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政黨主宰”的政黨與社會關係模式的基本特征(2 / 3)

政黨權力化,不僅體現在政權建設的層麵,同樣體現在社會建設的層麵。當政黨組織“嵌入”社會組織並成為社會組織實際的決策統帥中心甚至日常運營管理中心時,在某種意義上說,政黨行使的是國家對社會的管理權力。執政黨將自己的組織設置在相應級別的社會組織當中,並處於領導核心的地位。一個典型的社會組織當中,如企業組織,設置有黨、政、工、團、婦等組織,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不僅是政治領導,也是權力性領導,具有強製性質,尤其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更是如此。生產資料公有(或國家形式或集體形式),國家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的全麵掌控,從而大大提升了國家對社會的控製力。這樣,黨的領導核心就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權力基礎,黨是代表國家在行使所有者的權力,這種權力當然是強製性的。所以,社會權力向黨組織集中,體現的是國家權力向社會的擴張。

三、社會組織化

管理學認為,組織是管理的基礎。沒有組織,管理就無從談起。社會組織化,指的是將社會成員納入組織體係或網絡之中的過程。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擁有了非常強大的組織化水平。建國後,執政黨將高超的組織技術運用於社會建設當中。執政黨將自身組織體係“嵌入”社會各類組織當中,整個社會建立起了以執政黨組織體係為軸心的組織網絡。黨、政、軍、企、事、工、青、婦、民兵等組織體係全麵鋪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組織網絡覆蓋社會每一個角落,滲透到社會每一個層麵。社會成員從原生的組織(血緣的,如宗族;地緣,如老鄉會;業緣的,如行會)提供的原始、初級、封閉、狹隘的組織生活走出來,融入與大政治共同體—國家相連的組織化生活當中。中國社會告別“一盤散沙”,人們進入高度組織化生存的狀態。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中國被改造成“單位”社會,人們被編組到各種類型的“單位”當中。“單位”是集政治、經濟、安全、福利多種職能為一身的組織,人們的政治權力通過“單位”得以行使,人們的經濟訴求通過單位得以滿足,人們安全福利資源通過“單位”得以提供。“單位”體製從國家控製的角度看,是國家權力向社會的延伸。國家隻要控製了“單位”,就等於控製了整個社會。“單位製”的推進,也是社會被強製組織化的過程,人們不得不“被組織”,因為你失去了單位,就失去了一切。

四、社會政治化

政治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麵,但不是全部。社會生活還包括經濟、文化、精神、倫理生活等等多個側麵,各領域有自身的運行規則。社會政治化是指整個社會生活都納入政治生活的軌道,以政治為中心。這是傳統社會主義時期,“政黨主宰”的政黨與社會關係模式下的社會生活表現的重要特征。

“政治掛帥,思想領先”,“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這是傳統社會主義時期體現社會政治化的典型口號。社會政治化,顯然與“政黨主宰”的社會關係模式是分不開的,政黨組織是典型的政治組織,以奪取政權鞏固政權為目標。中國共產黨具有強烈意識形態追求,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在政黨主宰社會模式下,執政黨直接掌控社會,執政黨的目標訴求和價值標準就會強製性地轉化為全社會各類組織、各個階層和各個群體的目標訴求和價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