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說:“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染起許多人好學。就地位論,好學的教師最為重要。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換句話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他主張作為一個教師,隻有天天學習,才能在教學中享受快樂。好的教師應該是一方麵指導學生,一方麵研究學問。
第四,要與孩子交朋友。
陶行知認為,一個人不懂得小孩心理、小孩困難、小孩願望、小孩脾氣和小孩問題,是不可能教好小孩的。他甚至把小孩比作唐僧,號召師範生向孫悟空學習,“拜小朋友做師傅”,在小朋友的指導下“學著做人”。他指出:“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環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末,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導他。”
陶行知主張,在向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忘掉自己的年紀,加入小孩子的隊伍,變成一個十足的小孩。這樣,就會“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隻有在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的時候,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第五,要有不怕失敗的試驗精神。
作為杜威的學生,陶行知是主張試驗主義的。他認為試驗是發明的利器,近代一切發明創造都來自於試驗,教育也不例外。要除舊布新、改良教育,就離不開試驗。在試驗過程中,很可能失敗。因此他希望“教育行政當局,從中央以下直到校長,該給教員以試驗或選擇書本之自由”。但是,“現在行政方麵之趨勢是太一律,太呆板。若不改弦更張,實無創造之可能”。我曾經借用“計劃經濟”的說法,把當今的教育說成是“計劃教育”。計劃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依靠統一大綱、統一教材、統一進度、統一招生、統一考試來管理學校。這種“大一統”的計劃管理體製不僅不允許教師有選擇和試驗的自由,而且還可能把學生培養成千人一麵的標準化工具。然而時至今日,這種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初的計劃教育管理體製,不僅沒有絲毫改變,反而有變本加厲的趨勢。這實在有悖於當前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
第六,要說真話不說假話。
陶行知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責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因此他主張教師的職責不應該隻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做人。基於這一考慮,他要求教師一定要具備兩種素質:第一有真知灼見,不要有偏見;第二要敢說真話,不說假話。隻有這樣才算一個稱職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