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政黨主宰”的政黨與社會關係模式的基本特征(3 / 3)

社會政治化,在一定曆史階段,可以成為革命型政黨的重要策略。如政治動員就是一種社會政治化的策略。政治動員,即強化社會的政治意識,喚起民眾對社會革命、改變社會製度的熱情,從而實現某種政治目標。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就十分嫻熟的運用政治動員的策略,“黨通過政治動員實現了聚合下層民眾的能量,整合政治資源,壯大實力從而奪取政權的目的。”建國以後,尤其是新生政權得以鞏固以後,社會生活需要恢複常態,政治動員的方式應該慎用少用,毛澤東曾經考慮過用國家政治生活正規化取代政治動員的方法,但實際上政治動員的頻率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而且越演越烈。這從另一個側麵反映,整個社會形態徹底政治化了,社會的每一個細胞都滲透了政治的因素。

五、政黨與社會關係行政化

行政化,人們常常用來描述同一組織內部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命令服從是行政關係的重要特征。傳統社會主義時期,政黨與社會兩大不同政治主體之間的關係改造成了政黨內部的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關係。

在政權建設層麵上,政黨與國家政權機構的關係也同樣被改造成政黨內部的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關係。中國共產黨取得執政地位以後,為了加強對政權機構的領導,采取了體製內和體製外兩種方式並行的領導方式。所謂體製內領導,即政權機構內部的黨組織和黨員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所謂體製外領導,即政權機構外部的黨組織直接對政權機構內黨組織發指示。兩種形式並舉,執政黨實現對國家權力的牢牢掌控。這兩種方式,體現是同一組織內部發生的上下級關係,是一種行政關係。在現代憲政架構下,政黨與政權機構的關係本質上是一種政治關係,即政黨必須經過複雜的政治過程才能實現對政權機構的控製和影響。在政黨主宰的政黨國家關係模式下,政治關係改造成了行政關係,大量複雜政治過程被簡化了。顯然上下級之間行政關係,也就是一種命令服從關係,處理行政關係相對於政治關係來說,要簡單得多。

在社會層麵上,執政黨通過嵌入社會組織的黨組織和黨員發揮領導核心作用,也通過上級黨委直接向社會組織黨組織下指示。兩種形式並舉,執政黨實現對社會組織的牢牢掌控。社會與國家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利益博弈關係,各自的利益訴求既矛盾又統一,需要通過一個複雜的利益博弈過程才能尋求雙方的利益平衡。在“政黨主宰”的模式下,這種複雜的利益博弈關係被改造成同一組織內部的行政關係,一種上下級之間的命令服從關係。與行政化的組織、製度相應,全社會四處彌漫著“行政文化”,行政化逐漸成為普遍的規則體係,滲透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當中。

國家與社會的利益博弈關係轉變成政黨內部的行政關係,在整個社會經過“單位”製改造以後表現得更為名正言順。“單位”黨組織與“單位”外的上級黨組織之間,顯然是上下級關係,是同一組織內部的行政關係,當然是命令服從關係。在“單位”組織內部,政黨是作為國家權力的代表和化身出現的。如果借用現在企業管理的語言來描述的話,政黨是“所有者”的代表,是“老板”,單位成員隻是“雇員”,老板和雇員相互之間當然是一種上下級之間的命令服從關係,是一種行政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