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執政經曆了60年的曆程。在60年執政曆程中,執政黨與社會的關係經曆了傳統社會主義時期的“政黨主宰”的模式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的“政黨領導”的模式。兩種模式下,執政黨與社會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有一個特征是共同的:政黨主導。在執政黨與社會關係格局當中,執政黨始終處於主導地位,決定了政黨與社會關係的基本麵貌,執政黨按照自己的意願既主導社會發展,也主導了政黨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的發展。其實,這正是“中國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後發現代化國家普遍采用的是國家主導的道路。所謂國家主導應該表述為政治力量主導更為準確,因為有的國家表現為國家力量主導,有的國家則表現為政黨主導。中國現代化則是政黨主導的典型。
今天的中國,與30年前即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不可同日而語,與60年前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更是天壤之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為中國的發展注入了十分強勁的動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麵貌還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股發展變化的大潮當中,中國共產黨與社會關係未來的變化趨勢如何?筆者想對此做出一些趨勢性的展望。
一、“政黨主導”的基本特征不會改變
我們認為,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主導社會關係格局的特征都不會改變。理由是:一、中國作為一個超大規模的政治共同體,內部異質性強,階級、階層、集團、民族、地區差異很大,必須有超強的政治力量來實現社會整合。超強的政治力量隻能是中國共產黨。目前還沒有任何一股政治力量能挑戰、替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在未來相當長的曆史時期裏,這種替代性的政治力量的出現也難以想象。二、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的過程還沒有完成。林尚立認為,“當代中國完成了民族國家的建設,但尚未完成現代國家的建設。”現代國家建設並不僅僅是指國家主權獨立,而是包括了確立國家憲政機構的權威,建立強有力的政府行政係統。顯然,中國強有力的政府行政係統還沒有建立,完全依賴政府行政力量整合社會還不現實。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始的時間還太短,市場力量對社會結構的重新塑造還剛剛開始,政治權力與社會二元分化的過程也還剛剛開始,社會自主化程度還很低,社會力量的發育成熟需要有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政黨、國家、社會三大政治主體相比,社會這個主體弱小的狀態短時間還不可能有根本的改變。四、東方社會“國家至上”的曆史文化傳統。東方國家社會自治傳統很弱,國家社會二元分離,政治權力不可侵入社會領域的意識很淡,對全能政治形態有一種天然的期待。五、60年社會變遷的沉澱不可小看,改變“路徑依賴”的社會成本極高。
二、一黨領導下多元利益表達和綜合機製趨於成熟
社會的政治訴求如何輸入政治體係,是政治體製的核心問題之一。市場經濟催生社會結構分化,社會成員、社會組織、社會階層利益越來越趨於多元化。無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這是通例。按照西方政治學的理論,“多元”必須有由多黨來代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許多西方學者的政黨概念都先天就預設了多黨的前提。其實,西方學者用多元利益需要多個政黨來代表論證兩黨製度或多黨製存在的合理性是站不住腳的。事實上,西方政黨並不是與社會階層或社會集團一一對應的,可以說大部分政黨都是代表多元的,尤其是執政黨更是如此。作為執政黨要取得執政地位,必須對多元的社會利益予以整合,而不是僅僅代表特定集團的利益。當然,偏向於某些集團是可能的。特別是西方政黨政治最近的趨勢更表明,政黨的階級和階層特性越來越模糊,傳統的與某些特定集團的聯係正在淡化。可見,一黨領導的政黨體製下就無法整合多元的社會利益在邏輯上是站不住的,與經驗事實也不符。
鄧小平談及政治體製改革時指出,“西方民主就是三權分立,多黨競選,等等,我們不反對西方國家這樣搞,但是我們中國大陸不搞多黨競選,不搞三權分立、兩院製。”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時說,“如果我們照搬你們的多黨競選,三權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動亂局麵。如果今天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上街,中國十億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會有事,日子還能過嗎?”不搞多黨競爭,作為中國共產黨最高層領導人始終堅守的一條底線。從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成功來看,堅守這條底線是明智的。但是一黨領導如何代表多元的利益訴求,如何把多元聲音在一黨領導下得到充分的表達,這對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智慧是重大的挑戰。不能不承認,目前我們的政治現實當中,社會群體的利益表達不夠充分,不夠均衡,尤其是弱勢群體的聲音湮沒無聞的現象時有發生。當然,我們的政治體製架構當中不是沒有相應的製度安排,如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和政治協商會議製度,就是整合社會多元利益的製度安排,“對於執政黨而言,自下而上的選舉監督是最有效的監督,也是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製度化動力機製”。因此,完善和健全現有政治設施,充分挖掘現行體製的多元利益表達和綜合的功能,是今後相當長時間政治體製改革,改善調整執政黨與社會關係的重要內容。同時,也要十分注意開發新的多元利益整合的機製。可以預期,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尋求“一黨領導下表達和整合多元利益”的機製將成為中國政治改革製度創新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