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政黨主宰”的政黨與社會關係模式的曆史作用(3 / 3)

三、社會整合

社會整合,即社會構成各要素聯結成整體,進入協調、有序、和諧的運行狀態。中共建立政權以前,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全麵解體狀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意識形態,長期處於被質疑和批判的境地;外來思潮全麵湧入,眼花繚亂的價值觀念相互衝突,人們無所適從,維係社會共同體存續的主流價值體係難以形成。以“紳士”為主體的民間權威,因科舉製的廢除而人數縮小,且失去意識形態和政治體製的支撐,完全喪失了引領社會的資格;劇烈的社會變遷過程中,新的社會精英群體難以形成。傳統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組織和以地緣為紐帶的鄉土組織,因其原始封閉性,無法提供人們追求現代生活的組織框架,反映現代生活需求的法理性組織十分稀缺,社會組織化程度極低。

“政黨主宰”的政黨與社會關係模式下,政黨將自身的價值體係、權威體係和組織體係直接“嵌入”社會當中,快速完成了社會整合,逆轉了中國社會全麵解體的趨勢。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治黨治國的意識形態,作為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準則和評價標準。黨的意識形態“關於階級與階級鬥爭、社會主義道路、無產階級專政的闡釋提供了國家全麵宰製社會的合法性,而關於平等主義、集體主義、鬥私批修、獻身精神的宣傳則營造了社會絕對服從國家的倫理氛圍”共同的價值觀,是社會共同體得以存續和發展的前提。中國共產黨人利用強大的組織網絡和廣大的生活於社會各個層麵和各類組織中的共產黨員的作用,將中國共產黨人確立的意識形態灌輸到社會每個成員之中,成為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在政黨實際掌握了社會組織的控製權的形態下,政黨可以利用其對組織的控製權將政黨的意識形態標準轉化成組織的行政管理標準,從而對社會成員形成一種強製的態勢,大大加快社會價值整合的速度。

黨的組織、黨的領導幹部和黨員在強大的政權背景和意識形態氛圍下,快速實現對傳統社會權威的替代,新的社會權威體係得以確立。黨的組織、黨的領導幹部和黨員之所以能夠成為新的社會權威:一、有政權的背景,二、有執政黨的成就支撐,三、與廣大黨的領導幹部和黨員的工作作風和道德風範也是分不開的。鄧小平在回顧文革前十年時說過:“那個時候,黨和群眾心連心,黨在群眾中威信比較高,社會風尚好,廣大幹部群眾精神振作。”

中國共產黨將以自身組織為核心的組織網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對社會麵實行全覆蓋,即組織網絡橫向延伸到社會每個領域,縱向延伸社會最底層,原始落後的組織形態被強製淘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在高度一體化的組織框架內得到開展。中國人民告別了“一盤散沙”的曆史,進入了全新的

“組織化”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