘀血呈紫黑色。應視不同部位選用不同型號的玻璃罐。
此種罐法過去多用於治療局部疾患,如肩、腰、背、頭痛及疔疽排膿等,近些年隨著經絡學、腧穴學在火罐療法中的應用,辨證施治、循經取穴、沿經疏通、穴位吸拔,也觀察到確有療效。如高血壓病取內關、太衝、肩井、足三裏、腎腧、心腧等穴;消化性疾病取膻中、期門、中院、脾腧、胃腧、肝腧、天樞等穴及足三裏諸穴;婦科疾病則多取三陰交、氣海、肝腧、陰陵泉穴及帶脈等皆可收效。
坐罐有輕、中、重3種拔法,要依病勢久暫、病情輕重、身體素質而定,一般以單手上提罐體帶動肌肉為度。用重手法時,留罐時間應不超過10分鍾,如過久,吸拔處會出現小水泡。
(二)排罐法(群罐)
排罐法是在坐罐基礎上,視病情需要,以多個大罐並列或交錯地吸拔於選定部位之上的一種增強手法,多用於行走罐、閃罐之後,於腰背、胸腹、下肢上部等肌肉豐厚之處。家庭中常用於感風寒邪氣之時。臨床中注意到,如辨證準確,施用此法,則療效甚好。
(三)閃罐法
閃罐法是把罐體反複吸拔、開啟於施術部位或穴位上。通過有彈性的一吸、一啟、一緊、一鬆形成物理刺激,使皮膚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循環反複。在擠壓、放鬆的反複作用下,增強細胞的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環,改善營衛狀況;通過穴位、經絡,使疾病得到治療。
在臨床中,閃罐法多以玻璃罐用閃火法操作,一般在某處或某一穴位反複吸、啟30~50次。操作此法需要準確,保持罐內較大負壓。點火棉球一定要送入罐底,通過罐口要快,避免罐口過熱燙傷皮膚。同時操作者要隨時掌握罐體溫度,為熨罐手法做準備。
(四)走罐法
走罐法操作時又稱“行罐”、“推罐”,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這種罐法宜選用玻璃或陶瓷火罐,罐口應平滑,便於洗刷、消毒。
具體操作:先在施術部位或火罐口內塗以適量介質,如潤滑液等,用閃火法將罐體吸拔於皮膚上,循著經絡推拉罐體,使其沿著需要的線路行走。可急可緩,可輕可重,但皆要柔和。有時為追求強刺激效果,也用不塗任何潤滑液體的走罐法,治療部位多取督脈與膀胱經。具體做法:將罐體吸拔後,用單手或雙手握住罐體做下拉上推移動,在與皮膚接觸過程中,以罐口把皮膚刮出紅色並逐步形成紫黑色或鮮紅色為度。此法多用於急症、熱症,其機理與民間刮痧相似,治療時更要講究手法,不可隻圖刮痧效果一味用力,應密切觀察皮膚狀況,以免刮破。走罐分直行與旋轉。直行走罐是單手握住罐體做直線移動,多用於背部,以疏理督脈和膀胱經,也常用於下肢股四頭肌及比目魚肌處(大腿及小腿肚處);旋轉走罐是單手握住罐體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也可做直線往返或“8”字走罐,常用於腰骶部、腹部或肩關節,可同時疏理多條經脈。
無論怎樣走罐,罐內均應保持不同強度的負壓,如無負壓仍然推拉,則療效不明顯。
(五)熨罐和滾罐法
熨罐和滾罐法是從閃罐法中演化而來的。熨罐法是以熱熨為主,使其發揮溫熱效應。具體做法:當反複閃罐罐體已發熱,適時將罐體翻轉,以燙手的罐底按到所選部位或穴位上,再迅速抬起罐體,用另一隻手掌按壓所熨燙部位,這樣既保護皮膚,也因按壓使熱力深透。
要求:罐體熱度以超過手掌耐受為好,熱力不夠,會影響效果;手法要利索而均勻,罐體快起快落,按壓配合準確,以避免燙灼,以至患者拒治;施熨罐最少要5次,以罐溫漸與體溫接近為1次。
適應範圍:此法常與走罐、閃罐配合使用,對治療頸椎病、腎虛腰痛、氣虛腹痛、虛寒痛經等療效突出。可選風府、啞門、大椎、腎腧、命門、天樞、神闕、關元、中脘等穴。
滾罐法與熨罐法接近。術者手持罐口,在相應穴位和皮膚上滾動,這樣既可保持熱熨效果,又有往複擠壓運動作用,較單用熨罐效果更好。上述兩種罐法可交替使用。
(六)搖罐法
