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被遺忘的大學校長楊振聲(1 / 1)

作為山東人,楊校長喜歡飲酒並擅長劃拳。屆時,他總要打開一壇三十斤的紹興老酒,“挽袖揮拳,音容並茂”。

拙著《民國老校長》問世後,記者在采訪中不約而同地向我提出一個問題:“民國期間的大學校長那麼多,你為什麼隻寫了八個呢?”

為此,我替自己找了三個理由:“第一,麵對學術腐敗,我拒絕申請科研經費,隻能依靠有限的資料進行研究。第二,我的興趣在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方麵,對於其他類型的人物興趣不大。第三,因為精力有限,我不敢對更多校長有所涉獵。”

其實這種辯解很難自圓其說。因為即便在自由知識分子中,也有被我遺忘的人物,比如青島大學的校長楊振聲就是其中一位。

楊振聲字金甫,後改今甫,山東蓬萊人。他早年在家鄉讀書,一九一五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係。一九一八年,他與傅斯年等人組織新潮社,創辦了《新潮》雜誌。在一九一九年五四學生運動中,他是痛打章宗祥、火燒趙家樓的主要參與者。

五四運動之後,他考取山東省官費留學資格赴美深造。在美國,他先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攻讀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獲博士學位。一九二五年回國後,他曆任武昌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教授。教學之餘,他創作並發表了《漁家》、《一個兵的家》、《貞女》、《玉君》等多篇白話小說,其中中篇小說《玉君》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開創性貢獻。

一九三〇年,在蔡元培和胡適的推舉下,他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走馬上任後,仿效蔡元培兼容並包的辦學精神,聘請聞一多、梁實秋、張道藩、黃敬思、黃際遇、湯騰漢、莊德壽、趙太侔、曾省之、杜光塤、程乃頤、宋春舫、遊國恩、趙少侯、沈從文、黃淬伯、方令孺、薛彩鳳、李方琮、梁啟勳、傅鷹、郝更生、宋君複、高梓等著名學者前來任教。一時間青島大學名流雲集,英華蘊聚,學術空氣十分濃厚,教學科研蒸蒸日上。

對於當時的情況,梁實秋有所回憶。他說:

民國十九年夏天,今甫奉命籌辦國立青島大學,到上海物色教師,我在此時才認識他。有一天他從容不迫的對聞一多和我說:“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講風景環境,青島是全國第一。二位不妨前去遊覽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裏執教,如不滿意,決不勉強。”這“先嚐後買”的辦法實在太誘人了,於是我和一多就去了青島,半日遊覽一席飲宴之後我們接受了青島大學的聘書。今甫待人接物的風度有令人無可抵拒的力量。

梁實秋到了青島以後,看到這是一個風光旖旎、冬暖夏涼、人情淳厚的地方,覺得顯然與其瀕臨大海的地理位置以及“孔孟之鄉”的人文環境有關。與此同時,他也發現這裏沒有類似北京琉璃廠和南京夫子廟的去處,因此稍微有點遺憾。

當時梁實秋是外文係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每逢星期六要參加校務會議,會後學校“照例有宴席一桌”。作為山東人,楊校長喜歡飲酒並擅長劃拳。屆時,他總要打開一壇三十斤的紹興老酒,“挽袖揮拳,音容並茂”,與大家開懷暢飲。許多時候,他們還要拉上唯一的女教授方令孺,湊成“酒中八仙”。此情此景,實在令人羨慕。

然而,這種神仙般的日子很快就被打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以後,北平和天津的學生組織南下請願團赴南京請願。青島大學的學生不甘落後,也開始罷課並攔截火車前往南京。為此,楊振聲召開校務會議決定開除幾名學生運動領袖。學生不服,不僅撕毀學校布告,還包圍校長公館要求收回成命。與此同時,這些學生還把國民黨區黨部當作大本營,使局麵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青島大學教務長張道藩帶領警察逮捕了幾名學生運動的領袖,結果反而使學潮進一步擴大。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楊振聲隻好引咎辭職,離開了他苦心經營的青島大學。

從表麵上看,楊振聲的辭職是學生運動所致,但是在這件事的背後還有更複雜的原因。據梁實秋說,當時擔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的何思源是楊振聲的老同學。楊“屬於名士類型,與官場中人不可能沆瀣一氣”,但何思源卻是個“善於做官”的人。因此梁實秋認為楊振聲“辭職的主要原因是與省方不洽”,恐怕並非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