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〇年初,羅家倫在興建生物館、學生宿舍和氣象台的基礎上,又公開招標擴建圖書館。他說:“我對大學建築計劃的基本觀念是:圖書館實驗室一定要造得堅固,造得講究,使人進去工作時覺得舒服。體育館一定也要設備完好……體育場一定要寬大,要多分幾處。至於宿舍,則一定要樸素,乃至於不甚舒適。必須如此,學生才不願意老躲在宿舍裏‘高臥隆中’,而樂意上圖書館、實驗室、體育館和操場,發揚青年們蓬蓬勃勃,努力上進的精神。這才是我心目中大學應有的氣象。”
除了把圖書館造得講究、舒適以外,羅家倫還提出兩個原則:一是要為將來發展留下餘地,二是要有一個“偉大的閱覽室”。關於前者,他說我們要接受芝加哥大學圖書館的教訓,該圖書館建成後,沒幾年就麵臨書庫爆滿的困擾,以至不得不另謀出路。為此,他不同意當初要在原圖書館背後加蓋一個建築物,使之形成工字形結構的方案,而是主張把書庫建在北麵,“使他有很大的地麵可以不斷的推進”。幾十年後,清華圖書館在原來基礎上再次擴建,應該感謝羅家倫當年的遠見卓識。至於後者,他富於激情地說:“大閱覽室是最可以使人興奮,最能刺激人好學興趣的場所。所以這次在西麵所建的大閱覽室中,預計可設一千個座位,而且每一個或兩個座位上都安置台燈。諸位想想,將來有人一踏進這個閱覽室,看見一千個青年學子各個都在座位上,麵對著綠色的台燈,靜靜地埋頭用功研究——這是何等可以使人感動的氣象!”此外,羅家倫還在圖書館的一層增添了許多研究室,供教授們使用,這也是他尊重知識,鼓勵研究的具體表現。
為了搞好這次擴建工程,羅家倫還親自勘測地形、繪製草圖、參加設計。如今,人們都說擴建的設計者是楊廷寶先生。楊是清華校友,與梁思成有“南楊北梁”之譽。但他隻是羅家倫計劃的執行者。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羅家倫,就不會有曹禺、楊絳、資中筠等人津津樂道的清華圖書館。
羅家倫對清華大學的貢獻是多方麵的。台灣學者蘇雲峰在《抗戰前的清華大學》中說:“人皆以為梅貽琦是清華大學的功臣,而不知道羅家倫的奮鬥成果,實為梅氏鋪下一條康莊大道。”梅貽琦認為,在大學裏大師比大樓更重要。但我覺得,由於大學與中學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不再提供保姆式教育,而是要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力量,去尋求係統的知識、人生的目標和生命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圖書館顯然要比大樓和大師更重要。