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羅家倫與清華大學圖書館(1 / 2)

我站在這華麗的禮堂裏,覺得有點不安;但是我到美麗的圖書館裏,並不覺得不安。

凡是去過清華大學圖書館的人,都對它那富麗堂皇的建築和高雅肅穆的環境讚歎不已。楊絳在《我愛清華圖書館》中談到,一九三二年她去清華大學借讀時,中學時代的好友蔣恩鈿就對她說:“我帶你去看看我們的圖書館!牆是大理石的!地是軟木的!樓上的地是厚玻璃!透亮!望得見樓下的光!”一連串的感歎號,表達了這位清華女生的激動和自豪。文章還說,進了圖書館,楊絳看到那無須油漆的軟木地板,便情不自禁地想摸一摸它有多軟,是不是可以掐得動。到了書庫,她都不敢落腳,生怕把玻璃地板踩碎。相比之下,資中筠在《清華園裏曾讀書》中講得更為透徹:“一進入那殿堂就有一種肅穆、寧靜、甚至神聖之感,自然而然誰也不會大聲說話,連咳嗽也不敢放肆。……在那燈火通明的大閱覽室,浸潤在知識的海洋裏,有一種無限滿足的心靈淨化的感覺。”她還說:當我“第一次爬上窄窄的樓梯進得書庫望著那一排排淡綠色磨玻璃的書架,真有說不出的幸福感,外加優越感”,“這就是我非要考上清華大學不可的原因”。

清華圖書館不僅裝修考究,館藏豐富,使用方便,而且還有非常幽雅的外部環境。曹禺說,當年他在那裏寫《雷雨》的時候,無論是“想到頭痛欲裂”還是“寫得太舒暢”,往往要走出圖書館,才會在春風、楊柳、藍天、白雲、淺溪、綠草和水波上浮蕩的黃嘴鴨中,感到韶華青春和自由氣息。

毫無疑問,大家都承認清華圖書館在“中國大學中絕對是一流”(季羨林語)的。但是人們未必知道,這一切都與一位三十出頭的年輕人有關。這位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就是清華大學的第一任校長羅家倫。

清華圖書館是一九一六年奠基,一九一九年完工的。當時,它與大禮堂、科學館、體育館並稱為清華園“四大建築”,其設計與建築材料屬全國之冠。不過到了一九二八年清華改為大學的時候,這座圖書館卻因為藏書太少而落伍了。當時的校長羅家倫隻有三十一歲,他在就職典禮上表示:“清華現在的弱點是房子太華麗,設備太稀少。設備最重要的是兩方麵:一方麵是儀器;一方麵是圖書。我以後的政策是極力減少行政的費用,每年在大學總預算裏規定一個比例數,我想至少百分之二十為購置圖書儀器之用。”

盡管羅家倫批評清華的“房子太華麗”,但是在他眼裏也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圖書館。他認為“圖書館不厭舒適,不厭便利,不厭書籍豐富,才可以維係讀者”,因此他在典禮上還說:“我站在這華麗的禮堂裏,覺得有點不安;但是我到美麗的圖書館裏,並不覺得不安。我隻嫌他如此講究的地方,何以閱書的位置如此之少。所以非積極擴充不可。西文專門的書籍太少,中文書籍尤其少得可憐。這更非積極增加不可。”此外,他還對清華冗員過多、教師地位不高、學術不能獨立,也提出尖銳的批評。

購置費增加以後,清華圖書館的書庫很快就不夠用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家倫提出動用清華基金擴建圖書館計劃,但是這一計劃被清華董事會否決了。羅家倫發現,當時掌管清華基金的外交部黑幕重重,有人拿它中飽私囊、大肆揮霍。為此,羅家倫一方麵以辭職相抗爭,一方麵向報界公布其中內幕。經過一番努力,清華董事會被廢除,清華基金改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代管,從而保證了清華大學在經濟上的獨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