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東南大學的“易長風波”(1 / 2)

東大易長事,黑幕重重,令人齒冷。學界尚如此,中國前途何堪設想。

二〇一三年,浙江大學校友會因為更換校長一事聯合發表聲明,向國務院和相關部門公開表達他們的訴求和期望,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這件事讓我想起了一九二五年發生在南京東南大學的一個類似事件。

東南大學的前身是三江師範學堂,由兩江總督張之洞於一九〇三年創辦。後來為了與“兩江”相匹配,改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辛亥革命後,經短暫停頓,又改名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一九一八年郭秉文出任校長,用美國模式管理學校,使該校迅速成為南方教育界的一大重鎮,從而與北京大學享有“南高北大”的美譽。

郭秉文早年留學美國,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師從實驗主義大師杜威和著名教育家孟祿,與蔣夢麟、胡適、陶行知等人是師出同門的校友。他曾任南高師教務長,擔任校長以後,恰逢中國科學社成員紛紛回國,於是他大量聘請這些人擔任教授,其中除了中國科學社創始人任鴻雋、陳衡哲夫婦外,還有竺可楨、陸誌韋、張子高、茅以升、陶行知、楊杏佛、陳鶴琴、湯用彤、梅光迪、胡先驌、陳中凡等人。一九二〇年四月,郭秉文在校務會議上提出將南高師擴建為東南大學的建議。第二年教育部批準其申請,國立東南大學正式成立。

東南大學成立後,因大部分經費由江蘇省政府承擔,所以郭秉文不得不與江蘇督軍齊燮元搞好關係。第二次直奉戰爭時,齊燮元被迫下野,於是段祺瑞政府通過免除郭秉文校長的決議。為此教育部於一九二五年一月七日發表訓令,不折不扣地執行了這一決議。

當時郭秉文正在從上海返回南京的路上。他從報上看到這個消息後,立刻發了兩封電報。一封給東南大學,叮囑諸位同仁一定要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一封給教育部,希望新校長盡早上任。

盡管郭秉文能夠平心靜氣地接受這一變化,但是東大校園卻無法平靜。消息傳來後,學生發表宣言,教師發表通電,紛紛反對教育部的決定。與此同時,學校行政委員會也與黃炎培、蔣夢麟等校董取得聯係,希望他們發揮影響,讓政府收回成命。

這件事在胡適的通信和日記裏也有反映。一月十三日,任鴻雋在信中對胡適說:“東大易長事,不知北京輿論如何?此間各界殆無不以為政府與學校搗亂,於是挽留之電如雪片飛出。郭秉文何幸而得此!……你的意見如何,亦望告我。”“郭秉文何幸而得此”,表達了任對郭的看法和事件本身的複雜性。

一月十二日,丁文江致信胡適,說東南大學的兩位學生代表前來造訪,告訴他社會上有這樣一種說法:“……此次撤換校長,是科學社的主動,並且丁先生要想做校長,所以更為活動。”丁聽了以後既好笑又好氣。他當即表示:第一,這事與中國科學社無關;第二,政府的做法不對;第三,他沒有當校長的想法。沒有想到的是,天津《益世報》很快刊登了他的談話,但“口氣完全不對”。因此,丁文江請胡設法為他作些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