搖罐法是在坐罐基礎上,均勻而有節奏地搖動吸拔在皮膚上的罐體,使患者更為放鬆,有不同程度的舒適感。因均勻搖動,對穴位反複牽拉,增加了刺激量。近幾年也有用藥煮罐吸拔後,再持小木棒撥動罐體使其振搖的方法。此法與現行搖罐法異曲同工。凡可行坐罐處,皆可視需要施用搖罐。
具體操作:罐體吸拔穴位或陽性點,用手輕按罐底,先順時針方向再逆時針方向,輕輕搖動罐體各20~30次便可。操作時,手腕要放鬆,力量要柔和,不宜快,但搖動角度盡量大些,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七)轉罐法
轉罐法也是坐罐法的發展,作用較搖罐法要強烈,扭矩較大,以造成更大的牽拉,加強血液流動,增強治療效果。多用於穴位治療和局部肌肉放鬆。
具體操作:單手搖罐,慢慢地向左做水平轉動,幅度可達90°~180°,然後再向反方向轉動,反複做10~20次,一個正反轉動為1次。轉矩盡量增大,但手法要輕柔,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注意:嚴格檢查火罐罐口,罐口不可有一點粗糙、豁口,應避免割破皮膚。
(八)提罐法
提罐法是在坐罐基礎上,為增強吸拔效果,將罐體上提,爾後恢複原位,反複上提,拉動皮膚的手法。提罐使肌膚上下移動,對相應內髒產生振蕩,增強中國火罐療法蠕動,促進血液運行。此手法常用於腹部疾患,如胃痛不適、腹痛泄瀉、小兒食積、婦女痛經等,效果較好,對肝鬱不舒、脅痛,脘腹痞悶等症也能治療。
具體操作:先行坐罐,然後緩緩上提罐體,要有力,以不將罐體拉脫為度,上提後稍停再放鬆。每次操作上提30~40次。
注意:提罐時,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痛感,一般來說,症狀越重,痛感越強,這是正常的。治療完畢會產生輕鬆、舒適感,症狀緩解。
(九)刮罐法
刮罐法是在治療中隨機產生的一種手法,是對其他罐法的補充,也稱輔助罐法。如治療頸椎病或腦血栓後遺症時,需在頸部走罐、閃罐,但因個體差異,體瘦頸短者很難在斜方肌及頸部吸拔,可應用刮罐替代,以補充不能吸拔之不足。
具體操作:先在施術部位塗以潤滑介質,然後手握罐體,在罐口邊緣由上向下輕刮如斜方肌上緣、頸前肌群處。手法要有一個由弱到強的過程。一般不單獨用刮罐法,同走罐、閃罐並用時,患者則因有溫熱而樂於接受。
注意:施用刮罐後,局部呈潮紅色,症狀嚴重時可成紫黑色,這都屬正常現象,3~5天即可消退。不可過分用力刮皮膚,以免造成損傷感染。
(十)點罐法
點罐法源於推拿中的點穴,意在點壓穴位,疏通經絡。臨床上其他罐法操作力量皆屬吸拔和向上牽拉,對有些深層肌腱緊張、韌帶結節、無菌性炎症等都難起作用,而點罐可以彌補其不足,因此,點罐法一般不單獨使用,也是一種輔助罐法。
具體操作:溫熱點壓,要有彈性。
(十一)發泡罐法
發泡罐法通過使吸拔部位產生水泡以達到治療目的。因負壓強而持久,使皮下大麵積充水形成水泡,與灸法中的發泡灸相似,隻是本法之泡散在表皮,無痛苦,除有治療作用,尚有強壯之功。
臨床觀察:發泡與壓力大小、留罐時間成正比,並與疾病性質及病體狀況有關。有的患者為過敏性哮喘、心下痞硬,吸拔膻中穴、巨闕穴10分鍾即起水泡;有的患者因酒後困乏、胃痛,拔胃脘5分鍾即滿布小水泡;常見感冒夾濕等易起水泡;而有的患者拔30分鍾亦不見起水泡。當然,也與皮膚的粗糙或細嫩有關。
具體操作:用玻璃罐行坐罐,一般為20~30分鍾,可見有晶瑩的大小不等的水泡,啟罐後並無痛感,水泡不必挑破,一兩天後可自行消失,如已弄破,塗龍膽紫藥水即妥。隻要處置得當,臨床未見感染化膿者。
注意:用此法需向患者說明,征得同意才可使用;疤痕體質者不可用。
(十二)水罐法
水罐法適用於感冒、哮喘、高熱無汗、陰虧所致大便秘結等症。因不易操作,臨床上不常用。
具體操作:讓患者側臥或平臥,手持玻璃罐,內裝1/4罐涼水,橫置,用閃火法或投火法,速將罐體吸拔在選擇的位置上。手要平穩,動作敏捷,如水灑會吸拔不住。臨床常選大椎、風門、肺腧、大腸腧、小腸腧等穴位。
注意:冬季使用,應視病情適當提高水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