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從梅貽琦倡導體育說起(1 / 2)

費厄潑賴(Fair Play)這個詞很難翻譯,意思是說任何體育比賽都是一個整體,大家不僅要尊重隊友的人格和存在,也要尊重對手的人格和存在。

許多人認為,所謂體育,不外乎兩大功能:一是鍛煉身體,磨煉意誌;二是奪取獎牌,為國增光。這種認識是有問題的。為此,看看當年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相關議論,也許對我們會有所幫助。

清華是個有體育傳統的學校。早在民國初年周詒春當校長的時候,清華的體育活動就非常活躍。一九二八年梅貽琦還是教務長的時候,就明確告訴學生:“須知體育之目標,不單是造就幾個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選手,不單是要得若幹銀盾、錦標,除此之外,也許可以說在此之上,還有發展全人格的一個目標。”(《梅貽琦教育論著選》,第八頁,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後來有人提出,要想提高學生“服務社會,團結合作”的精神,就應該在德育、智育、體育之外再加一個“群育”。對於這種提法,梅貽琦顯然不大同意。一九三四年,已經擔任校長的梅貽琦對自己的學生說:“今天我們提倡體育,不僅是為了鍛煉個人的身體,更是為了養成團結合作的精神。我們要借團體項目,去練習‘舍己從人,因公忘私’的習慣。”他還說:體育比賽的目的不在於能不能取勝,而在於是不是各盡其能,使本隊團結合作的精神得到有效表現。在體育比賽中,“勝固大佳,敗亦無愧”。假如在比賽之前,有人因為沒有取勝的可能就放棄比賽,那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他忘記了在團體中應盡的任務。(同上,第六十二頁)

如果說梅貽琦的說法還讓我們半信半疑,或者說不大好懂的話,那麼看一看儲安平早年寫的一本小冊子——《英國采風錄》,就會對體育精神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了。

儲安平說,他寫這本小冊子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比較一下中英兩國人民的性格,看看他們在做人做事方麵有何異同;二是想探討一下英國為什麼強大,中國為什麼衰弱。他說,從個性上看英國人有許多優點,比如注重實際、不尚空談、正直無私、含蓄幽默、講究禮貌、堅韌勇敢等等,但是讓人感受最深的還是他們所奉行的“費厄潑賴”精神。

“費厄潑賴”這個詞自從被魯迅當作一篇文章的標題以後,就讓人們對它產生嚴重的誤讀,這實在是莫大的遺憾。儲安平說:費厄潑賴(Fair Play)這個詞很難翻譯,它本來是體育術語,意思是說任何體育比賽都是一個整體,一場遊戲(game);因此運動員之間既是比賽的合作者,又是遊戲參與者,大家不僅要尊重隊友的人格和存在,也要尊重對手的人格和存在;否則比賽就無法進行,遊戲也玩不起來。把這種理念推而廣之,就形成對英國人的一種處世哲學,即費厄潑賴精神。儲安平認為,費厄潑賴與孔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點類似,但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偏於消極,費厄潑賴卻包含消極和積極兩個方麵。顯而易見,儲安平介紹的費厄潑賴精神,在足球比賽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如今中國足球運動的主要問題,除了場地太少,普及率太低之外,還與中國體育的頂層設計缺乏這種理念,中國運動員缺乏這方麵的教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