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研究和推廣火罐療法的意義
一、為什麼要研究和推廣火罐療法
中國的非藥物療法曆史悠久,以其方法多樣、操作簡單、費用低廉而著稱,醫療效果為世人認可和矚目。醫者操作時多循中醫理論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補髒腑,達到生理平衡、陰平陽秘,以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祛病延年。非藥物療法費用低廉,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現代醫學中難以克服的障礙,如醫源性和藥源性疾病等層出不窮,加上醫療費用迅速上漲,導致人們不得不改變對現代醫學模式的認識,這些都為研究和發展非藥物療法(包括火罐療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客觀環境。鑒於此,加強基礎的研究,充實臨床實驗,努力發掘與延伸非藥物療法的內涵是時代所賦予的任務。
火罐是中國傳統醫學中最常用的非藥物療法,因無創傷、無痛苦、無毒副作用而深受廣大民眾喜愛,故有“紮針拔罐子,病去一半子”的美譽。火罐也能解決部分病症,如受寒受涼引起的腰腿背痛、風寒風熱引起的感冒頭痛,或癤腫癰毒等局部病症。曆史文獻、中醫古書中對火罐療法的撰述寥寥無幾,而且常將其作為中藥和針灸的輔助治療手段。將火罐療法作為獨立的治療手段和上升為學術上的一種療法是很有必要的。
筆者經過25年對火罐的臨床研究觀察,創新了數種火罐手法,並把火罐的治療範圍延展到內科、婦科、兒科等領域,做了較嚴密的觀察,發現效果甚佳,有些療效優於針刺或中藥,完全可擔當單獨的治療手段,還總結了火罐操作時手中感覺和火罐印跡的觀察。筆者連同中醫界的同仁把單一的火罐手法提升為火罐療法,使其不再隻是針、灸、藥的輔助手段,而成為單獨治療疾病的一種重要方法。
二、對火罐療法的初步研究
目前,火罐作為一種治療方法正在逐漸擺脫僅僅用於痛症或療膿排癰,以及作為其他治療方法的輔佐手段的狀態,正在以新的麵貌成為獨立治療手段而用於臨床。把火罐轉變成為世界上單獨的在中醫理論思想指導下的火罐療法,是筆者畢生的願望和追求,也是今後要大力推廣的。
筆者在1994年前,不加其他治法,單用火罐手法,如走罐、閃罐、轉罐、搖罐、熨罐、提罐等,治療觀察心血管疾病56例,消化係統疾病48例,免疫係統疾病26例,神經係統疾病30例,婦科疾病78例,兒科疾病34例,感冒42例,性功能低下症7例,效果均滿意,尤以正氣失充導致的虛損類疾患效果更好,確有抗老健身之功效。諸多患者按療程治療之後,多顯現自穩調節能力增強,所檢驗的指標正常或趨於正常,自覺症狀消逝或明顯改善。在可選的治療範圍內,其效果不遜於針、灸、中藥。
以走罐手法,依五髒六腑之腧皆輸注於背的原理,以膀胱經、督脈為主,操作於人體背部。督脈通督人體的諸陽經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上行經腰背正中至頸部入腦,故督脈為十二經脈之綱領和動力。督脈是否振奮、協調,直接關係人體功能是否相對平衡與穩定。膀胱經脈有4條經脈在人體背部分布最廣,五髒六腑之腧皆輸注於背,背部的穴點均在膀胱經脈上,而且多是兩個穴位反應點,可見膀胱經與五髒六腑關係最為密切。走罐時循經熨刮、牽拉、擠壓(皆屬於物理刺激,有機械刺激和溫熱刺激的雙重作用),通過負壓的罐體移動形成良性機械刺激,使身體局部充血,促進新陳代謝,進而循經調動髒腑功能。溫熱刺激主要是通過走罐對皮膚產生摩擦,與機械刺激同時作用於背部神經根,反射於大腦皮層,振奮了中樞神經。
筆者在操作中觀察到走罐施術後患者背部常有舒適的溫熱感,還有人能保持這種感覺半日之上,也有人在患處(如脘、腹、膝)出現明顯反射熱感。同時還有新的發現:通過走罐的手法可使厚膩的舌苔逐步化去,使高血壓下降,心電圖異常得以改善,還可雙向調節血壓。
筆者還觀察到:由於罐內的負壓吸拔、熨刮、牽拉、擠壓皮膚和對淺層肌肉的良性刺激,包括局部暫時瘀血所形成的“自血療法”,在調節循環係統時也有效地調動了免疫係統,對治療過敏性哮喘的急性發作、頑固性慢性鼻炎、免疫功能低下造成的低熱不退等病症,均有好的療效。
第二節火罐療法曆史沿革
火罐療法曆史久遠,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始出,人們對其並不具有明確的目的和預見,很可能是為求生、獲救、止痛的人類本能。從黃河流域出土文物中的陶罐、北方畜牧區至今仍有使用的角罐,以及南方以竹筒做成的竹罐等,均可說明火罐及火罐療法確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成長於人們與疾病鬥爭的過程中。
一、角罐開始使用的年代
在中國,有一些少數民族醫生至今仍在使用牛角做火罐治療。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稱火罐療法為角法(角療之法)。這是人類用火罐治療疾病的最早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