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以執政黨為核心的政黨—國家—社會三位一體的政治形態迅速形成。林尚立將執政黨為核心的“三位一體”關係特征表述為:“黨領導國家,國家主導社會,黨通過國家和自身組織主導社會”。“三位一體”,黨是核心,黨將自身的權威係統和組織架構將國家和社會吸收到自身的體係架構當中。從政治學的角度看,政黨吸收國家與政黨吸收社會,兩個過程互相關聯,但是性質不完全一樣,政治後果也很不一樣。政黨吸收國家,是政治權力的一體化,政黨這個政治權力的控製者和政治權力融為一體;政黨吸收社會,是政治權力與其控製對象的一體化。
“政黨主宰”模式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雛形階段、成型階段、鞏固階段。如果要劃定一個大體時間段的話,1949-1952,為雛形階段;1953-1956,為成型階段;1957-1966為鞏固階段。
一、雛形階段
1949-1952,一般稱為三年恢複時期,這是從經濟角度的說法。年輕的執政黨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裏,將國民經濟恢複到戰前最好水平。經濟恢複和發展的速度“趕上了歐亞大陸經濟比較發達的大多數國家”。從政權建設的角度看,這三年可以稱為“建政時期”,執政黨建立起了全國性的政權體係。建國2周年時,28個省中有27個省、8個省級行署的全部,154個市中有146個,2068個縣中有2038個縣,召開了人民代表會議。到1952年底,全國所有的省市縣區鄉都召開了人民代表會議。各級地方人民政權的建立,“使國家政權與其所調控的社會建立起了直接的權力關係”。
為了保證執政黨對政權機構的領導,執政黨做出了重要的製度安排。黨中央政治局在1949年11月就通過了《關於在中央人民政府組織中國共產黨黨委會的決定》,規定中央人民政府黨委下設分黨委,分黨委下設總支和支部。不出一月,中央又做出了《關於在中央人民政府內建立中國共產黨黨組的決定》,規定政務院成立黨組,最高檢察院、最高法院成立聯合黨組,政務院黨組下按係統成立四個分黨組,政務院下屬部、會、廳、署、局設小組,凡黨中央一切有關政府工作的決定,黨組必須保證執行,不得違反。之後,政務院黨組和分黨組取消,政務院下屬部、廳、署、局設黨組,直接對黨中央負責。
這項製度安排,名義上是針對黨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關係問題,事實上也適用於處理地方黨組織與地方政權機構的關係。製度設計意圖非常明確,要建立黨與國家之間的直接的行政命令關係,決策在黨委,執行在政府,重大事項的決策權在黨委,政府隻是作為黨的執行機構而存在,不希望發育出自主的政府權力係統。這項重要製度安排奠定了執政黨與國家關係的基本格局,黨對政府的領導,不僅是通過在政權機構任職的黨員幹部發揮作用,而是要將黨的組織嵌入政權機構內,黨要以組織的方式實施領導,黨委和嵌入政權機構內部的組織之間形成真正的權力關係,有的學者稱這種領導體製為外部領導和內部領導相結合的模式。
這種製度安排,奠定了政黨與國家關係的基本格局,同時對政黨與社會關係格局的形成也有重大影響。執政黨在處理與國家的關係問題的製度安排,反映了執政黨如何執政的基本思路。如何執政既包括如何領導國家,也包括如何領導社會。領導國家形成的思路和製度安排,有很大的可能將遷移和擴散到領導社會的領域當中來。但是,當時執政黨為什麼沒有在建立與國家政權機構行政命令關係的同時,建立起與社會的行政命令關係?因為政黨要建立與社會的行政命令關係,即本研究所稱的“主宰”關係,必須要有相應的所有製方麵的製度安排。所以,非“不為”,是“不能”也。這個階段政黨與社會的關係倒可以用“政黨主導”這個概念,用“政黨主宰”則名實不符。但是可以說“政黨主宰”的政黨與社會關係模式發育的政治環境已經具備了。
1949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達到448.8萬,占全國五億四千萬人口的0.85%。其中工人黨員11.2萬,占2.5%;農民黨員267.5萬,占59.62%;職員黨員49.8萬,占11.1%;學生黨員3.6萬,占0.8%;軍人107.6萬,占23.98%;其他9萬,占2%
。軍人黨員和農民黨員占到黨員總數的84%,這既反映了中國的社會結構的狀況,也體現了中國革命道路——武裝奪取政權的事實。為了適應執政的偉大轉變,1950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發展和鞏固黨的組織的指示》,要求有步驟地謹慎發展黨員。《決議》指出今後發展黨員的重點要放在城市,首先是工人階級,在3至5年內要從產業工人中接收1/3的人入黨。1949年底,中國共產黨有約20萬個黨的基層支部。1951年第一次全國組織部長會議召開前,基層黨支部達到25萬個。1952年下半年,在全國500人以上的公私營工礦企業中和專科以上的學校中,都建立起了黨的基層組織。
為了提高黨的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建國後不久就連續開展兩次大的黨的建設運動。1950年開展整風運動,主要針對領導幹部存在的以功臣自居的驕傲自滿情緒和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作風。1951又開展黨內整風運動,主要針對解放前後黨的組織大發展帶來的思想不純和組織不純的問題。這場整風運動與在黨政軍機關開展的“三反”(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結合起來,成為中國共產黨建國以來第一次組織上的全麵大整頓。據不完全統計,僅地方縣委以上的幹部犯有嚴重錯誤受到行政上撤職、撤職查辦、逮捕法辦的者共有4029人,考慮到當時縣委以上幹部總數不大,這個比例就相當高了。
700多萬(1952年底的黨員數)且不斷壯大的,經過革命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考驗的,分布於全國各行、各業、各地、各民族的先進分子組成的中國共產黨員隊伍,25萬個由這些先進分子組織而成的戰鬥堡壘,構成全麵覆蓋社會的組織網絡,這是曆史上任何一個政黨都夢寐以求而又沒能做到的事情,中國共產黨憑借其強大的組織能量做到了。黨的組織體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和社會的組織基礎。亨廷頓注意到蘇共和中共執政以後都有一個擴張和整頓黨組織的過程。“在蘇聯,新經濟政策的作用之一就是要趕在三十年代大力推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之前,首先重建黨的組織,加強黨的力量,整訓黨的幹部。布爾什維克不失時機地把完善他們借之統治俄國的政治組織這項工作放在首位。”“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後也走過了相同的道路。他們深知第一步就需要將黨的控製擴大到全中國並整頓黨的組織。直到50年代後期,經濟發展才列為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