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左右。筆者觀察到,通過走罐可使厚膩的舌苔逐步化去,血壓下降,心電圖改善,失常心律得到一定程度的糾正,雙向調節血壓。
在臨床中還觀察到,由於罐內負壓吸拔、熨刮、牽拉、擠壓對皮膚和淺層肌肉的良性刺激,包括局部暫時瘀血所形成的“自血療法”,在調節循環係統的同時,也有效地調動了免疫係統,對治療過敏性哮喘急性發作,頑固性慢性鼻炎,免疫功能低下所造成的低熱不退等,都有好的療效。
第四節火罐療法與經絡學、腧穴學
火罐療法隻有遵循中醫理論,直接在經絡學說指導下,才會取得其他療法不可替代的效果。經絡學、腧穴學、髒腑學和針灸學是火罐療法的基礎理論學科。
一、經絡學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除有四肢百骸、髒腑器官外,還存在密布全身上下、內外的多處、多條極為複雜的相互作用的聯絡通路,即一個完整的、精密的經絡係統。
經絡與腧穴的概念,是經過先人們無數次的實踐和驗證,長期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加工過程而升華形成的。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陰陽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專門論述了經脈循行和疾病的關係,說明在三千多年前已經有了經絡學的雛形。在此基礎上,後世又有了相當多的發展和補充。《黃帝內經》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髒腑,外絡於肢節”;《靈樞·海論》指出,“經絡能貫串上下,溝通裏外,燮變陰陽,運行氣血”;《靈樞·經脈》指出,“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還詳細地論述了氣血在經脈內外流行及對人體的營衛狀況的影響。漢時期形成的《難經》對經脈長度和循行規律,十五絡脈的作用,十二經氣血的表現以及奇經八脈的內容、起止、循行、作用、病候等的論述已相當完備。此後,隋、唐、宋、元、明、清曆代皆有多種專著及圖表,對經絡、腧穴考證其詳,論理透徹,認識水平不斷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醫務界做了前人無可比擬的大量工作,使經絡學更加係統,更加完整。
經絡有經脈、絡脈之分:經脈為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皮部、十二經別、十二經筋等;絡脈有十五大絡、浮絡、孫絡等。經絡既是經氣流通之路,又是邪正交爭之處。因此,經絡學是火罐療法的明理、取法、治則、手法的指針。
宋·朱肱曰:“治病不識經絡,如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
二、腧穴學
腧穴是人體髒腑、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開始,古人總是將經絡與腧穴相提並論,《黃帝內經》除論述了經絡,也論及了腧穴部位、名稱、分經、主治等,為腧穴學奠定了基礎。後世《難經》又提出了八會穴,並闡述了腧募穴、原穴、五腧穴等。晉·皇甫謐所編纂的《針灸甲乙經》對各穴位置、主治、配伍、取法、手法、禁忌等都有全麵且詳細的論述。唐、宋、元、明、清曆代皆有大量專著,並多有重新厘定、修正謬誤之舉,同時期還出現了繪畫、鑄形等教具,使腧穴學更加係統,更加規範,至清代即已整理出361個穴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針灸學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們對腧穴的作用、規律進行了大量研究和驗證,又發現了一些有效腧穴,腧穴的內容更加充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人體腧穴大體可分為經穴(361個)、奇穴(千餘個)及阿是穴三大類。
經絡、腧穴歸屬於髒腑,受五髒六腑統轄,又作用於五髒六腑。一般講,一條經絡隸屬於某一髒腑,腧穴又各歸某一條經絡,內髒有病時便可在其相應的經絡循行部位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和體征,如《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提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在正虛邪乘的情況下,經絡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經絡病可以傳入內髒。如《素問·繆刺論》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髒,散於腸胃。”可見經穴可以致病,但是,在相應穴位上或針或灸或推拿,或施以火罐,通過經絡,也是可以治病的。
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保健過程中使用火罐時,不可能都按著中醫理論去辨證論治,也難以做到理、法、方、罐環環相扣,可是,如果有目的地接觸有關經絡學、腧穴學等方麵的知識,無疑會使火罐療法的療效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