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

〔注釋〕

①鱉(biē)??形狀象烏龜,背甲上有坎皮。也叫甲魚或團魚。俗稱王八。

②不忍??這裏是不願意的意思。殺生??舊時指宰殺牲畜、家禽等生物。

③筱(xiǎo)??細竹子。

④爬沙??原指蟹行,這裏指鱉行。

⑤更??再。

鑿井得人

宋國有個姓丁的,家裏沒有井。做飯,澆菜地,都要用水。他家隻得派一個勞動力,每天到村外去挑水。

後來,姓丁的在家裏打了一口井,用水就很方便了。姓丁的逢人便說:“我家鑿了一口井,等於得了一個人。”這話三傳兩傳便走了樣,說成:“丁家鑿井挖出一個活人來了。”越傳越奇,越奇越傳,最後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裏。

宋君就派官吏到丁家調查。姓丁的說:“我說的是鑿了一口井等於得了一個勞動力,不是說從井裏挖出一個活人來呀。”

〔提示〕

道聽途稅,添油加醋,飛長流短,無事生非,是造成社會不安定的一種因素。醫治這種老毛病,一是不聽,二是不傳,使流言蜚譜沒有市場。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①,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②,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呂氏春秋》

〔注釋〕

①溉??灌水。汲(jí)從井裏取水。

②穿井??打井。

③使??使用。

朝三暮四

從前,宋國有個老頭兒,很喜歡猴子,他家裏養了一大群。時間長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氣秉性,猴子也能聽懂他說的話。老頭兒愈發喜歡了,寧願減少全家的口糧,也要讓猴子吃飽。

由於猴子的食量太大,老頭兒家裏的存糧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數量。就向猴子宣布:“從今天早飯起,你們吃的橡實要定量,早上三個,晚上四個,怎麼樣,夠了吧?”猴子聽了一個個都呲牙咧嘴,亂蹦亂跳,顯出很不滿意的神色。老頭兒見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們嫌少,那就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夠了吧?”猴子聽說早上從三個變為四個,都以為是增加了橡實的數量,一個個搖頭擺尾,伏在地上,咧著大嘴直樂。

〔提示〕

早上三個、晚上四個變為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總數還是七個,猴子卻高興得眉開眼笑,以為吃的東西增多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整體,要看本質,不要被不同的形式迷惑。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批評反複無常的行為。

〔原文〕

宋有狙公者①,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②,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③,充狙之欲④。

俄而匱焉⑤,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⑥:“與若⑦,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列子》

〔注釋〕

①狙公??養猴子的人。狙(jū),猴子。

②解??理解,懂得。

③損??減少。家口??家中人口。這裏指家中人口的食糧。

④充??滿足。

⑤俄而??不久。匱(kuì)貧乏。

⑥誑(kuáng)??欺騙。

⑦若??你,你們。?(xù)橡樹的果實。

折箭訓子

南朝時候,少數民族吐穀渾(tǔyùhún)的首領阿豺有二十個兒子。有一天,阿豺對他們說:“你們每人給我拿一支箭來。”兒子們每人奉上一支箭。阿豺當著他們的麵把二十支箭一一折斷,扔到地下。然後又讓兒子們每人拿一支箭給叔叔慕利延。他叫慕利延先拿一支箭把它折斷。慕利延拿起一支箭毫不費力地折為兩截。阿豺又說:“你把剩下來的十九支箭握成一把,一起折斷。”慕利延用盡全身的力氣都沒能折斷。阿豺指著這一把箭對兒子們說:“你們明白了嗎?一支箭是容易被折斷的,一把箭就很難被折斷。隻有大家齊心協力,我們的國家才能富強!”

〔提示〕

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條真理。這則寓言故事用極其生動的事例形象地說明了這條真理。

〔原文〕

阿豺有子二十人。阿豺謂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①。”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②:“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③?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④,然後社稷可固⑤!”

??《魏書》

〔注釋〕

①奉??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