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必須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鄉村教師要用最少的經費辦最好的教育。
在改造國家和社會的過程中,陶行知對教師寄予很高期望。他說:“教師就是社會改造的領導者。在教師手裏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正因為如此,他認為“農不重師,則農必破產;工不重師,則工必粗陋;國不重師,則國必不能富強;人類不重師,則世界不得太平”。
陶行知深知,尊師重教的前提是教師必須自重。因此他還說:“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首在師之自重。”前不久,聽一位學生家長說,她的孩子在學校參加考試,一位同學忘記在試卷上寫自己的名字。老師講評試卷時便惡狠狠地說:“這是誰的卷子,為什麼不寫名字?難道是王八蛋的卷子嗎?”全班同學雖然不敢吭聲,但內心都對這位老師極其反感。這雖然是一個個案,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口出穢言,甚至動手打人者屢見不鮮。這種不尊重學生的行為其實是一種“不自重”的表現,實在有損於教師的形象。
陶行知認為,教師自重與否,首先與師範教育有關。他在《師範教育之新趨勢》中說,師範學校擔負著培養和改造國民的重大責任,國家的前途,文化的盛衰,都取決於師範教育。陶行知致力於鄉村教育後曾反複強調:鄉村學校應當做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教師應當做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鄉村教師必須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鄉村教師要用最少的經費辦最好的教育。
對於如何做一個合格的教師,陶行知有許多論述。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要有遠大理想和獻身精神。
一九三一年,陶行知為《師範生》月刊創刊號撰文說:教育的本質是教人變。教人變好的是好教育,教人變壞的是壞教育,教學生變成先生的是師範教育。他希望師範生要像孫悟空一樣,首先要做一個“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的人。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深信:“如果全國教師對於兒童教育都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必能為我們民族創造一個偉大的新生命。”
第二,要改變傳統觀念。
早在一九一九年,陶行知就在《教學合一》中指出,許多人以為教師的職責在於教書,即教學生讀書。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把活潑的孩子當成“書架子”“字簍子”。因此他提出教師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如何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就會由被動的死記硬背,變成主動活潑地學習。他提倡師生平等,反對所謂“嚴師出高徒”的陳舊觀念。他認為,作為一個教師,隻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與學生同呼吸共命運,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
第三,要熱愛學習。
陶行知說:“有些人做了幾年教師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還是因為不好學,天天開留聲機,唱舊片子,所以難免覺得疲倦起來。惟獨學而不厭的人,才可以誨人不倦。要想做教師的人把崗位站得長久,必須使他們有機會一麵教,一麵學;教到老,學到老。……越學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